《春天里》的文化研究•《春天里》为什么被旭日阳光、“春天妈妈”热唱?•为什么会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从流行音乐的文化研究、亚文化、政治与文化的角度分析原因。汪峰旭日阳刚春天妈妈《春天里》亚文化群体主流文化群体解题:从文化研究的角度看这些主体之间的联系摇滚、流行、主流:《春天里》的进阶之路Xingplanet2011年1月一、作为文本的《春天里》•符号系统:歌词、节奏、叙事结构、意义……•流行音乐的类型不仅仅是关于音乐本身的。……与以下一些因素有关(Shuker,2001):–1、音乐特征(某类特殊的配器或占主导地位的声音);–2、形象和视觉风格(音乐人在演出当中或在CD封面上所表现出来的);–3、某些特殊风格所能吸引的主要受众。——《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173•还记得许多年前的春天/那时的我还没剪去长发•没有信用卡没有她/没有24小时热水的家•可当初的我是那么快乐/虽然只有一把破木吉他•在街上在桥下在田野中/唱着那无人问津的歌谣•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还记得那些寂寞的春天/那时的我还没卯起胡须•没有情人节没有礼物/没有我那可爱的小公主•可我觉得一切没那么糟/虽然我只有对爱的幻想•在清晨在夜晚在风中/唱着那无人问津的歌谣•也许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在这春天里春天里•凝视著此刻烂漫的春天/依然像那时温暖的模样•我剪去长发留起了胡须/曾经的苦痛都随风而去•可我感觉却是那么悲伤/岁月留给我更深的迷惘•在这阳光明媚的春天里/我的眼泪忍不住的流淌•也许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在这春天里摇滚乐:真实的表达•易懂的,而不同于流行音乐•灵魂的,而不是商业的•每一拍节奏都很强,流畅而富有激情•意义:表达人生的态度和哲学•小众:听众是摇滚的杀手背景-汪峰•专业音乐教育:中央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中提琴并完成本科学业。•音乐风格:关注人的理想与现实世界的困惑。最忧伤而且动听,声音厚重温暖,音乐旋律优美,配器讲究,不失摇滚乐一贯特质,直指人心灵的最深处。以前的歌总是给人冷和苍凉的感觉。•1971年生人的他在2009年7月31日推出《汪峰:信仰在空中飘扬》。•2009年11月19日第九届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春天里》获得年度最佳作词奖,汪峰本人获得年度最佳制作人奖。汪峰的《信仰在空中飘扬》获得年度最佳专辑。•在《春天里》,听到了汪峰自省式的回忆和对生命的忧虑。他甚至大胆地用极度暗哑而绝望的声音,来营造和万物复苏的春天的巨大反差,这一切听起来都充满了震撼。都是多年以后的改变,许巍是内心归于平静的欢喜,而汪峰则是幸福在别处的失落。正是这直面的寂寥,却透出了难得的真诚和勇气,在漫山遍野的绿色中感受到了巨大的荒凉。背景-旭日阳刚•刘刚,30岁,流浪歌手。从黑龙江来到北京,打过零工,后来在地下通道唱歌赚钱。•王旭,45岁,从河南商丘到北京打工,烧过锅炉,后来到一家药材公司做库管。•“虽然只有一把破木吉他,在街上、在桥下、在田野中,唱着那无人问津的歌谣……”2010年夏天,在北京郊区一处凌乱局促的出租屋里,流浪歌手刘刚拨弄着木吉他,与农民工王旭旁若无人地扯着嗓子吼出了这首融入他们生命的歌。他们光着膀子,汗流浃背,手夹香烟,酒瓶空置,仰头高歌,青筋毕现。这个酒后随兴合唱的歌曲,被人用手机拍下并发送到网上,其沧桑有力的歌声感动了许多人,视频点击率迅速飙升。两个农民工一夜走红,遂组成“旭日阳刚”。•“他们心里分明有一撮小火,离地半尺的神明如影随形,而那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无数小人物的精神镜像。”一位网友在看了“旭日阳刚”的视频之后留下这样一段话。•“别人是唱歌,我们唱的是生活,真实的生活。”刘刚说。他喜欢摇滚,他觉得摇滚乐是生活写实,清冽而深刻。背景-“春天妈妈”•安徽农村妇女董观荣,50岁•农民工儿子杨德彪患有白血病•“用颤抖的声音唱出第一句:‘还记得许多年前的春天,那时的我还没剪去长发。’在最热闹的都市街头,刚吃完午饭的白领从她身边走过,让他们惊讶的是,从这个阿姨嘴里唱出的是,最近在网络上很火的一首歌:《春天里》。有的人驻足观望了下,就匆匆走开了。没有人仔细去看董观荣带来的那块纸板上到底写着什么。在这个城市,每一刻都在上演生活的悲喜剧,更多的人只想做一名看客。”•几乎不会唱歌受众:音乐的价值•米德尔敦(Middleton):音乐的价值–交流价值-是否与听众的体验有关,从而在感情上打动了听众?-音调如何与情感状态相联系;歌词如何与某种生活体验相联系–仪式价值-音乐如何强化了个人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契约关系–技术价值-精湛技艺或先进技术所达到的效果–情色价值-音乐如何引发快感、兴奋和旺盛的精力的–政治价值-唱片(实际上也包括相关的视觉元素)是否涉及听众所认同的利益和立场呢?–《媒体与社会》,178二、作为文化表征的《春天里》•“把流行音乐视为一种文化体验。它充斥于我们所处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中。它可能作为‘前景’加以突出,也可能被用作一种‘背景’。”——格雷姆.伯顿《媒体与社会》,160流行音乐:语言的授权(结构主义)•正在被描述的不仅仅是差异,而且还有威望等级,它通常也是权力等级。(这种有限的符码阻碍了他们对社会和经济改善的要求。)•有限语言与精致语言:•有限的或者公众的言说符码的特征:–短的,语法简单的,通常使用蹩脚句法形式(突出主动语态)的、未完成的句子。——强有力的节奏感的要求–连词的简单和重复使用——反复的形式–……•精致的或正式的语言符码的特征:–逻辑的、复杂的句子结构–人称代词“我”的频繁使用-36句话22个“我”–从一系列形容词和副词中进行有差别的选择。-春天:许多年前的、那些寂寞的、此刻灿烂的–表达的象征主义,它在言说顺序内部的各种意义之间进行区别–……——鲍尔徳温:文化研究导论,66-67破碎化叙事的多意义解读(后现代)•后现代的视角:“这一批评取向所探讨的是如何‘挪用’和‘重新利用’流行音乐。它把流行音乐视为典型的”片段化“的产物。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下,某些特定的音乐在特定的消费者的介入之下,才能产生出特定的意义。”-格雷姆.伯顿《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156•语言的多义性-词语有多种意义•“语言的可协商性被语言的多义性强化了。……没有被说出来的语言才是不被质疑的语言……在我们的没有被说出的语言中,我们可能会清晰地、线性地、逻辑地建立了意义及我们的思想意识(sense)。但是在先相互作用中我们却不能保证能出现一个在意义方面大家都认同的结果。出现这种情况的相当重要的原因在于,虽然语言是线性的,而思想却是网状的。•“如果想要清晰地表达一个精确的意思可能会让一个人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如果意义还想被交流的话,革新语言,使之具有创造性的努力就不得不发生在特定语言的隐喻中。有很多种语言使用的形式和风格有意识地通过语言的不确定性来寻求意义的传达:诗歌就是一个例子;幽默,特别是双关语的使用,也是一个例子。语言的创造性在表征和交流中寻找机会来协商意义。”——鲍尔徳温:文化研究,79互联网时代:大众=草根(大众文化)•网易娱乐用“三个巴掌”来描述旭日阳刚的走红:–抽了歌手一巴掌,原唱只能把歌唱火,而翻唱却能把人唱哭;–抽了商业唱片一巴掌,各种大规模的商业唱片公司,永远制作不出来如此感人肺腑的MTV;–抽了媒体一巴掌,不需要媒体宣传炒作,仅仅靠网民口口相传,一个组合也可以红到这个程度。似乎网络歌手,可以绕过所有传统意义上的发展途径,最快最直接地把自己推到观众面前。•“人民的音乐”(“来自于草根阶层的素材”-格雷姆:《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155)的大众传播从CD时代走向互联网,使得人民的成为大众的•“人民的音乐实际上是小批量的独立制作,也是‘小众的’、具有替代性的声音。”大众音乐是CD-背后是全球性的跨国集团。•“互联网倡导独立性,是与高度中心化的唱片产业相对立的。”-格雷姆.伯顿《媒体与社会》,165互联网:跨越时空的公共互动空间•“听流行音乐可能是一种孤独的体验……但总的来说,流行音乐是一种共同分享的事物。这种分享可以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体验(例如,节庆活动)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在一个更为集合的场合——例如,留在家中与朋友们一起聆听和讨论•公共领域的建构亚文化(文化学)•赫布迪奇(Hebdige):不同的亚文化所表现出的不同风格是对不同社会状况和体验的回应。这些不同的风格体现了对宰制性的或霸权的文化形式的抵抗。后者通常是与主流群体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挑战通常是间接的,包括对原来属于主流群体的文化形态的重新利用和转化。——《媒体与社会》,184亚文化-草根组合•王旭:我一听这首歌就喜欢上了,不是特意选的。在地铁里唱的时候,总有人停下来听,有人走过去了,又折回来听。《春天里》我基本上天天唱,感觉里面的歌词很符合我的一些生活状态。比如说“在街上、在桥下、在田野中”,这些场景我在现实生活中都经历过。还比如“没有信用卡、没有她、没有24小时热水的家”,包括“内心寂寞的春天”,这些我也有。我和刘刚当初合唱这首歌的时候觉得很平常、很自然、很随意。•记者:《春天里》是音乐人汪峰的一首老歌,你觉得你们的演绎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王旭:这首歌已经融入到我们心里去了,这首歌原本就是给飘着的人、流浪的人写的。听了我们的演唱后,汪峰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们的演唱达到了我创作的终极目标。”亚文化-身份认同•“音乐在反文化意识形态中所具备的意义,就是它能在听音乐和了解讯息的人之中传达一种‘社群’感。……Firth(1983)认为,摇滚音乐的功能……在于它‘清楚地表达了共同的价值观,对共同的社会问题做出了评论”。这种建立社群的特性并非音乐本质上的特性,而是听众对于它的感觉和反应。因此,’音乐(无论是民谣、流行或摇滚)并非被社群所造就,而是提供特定种类的共同经验。’”——AndyBennett著,孙忆南:《流行音乐的文化》,台北市:书林,2004,P50•亚文化分析的文化学视角-这一批评取向所探讨的是流行音乐中文化身份/认同的构建及其对主流文化形式的抵抗。它要考虑的限制性因素:多重身份/认同的复杂性;以一些松散的受众划分(例如,从总体上界定的“年轻人”或“成熟女性”)来探讨流行音乐的消费等。-格雷姆.伯顿:《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156群体身份•音乐人-农民工-弱势群体(农民、中老年、女性、患儿母亲)•“在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群体是社会阶级”——《文化研究导论》,339•“阿根廷五月广场的母亲们用具体的例子表明了用身份作为一种抗议形式的某些局限性。她们是一群妇女,她们的亲戚在军政府所发动的镇压反对者的‘肮脏战争’中‘消失’了。这导致了妇女们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主要广场——五月广场上默默地抗议。这个抗议可以用两种方式进行解读。首先,她们作为母亲抗议时,并没有超越军政府对性别关系的观念,因为母亲们自然地是关心家庭的。然而第二种观点把表演性的观念也考虑进去了,指出:妇女们运用母亲身份是一种策略。她们利用了军政府相信妇女的位置是在家庭中这一事实来进行抗议。她们进行抗议所采取的方式军政府很难进行镇压:作为母亲们,她们关心自己的家庭。这种策略甚至在独裁统治之后还是成功的,因为它使他们能够“作为一个政治的良心而行动,抵抗那种要把军事统治时期作为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时代进行重新建构的倾向。”建构认同:使用与满足•受众的欲望:获得和表达其身份/认同的欲望–汤因比“音乐群体……为类型化的市场提供了基础”;“流行音乐产业通过商业化的手段,充分利用了受众想要在音乐当中找到共同的身份/认同的欲望,从而有助于建立起不同的音乐群体。•“类型文化”–汤因比“身份/认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为音乐类型赋予了生命力。–奈格斯(Negus)“一种由流行音乐产业和媒体、乐迷和受众文化、音乐人的网络和更为广泛的社会群体之间构成的不稳定的交集;这些社会群体具有鲜明的共同特征和社会性身份认同”。——类型不仅仅是音乐的标签;它们是社会性的类别“、–布雷克特(Brackett)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