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心理学概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自体心理学概述(2010-太原-李小龙课件文字稿)一、自恋:从心理现象到疾病单元(一)神话传说中的自恋(二)什么是自恋(Narcissism)(三)自恋型人格障碍(NPD)及相关临床描述二、对自恋的精神动力学理解(一)弗洛伊德的观点:《论自恋:导论》(1914)(二)弗洛伊德的观点:《哀伤与抑郁》(三)温尼可特的观点(四)马勒的观点三、自体心理学的视角:人文与科学(一)科胡特生平(二)内省与共情:精神分析方法学四、自体心理学要点(一)主要概念(二)自体发育的主要方面五、临床方面(一)治疗假设(二)临床例子2一、自恋:从心理现象到疾病单元(一)神话传说中的自恋1、古希腊版的自恋传说傲慢的那耳喀索斯(Narcissus)因爱而只留下声音的厄科(Echo)把影子当做实体,赞美自己;他一面追求,同时又被追求。“我追求的东西,我已有了,但愈有愈感缺乏”,心理学只是对神话的部分诠释,比如身体与精神象征之一:夸大与镜映象征之二:指向自体的爱会让客体消失,只留下重复自己的回声2、中国版的自恋传说落洞女:理想化与融合因理想化对象而变得美丽的自身湘西三绝:赶尸、放蛊、辰州符——独特的死亡诠释与无所不能贫弱的自体,对于回应的呼唤原始夸大:现实的压抑和神的允许“在人神恋与自我恋情形中消耗其如花生命,终于衰弱死去”共同的结局:死亡;不同的期望:悲哀与想像中的大团圆(二)什么是自恋(Narcissism)1、概念3指自体爱(self-love)。术语可追溯到埃里斯,他把自恋(一译“影恋”)视为“自动恋”(自体性欲)的一种,他说:“一切不由旁人刺激而自发的性情绪的现象都可以叫做自动恋,广义的自动恋也可以包括一切性冲动经抑止或禁锢后的变相的表现”,分病态与常态。弗洛伊德的定义:指个体像对待性客体一样对待自体的一种态度。口腔期、肛门期和俄狄浦斯期力比多指向的转移自恋是弗洛伊德后来提出自我(ego)这个概念的铺垫2、自恋的特质(1)夸大自身:非现实(与他人相比)(2)以自身为衡量他人及万物的尺度(3)对批评和挫折极度敏感(4)空虚感、无意义感(5)过度防御和补偿行为单讲自恋,指不同程度地存在上述特质一般说的自恋包含了从特质、病理性到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谱系一个例子:狄更斯的《董贝父子》(三)自恋型人格障碍(NPD)及相关临床描述1、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PersonalityDisorder)DSM-IV的定义:一种夸大(幻想或行为),需要别人赞扬,并缺乏感情移入(empathy)的普遍模式,这种情况从成年早期开始,产生的背景不一。4NPD诊断标准(DSM-IV,9条,至少具备5条)(1)有自命不凡的夸大感(例如,夸大成就和才能,没有相当成就,却指望被认为是优秀)。(2)一心幻想无限的成功、权力、才华、美貌或理想的爱情。(3)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和独特的,只有其他特殊的或地位高的人(或机构)才能理解自己和与自己交往。(4)需要过分的赞扬。(5)有一种权利感,即不合情理地期望得到特殊的优待或别人自动顺从他或她的期望。(6)人际关系上利用别人,即为了自己的目的可以损害别人。(7)缺乏共情:不愿认识或认同别人的感受和需要。(8)常常嫉妒他人,或认为他人嫉妒自己。(9)表现骄傲、目中无人的行为或态度。创伤伴发的自恋症状(trauma-associatednarcissisticsymptoms):外部创伤体验淹没了自体,出现羞愧、耻辱、狂怒等症状病理性自恋可与如下障碍相伴发(1)心理变态(psychopathy)(2)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3)双相障碍(bipolarspectrumdisorders)(4)摄食障碍(eatingdisorders)(5)物质滥用障碍(substanceabusedisorders)52、临床表现其一(如在西方文化背景下):(1)不知不觉的自信和傲慢自大(2)自负、寻求关注和名誉(3)公开而自豪地证实自己的自恋特质其二(如在东方文化背景下)(1)谦虚,有意识地隐藏自己的自恋特质(2)出于羞愧和不安全感,否认自己的特殊和出众之处(3)敏感、顺从、羞怯、自卑,自我隐没3、NPD发病情况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0.4%,另一项研究报道为3.9–5.3%特殊人群发病率较高,比如:医学院一年级学生有17%符合自恋型人格诊断军队医院的门诊病人抽样有20%符合自恋型人格诊断成人门诊病人调查,符合率为1–16%人格障碍者符合率为22%可卡因滥用者符合率为32%双相障碍病人符合率为47%二、对自恋的精神动力学理解(一)弗洛伊德的观点:《论自恋:导论》(1914)61、自恋的一般描述:指个体像对待性对象(sexualobject)一样的对待自体的一种态度(attitude)。自恋者自我欣赏,自我抚摸,自我玩弄,直至获得彻底的满足。但弗洛伊德显然对于要把自恋从性的角度扩展到一般的心理现象上,他认为:自恋不会是性倒错,而是对自我保护本能的自我中心(egoism)的补充,可以作为适于所有生物体的标志。从生物学到心理学从性到一般心理现象:精神分析的模型化理解自恋不足与自恋过度(自尊受挫与退行到原始自恋的补偿)2、原发自恋与继发自恋原发自恋的假设始于生物学假设:力比多指向自身精神病患者、神经症、原始人与儿童口腔期与肛门期的自恋含义继发自恋:力比多从客体回撤关于力比多转向客体的假设:阻止患病的爱,实质是力比多贯注于自身产生淤积,导致张力增加3、以力比多的贯注区分两种情形:精神病状态:力比多回到自身;神经症:力比多回到幻想4、自恋与依恋(自身与母亲或其替代者)自恋:现在的自己、过去的自己、未来的自己,曾属于他的人依恋:养育过他的女性、保护过他的男性7在弗洛伊德看来,父母对子女的爱就是父母自恋的再现,虽然形式上已将其转化为客体爱5、理想化将某些观念作为自己的标准,检验自己际的自我理想化既可产生于对象力比多中,也可产生于自我力比多中区别于原始理想化——与共生的关系6、自恋与爱的关系“很容易察到,力比多的对象贯注并不会增强自尊,对所爱对象的依赖结果降低了自尊情感:恋爱中的人是低劣的。也就是说,爱别人者失去了自恋的一部分,只有被爱才能将其替代。”疾病的原因在于自恋的丧失身体疾病、躯体形式障碍、一般神经症都有一个共同点:回到对自身的贯注,以补偿丧失的自恋(二)弗洛伊德的观点:《哀伤与抑郁》1、正常哀伤与病理性哀伤(抑郁)的区别丧失了什么对现实的愤怒和对自身的指责力比多转向新客体和转向自身2、病理性哀伤的实质对自身的攻击和指责本质上是指向丧失的对象客体丧失等同于自我丧失8自我与被爱客体之间的冲突就转化为自我批判结构与自我认同客体的部分(即被投影部分的自我)之间的冲突对被爱客体的认同性替代,是自恋性情感的重要机制(三)温尼可特的观点1、环境的重要性环境是早期发育决定因素,儿童依赖环境成长,然后逐渐减少依赖早期环境的决定因素是母亲——“促进性环境”促进的意思有二:(1)满足孩子需要的照顾(2)给予婴儿全能体验完全的照顾——部分满足——独立(相惠)足够好的妈妈:满足和挫折2、婴儿的全能幻想(1)婴儿有饥饿、不适等感觉,他需要一个满足者(2)在克莱茵那里,婴儿根据母亲的状态将其分为“好妈妈”和“坏妈妈”,内化为内部客体,温尼可特认为,婴儿先幻想出一个全能对象(满足自己的需要),母亲则投合这个幻想(给来访者开门……)(3)母亲与幻想相符合,意味着外部世界是安全的,可接受的,婴儿由此能与外部世界关联,校正全能感,接近现实,同时呈现自己真正的需要(真我)费伦齐描述的四种全能感9无条件的全知全能期(胎儿)神奇幻觉的全知全能期(新生儿)借助神奇姿势的全知全能期(婴儿)神奇思维和神奇言语期(幼儿)挫折的含义:全能感未满足:不安全感与母亲分化不良(未能分化出自体)顺从母亲的需要:假自体婴儿的主观全能:自己是一切的中心,是自己的愿望创造了万物。敏感性(responsiveness):(1)感觉到婴儿的需要(类似共情)(2)按婴儿的需要出现,让他觉得自己创造了一切(包括原始客体)原初母性关注是一种建设性的短暂的沉迷,母亲搁置自己的主观性,为婴儿主观性的发展让出空间母亲逐渐减少关注,让婴儿认识到自己不是创造而是依赖世界,他人也有自己的愿望“母亲在被需要的时候出场固然关键,但同样关键的是她在不被需要的时候退场”(四)马勒的观点心理发育图示(与克莱茵学派的区别)101、正常自闭:出生——1个月专注于自己,靠反射哺乳无客体状态,原始自恋正常与非正常的含义;沙利文的自我保护说2、共生:2——5个月共生的含义:共生(symbiosis):原为生物学术语,指两个有机体相互依赖而生存。如白蚁和它肠内的鞭毛虫,鞭毛虫能帮助白蚁消化木材纤维,白蚁则提供鞭毛虫生存盛气和养料,若相互分离,两者都不能生存。母婴关系:共同的边界、共同的体验,相互依赖。朦胧意识到有一个满足需要的对象共同的边界:与母亲一致的反应,如沮丧有“好”与“坏”的区分3、分离和个体化6个月——3岁,又分为四个亚阶段(1)分化:6个月——10个月,区分客体,关注点从内部转向外部(孵化),将母亲的牲聚合在一起(2)实践:11个月——16个月,开始形成不固定的自体表象,对母亲的全能幻想(另一个对象)(3)和解:17个月——30个月,全能感下降,客体表象与自体表象进一步分化11(4)力比多客体恒定:2岁半——3岁,内化积极的母亲,现实感(五)临床诊断对照参考三、自体心理学的视角:人文与科学(一)科胡特生平1913年5月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人家庭1932年就读于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937年其父去世,曾导求短期心理治疗,但不满意1938年从医学院毕业,1939年因纳粹入侵奥地利而流亡英国1939年转赴美国,先做神经科医生,后从事精神分析1949做全职精神分析师其间曾任芝加哥精神分协会主席和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副主席1981年10月病逝于芝加哥(二)内省与共情:精神分析方法学生物学与心理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之路探索心理现象的基础:“当我们的观察方法本质上是动用我们的感觉时,我们所谈论的是物理现象,而当我们的观察方法本质上是动用内省和共情时,我们所谈论的是心理现象。”身高、爱与恨、创伤:性质、程度结果内省(Introspection)的含义::对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及感觉的沉思;《辞海》释为“内心观察”12区分两个部分:活动的部分和观察的部分共情的实质:替代内省——既有活动的部分又有观察的部分1、共情(empathy):定义和描述认同和理解别人的处境、情感、动机将自身情感投入到某一对象中深入他人主观世界,解其感受的能力狭义共情:在人与人交流中表现出的对他人设身处地理解的能力广义共情:所有人际场合中产生的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Mayeroff:共情就是“关怀一个人,必须能够了解他及他的世界,就像我就是他,我必须能够好像用他的眼看他的世界及他自己一样,而不能把他看成物品一样从外面去审核、观察,必须能进入他的世界,与他同在他的世界里,从内部去体认他的生活方式、他的目标和方向。Rogers:共情是“咨询员能够正确地了解当事人内在的主观世界,并且能将有意义的讯息传达给当事人。明了或察觉到当事人蕴涵着的个人意义的世界,就好像是你自己的世界,但是没有丧失这‘好像’的特质。”EGAN将共情分为初级两个水平,即初级共情和高级共情。初级共情跟上面描述基本一致。高级共情包括表明自己的态度,影响来访者等。“共情”一词的翻译:情与理2、共情方法13(1)换位思考;(2)倾听;(3)尊重(不凭己意、不包办代替、不排斥、表达自己、中立)3、共情的形式(1)情绪共情(EmotionalEmpathy):指对他人情绪的一种替代性分享。脑成像实验表明,他人的情绪可以激发个体与这种情绪或感觉相关脑区的活动,将他人的情感表征转化为个体自身的情感表征,从而令个体对他人的情绪“感同身受”。(2)认知共情(CognitiveEmpathy):对他人的想法,意图进行理解,并由此推测其未来的行为。研究表明,儿童3—4岁开始理解他人与自己有不同

1 / 3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