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辽宁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规划,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引领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第一章发展基础和环境“十一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励精图治、奋力拼搏,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一节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全省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大幅提升,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全面加强,改革开放实现了新突破,全面振兴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大幅提升。201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278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004.8亿元,年均增长24.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6043亿元,年均增长30.5%。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实现了不低于振兴以来以及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新进展。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装备制造、冶金、石化、农产品加工等工业支柱产业优势增强,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服务业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建设势头强劲。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格局。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沈阳经济区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突破辽西北“三年见成效”目标基本实现。县域经济总量占比超过4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城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取得新成效,民族地区发展步伐加快。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国有大型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基本完成,国有经济活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明显增强。非公有制经济长足发展,中小企业加快成长。农村综合改革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沿海与腹地良性互动的全面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实际利用外资成倍增加,对外贸易方式加快转变,东北四省区等区域合作深入开展,开放型经济迈上新台阶。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效。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明显,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红沿河核电站等一批能源项目顺利实施,发电装机容量超过3000万千瓦;哈大、沈丹等一批重大铁路项目开工建设,沈阳地铁一号线投入运营,1443公里滨海公路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3000公里;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全线贯通并成功输水。循环经济和生态省建设成效显著,辽西北边界防护林体系基本建成,辽河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民生建设得到新加强。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加快,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10.5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接近1∶1。城乡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5.6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加强,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棚户区改造、农村安全水源建设等重点民生工程实施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11.4%和9.3%。总体来看,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经济实力提升最快、社会建设成效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十一五”取得的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凝心聚力、团结奋斗和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结果。第二节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合作与竞争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资本、产业、技术流动趋势更加明显,全球和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从国内看,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2际化深入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体制活力显著增强,积蓄了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强大后劲。同时,应对气候变化及资源环境等约束越来越大,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传统社会发展模式难以适应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从省内看,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快车道。在深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基础上,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沈阳经济区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全面振兴增添了新的动力。国有企业改革这一历史性难题基本化解,长期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和县域经济这两块“短板”逐渐拉长,为全面振兴铺平了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进入高潮期,为全面振兴提供了强力保障。全省上下政通人和,干部群众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为全面振兴营造了良好氛围。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矛盾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城乡居民收入有待提高以及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我们必须认清形势,科学把握发展规律,紧紧抓住、充分用好战略机遇,有效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权,把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第二章总体发展要求“十二五”时期,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必须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一节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好中央进一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沈阳经济区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优势,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管理模式转型为主线,坚持增量带动结构优化、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发展保障民生改善,显著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基本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奋斗目标,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础。为确保主题主线的贯彻落实,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基本要求是:力求速度与质量、效益有机统一,实现好中求快、快中求好、又好又快发展;力求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有机统一,努力培育竞争新优势;力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力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有机统一,推进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力求强省与富民有机统一,保障全省人民共享振兴发展成果。第二节总体目标到“十二五”末,基本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力争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东部发达省份行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力争继续保持经济增长速度不低于振兴以来的平均增长速度和东部地区的平均增长速度。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城镇净增就业4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42%以上,城镇化率提高到70%左右。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实现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9%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0.8件。——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6120万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4.8%,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8。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4.5%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和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完成国家下达的约束性指标。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2%,森林蓄积量达到3.2亿立方米。——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310%,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708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以上。完成国家下达的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沈阳经济区建成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建成引领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域。第三节战略重点实现“十二五”规划的总体发展目标,关键在于把主题和主线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使影响和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得到有效破解,切实把经济发展方式转换到集约发展、协同拉动的轨道,把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到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把社会建设重点转换到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公共服务的轨道。战略重点是:加快推进以转方式调结构为重点的经济转型,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逐步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物质资源、科技、人才、管理共同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拓展新兴服务消费,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引导投资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完善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工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现代农业和县域经济大发展,加快发展服务业,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加快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转型,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形成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新模式。大力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积极推动文化新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着力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生态文明。加快推进以消除体制障碍为重点的体制转型,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活力。进一步破除制约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体制性弊端和制度性障碍,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创新创业和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着力推进农村领域的改革,深化财税金融等领域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第三章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重点,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第一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促进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为重点,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全面实施新增45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加快昌图等36个国家级粮食大县产能建设。完善农田小微型水利设施,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实施优质水稻提升工程、以花生为主的油料建设工程,培育阜新、黑山等花生产业示范县,把阜新市建设成全国重要的花生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以突出特色、增加效益为重点,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把朝阳市打造成全省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市。实施优质水果工程,加快渤海湾优质水果产业带建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