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绍兴的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下面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学习目标1、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的意义。2、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基础知识及名句。3、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旷达心怀。王羲之,书法家。出身贵族,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早年苦练书法,有“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美谈。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后世誉为“”。王羲之东晋王右军书圣天下第一行书“飘如浮云,矫若惊龙”序“序”也写做“叙”或称“引”,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兰亭集序》意思是兰亭会诗集的序,属书序。(kuàijī)(guǐ)(xì)(tuān)(shāng)(chěng)(qǔ)(xì)(shāng)会稽癸丑修禊激湍流觞游目骋怀趣舍万殊感慨系之齐彭殇字音字形朗读全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用一个词概括)乐痛悲疏通课文1.阅读第一段,标注出你认为重要的知识点。2.重点检查落实。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2、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省略句),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觞,名作动,喝酒)译: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进行了修禊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译: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像衣带一样环绕辉映,把水引来作为漂流酒杯的弯曲小道,大家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热闹的丝竹管弦,饮一杯酒,赋一首诗,也足够用来痛快地表达幽雅的情怀。状语后置古代一种驱除不祥的风俗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3、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译: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抬头仰望广阔无边的宇宙,低头俯视兴盛繁茂的万物,用来放眼纵观,驰骋胸怀,足以尽享视和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啊!翻译句子课文鉴赏哪些东西可“乐”呢?人众: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地胜: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事趣:流觞曲水,一觞一咏。时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兴雅:仰观俯察,游目骋怀。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人们彼此相处,俯仰之间就是一生。有时倾吐襟怀抱负,在室内跟朋友会面交谈,有时借其所爱,寄寓自己的情怀,不拘形迹,自由放纵地生活。第二段重点字词翻译句子第二段重点字词2、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译:虽然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暂时很自得,高兴而满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等到对于自己所得到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3、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判断句)!译: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尚且不能不因此抒发感慨,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都要消失。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岂不痛哉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或因寄所托当其欣于所遇,快然自足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死生亦大矣人生百年乐境易逝生命短促感慨万千这种痛是痛什么?这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理清第二段思路: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从中揭示出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1、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dào),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译:每当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缘由,与我所感叹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嗟叹感伤,心里却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我)一向认为,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第三段重要知识点翻译句子2、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状语后置)译:后人看待今人,正如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虽然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抒发感怀的原因,他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后来读这本书的人,也将对这本诗集产生一番感慨吧!翻译句子悲夫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以今及古以今推来的沧桑感思想虚无等同死生的荒诞性作者为什么悲?悲什么?东晋时代的名士崇尚老庄、思想虚无,认为死生一样。而作者认为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作者悲的是“一死生”、“齐彭殇”。他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作者悲的是人类对于死生的认识上的局限,对社会文人士族借老庄思想来逃避现实,寄情山水,麻醉自己,漠视生命的态度,而且这种无法摆脱的认识上的局限古今一同。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天下名士,少有全者”。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即所谓“一死生”“齐彭殇”。课堂小结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乐痛悲曲水流觞寄情山水睹眼前之欢聚思离情别绪观宇宙之大叹人生无常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叙风雅事作无常叹说结集因兰亭修禊,文人雅事,感叹生死,有感斯文一死生齐彭殇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小组讨论质疑解答交流展示(B)1、通假字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趣通取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会面2、古今异义1、列坐其次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②次要的地位。4、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5、所以游目骋怀古义:①表凭借,用来。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6、俯仰一世古义: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3、词类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贤德之人;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况修短随化:寿命长寿命短死生亦大矣:大事2、形容词作动词齐彭殇为妄作:把……看作相等3、名词作动词①映带左右:环绕②一觞一咏:喝酒4、数词作动词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等同,把……看作一样。5、动词的使动用法所以游目骋怀使……纵展使……奔驰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6、动词活用为名词足以极视听之娱耳目4、一词多义(一)临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二)一(1)一起。例:若合一契(2)一样。例:其致一也(3)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4)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三)次1、列坐其次旁边水边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次一等4、余船以次俱进次序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6、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四)致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五)修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学习进步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办好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6、修守战之具整治(六)期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注定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期望、要求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时间期限4、期(jī)年之后周、满5、、君与家君期日中约定5、特殊句式(一)判断句:死生亦大矣。(二)倒装句:⑴介宾短语后置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②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③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④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⑵定语后置: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仰观大宇宙,俯察盛品类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迁移运用(C)“人生苦短”无论对凡夫俗子,还是英雄伟人似乎都是一个万古恒新的话题。“人生苦短”是人类的一种普遍心态。那么王羲之对此感慨万千,有什么不可呢?何况,作者并没有因人生短促、“人生无常”就醉生梦死,而是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这在玄学盛行,士大夫普遍崇尚老庄哲学的东晋是难能可贵的。课后交流:收集其他名人对生死的看法,然后谈谈自己生死的感触“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藏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所关住的重要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