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讲记第三讲(宏圆法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佛说阿弥陀经》第三讲(宏圆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居士大德阿弥陀佛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佛说阿弥陀经》。前面我们用五重玄义,对本经做了一个概括性的介绍,下面我们正述经文。经文分三个部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这是历来著经的大德常用的格式,实际上是由晋朝的道安法师,首先结构上这样分类的。到了唐代玄奘法师传来亲光论师的《佛地经论》里,也是这样分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正好印证了道安法师的正确判分,这三分就好比经文是一个有机体,用人的身体来比喻,序分就好像人的头部,五官俱全,看一个人的五官,就能知道这个人的智愚善恶,序分也是这样,看序分便知此经的大小偏圆。正宗分好比人的身体,五脏六腑都在身中,极关重要。正宗分也是这样:一陈依正庄严以启信,二劝应求往生以发愿,三示执持名号以立行,三种资粮要义都在正宗分中,这也是净土宗最为重要之义。流通分就像人的手足,人有手足方能运行无碍,流通分也是这样,流传万古,通达十方,也就是说流通今后无有滞碍。我们现在先看序分。序分又分通序和别序,通序是一切经典都具有的其六种成就: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和众成就。有这六种成就,就能来证明,人们才会相信此经乃为佛所说,所以通序又叫做证(信)序。别序又名发起序,是经的发起因缘。每部经发起的因缘都不相同,所以别序也各自不同。看本经的通序,从如是我闻,到无量诸天大众俱。我们请看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这里标示法会的时和处。我们刚讲了,通序就是表六种证信: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和众成就,这一句经文包含了六种成就的前五种。我们先看如是我闻。如是,就是信成就。什么叫如是?实相的微妙理体亘古不变就为如,也叫真如,依实相妙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曰是,可以这样理解如是。但对于如是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注经家有众多的解释。我们选择一个通俗易懂的如是:就是与佛所说没有丝毫的差别,这就叫如;是,就是既然是佛所说,决定没有错误,这就叫“是”。这样的解释比较通俗易懂。如是我闻,这四个字最先是佛在即将涅槃的时候,阿难问佛的第四个问题,佛即将涅槃,阿难带大众请问佛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佛陀住世的时候以佛为师,佛陀即将涅槃,以谁为师?佛说以戒为师;第二个问题,佛陀住世的时候依佛安住,佛陀涅槃依什么而安住?佛说依四念处(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第三个问题,佛涅槃后,这些恶性比丘如何调伏?佛说默摈之;第四个问题,佛所说一切遗教,典当集结,在经首安什么字以取信天下?佛告诉阿难,经首当安:如是我闻。所以以后就形成了集结的一个格式,任何的经典都是如是我闻。为什么要用这几个字呢,到后来集结经典的时候,才发现非常的重要。如是我闻,意思就是这样的佛经,是我阿难亲耳从佛处所听到的,不是道听途说,这句话就能够断大家的疑惑。阿难在集结经典的时候,高升法座,突然这个相好光明,大家就像看到师父今天一样,一在讲经的时候相好光明,就是得佛加持,阿难在集结经典的时候,显这种庄严的相,众生就起了三种疑问。第一个疑问呢,是不是释迦佛再来;第二个问题呢,疑他方佛再来;第三个呢,疑阿难成佛了。大家一听到阿难经文一开始,如是我闻,这些怀疑就都没有了,全都退却了。所以经文开头这四个字,就能断怀疑,同时也能息灭争论,因为阿难所说都是从佛那里听到的,不是己见自说,大家一听如是我闻,就不再争辩了。另外,西域外道经典之首都用“阿右”二字,用如是我闻就可以与96种外道的经典,区分开来。所以这个我闻就表闻成就,我亲自从佛那里听到,不是道听途说,不是从别处辗转过来的,这表明听闻的真实性,再加上阿难尊者博闻强记,他只要一听闻到,就能一字不落地记述下来。古人的心都非常的清净,哪怕几十卷、几百卷,他听后都能读诵出来,都能记诵出来,阿难尊者在佛弟子当中是多闻第一,所以大家听到他说如是我闻,就相信他说的都是真实可信的,这就是如是我闻。一时,这是时成就。经中都没有讲过具体的时间,或者是什么年代。佛是九法界教主,到处说法利生,我们在经中看到:或在天上说,或在人间,或在龙宫,或在此土,或在他国,而各个地方的纪年历法不尽相同,所以不能确定是哪年哪月哪日,就用一时称之。另外,一时是指佛陀跟弟子机感相应之时,佛一切教法都是无心的,是以他这种大慈大悲的,这种清净平等心由自性流露出来的,应众生的感,众生的种种要求来表现他种种的教法,所以一定要有能感之机,才有佛的所应之法。我们一定要明白,佛讲任何的经法没有意识性的,他都是由清净本性流露出来的。我们看《金刚经》的开头,是不是,“入舍卫大城,次第乞已,还至本处,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是他有意识心,我应当怎么说,不是这样的,他是由这个清净本性里边,自然流露出来的。不像我们现在,在读在诵的时候,都用这个意识心,我们说在读经的时候把心放清净,用清净平等心和佛的这种性德,我们在感应,我们在交流,这就是什么,与高人用这种性德再去交流去,我们都把这个悟搞错了。师父一说你去悟去,大家都跑什么,跑房间里去苦思冥想,其实是错误的,你这个时候用的是什么,用的是意识心。那我们清净心怎么显露出来,就是一个宁静、清净,你清净没有任何的夹杂,你的这种智慧自然涌露出来了。说佛讲经说法,他没有意识心,他是用众生能感之机,然后由清净本性来显现出来,所应之法耦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时成就。佛就是主成就。前边简单的讲了一下,这里的佛就是指释迦牟尼佛,他是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具有一切种智的这样一个教主。在六成就当中,以佛这主成就为核心来展开的,离开这个佛一切都等于零。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这句是处成就。首先是在,久居叫住,暂居叫在。佛在什么地方,是应教化众生的需求来定的,有时他会在城市聚落,有时在皇宫,甚至六道中来随机说法,处所是不定的,所以佛应度化众生之机,到给孤独园说此念佛妙法,称为在。舍卫国,舍卫不是国名,这是波斯匿王国的首都,舍卫译为闻物,又译为丰德,丰富的丰,道德的德。丰德,这个国家具有四种德能:第一物产丰富;第二财富非常雄厚,我们今天说有经济实力;第三文化非常发达;第四这个国家解脱的人非常多。修行的人非常多,我们说知识非常多,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政治、文化、经济、圣贤集中的地方,闻名于五天竺国,这是释迦牟尼佛用比较长的时间,来教化众生的地方,在这里讲了很多的经典。祇树给孤独园是这个精舍的名称。祇树是祇陀太子的树,给孤独园是一位叫给孤独长者的园子。这位给孤独长者真名叫须达多,因为他经常帮助穷苦的人,接济孤寡老人,所以大家给他一个雅号,叫做给孤独。波斯匿王的一位大臣,因长老财富无量,我们刚才说了经常帮助别人,这里这个园子还有一个来历,有一天须达多长者,就是给孤独,须达多长者到邻国王舍城,为他的儿子去聘媳妇,晚上住在珊檀那长者的家里,他看到珊檀那长者家里非常的忙碌,装饰房间,准备酒席,非常热闹,他就好奇地问:你们家是准备迎接国王呢,还是要办什么喜事呢?珊檀那长者说嘛,是因为明天早晨请佛应供,请佛斋僧。须达多长者一听到佛这个字,汗毛耸立,这种无量劫的善根,使他的心情愉悦,无量的善根现前,心情愉悦,想立刻就见到佛。佛陀这个时候正在竹林精舍,知道须达多长者内心善根的诉求,就放光明,照得这个夜如白昼一样,须达多长者就顺着这个光亮,顺着这个佛光,来到了竹林精舍,佛正在精舍经行,须达多长者依法礼拜佛陀,佛为他说法,立即证得初果,然后他请世尊到舍卫国说法,来度脱众生,佛就问他了,你有地方可以安住这么多的僧众吗?他对佛说,他能够找到一个适合的地方。佛就派舍利弗尊者,和他一起去到舍卫国找地方,最后看中了祇陀太子的花园。因为那是祇陀太子的花园,园子非常宽阔,幽静,非常优美,树木茂盛,须达多找到了祇陀太子说,我想将你的花园买下来,你能让给我吗?太子一听就故意刁难他说:除非你用金砖把园子的地铺满,我就让给你。于是须达多把自己家里的金银财宝,全部拿来变现为金砖,把园铺满了。太子见了非常惊讶,就问这个须达多长者了,说了,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情,能让你这么兴师动众,不惜代价去这样做呢,须达多长者就把佛的功德,给祇陀太子介绍了,祇陀太子非常感动,也要和他一样去修大布施,这个时候须达多长者没有同意,这个祇陀太子就跟他说了,园子虽然是你的,但是这个树还是我的,这样你布施园子,我再供养树,那么这一个精舍就变成了祇树给孤独园,由祇陀太子和须达多长者两人,共同来供养的,就成了现在的祇树给孤独园。好,我们请看下面的经文: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盘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耨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这一段是众成就。众成就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声闻众,第二类是菩萨众,第三类是天人众。那有人就会问了,为什么不把菩萨列在前面呢?有三个原因,第一声闻割爱辞亲,出家修道,剃发染衣,具出世间相;第二佛成道后感佛深恩,常随不离。第三佛法二宝,必须靠僧宝来弘传来传承,而菩萨有出家菩萨,也有在家菩萨,其相不定;另外,有此界菩萨,也有他方菩萨,到此处来度众生,不常随从佛;再有菩萨不住涅槃,不住生死,出染若净,不落空有两边,常居中道,所以把菩萨列在中间,表中道义。天人众是世间人,同时也是佛法的外护,所以就列在最后。好,我们来看这些与会的声闻众。有一千二百五十人,这些都是大比丘,这里称大比丘,就是说他们都是声闻乘,内秘菩萨行,外现比丘身。比丘有三义:乞士,破恶,怖魔。僧是僧伽,译为和合众,一般以六和敬的方式组成的僧团,就成为僧伽。这一千二百五十人,是佛成道以后最先度脱的一个僧团。佛在摩揭陀国,度化了事火婆罗门的三迦叶兄弟: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这三兄弟,他们曾经都是修事火婆罗门,那么佛为什么要度三迦叶呢?佛在初度憍陈如等五比丘之后,就考虑要度社会上有地位,有知名度的人,这样可以广度众生,建立僧团来弘扬佛法。他用妙观察智,观察了三迦叶兄弟机缘成熟,已经成熟,当时优楼频螺迦叶,被频沙王奉为国师,而且国民称他为大仙,可见对他的这种信仰度是非常高的。佛来到这个,楼频螺迦叶的这个木瓜林,他正带着他的五百弟子在木瓜林里修行,佛来到以后要借住,这个优楼频螺迦叶就给佛说了,我的寮房已经住满了,只有一个龙窟,你要住的话,你可以去。佛当晚就住在那个龙窟里边,龙窟,这个是一个毒龙,毒龙一看,佛占了它的卧榻,就喷火来烧佛,佛放三昧真火胜它,毒龙一看接着又生起了嗔恨心,佛入慈心三昧,将这个龙降服,将毒龙降服。第二天,优楼频螺迦叶,派他的弟子跑去看看,看看这个年轻人还在不在,他的弟子到了这个洞窟一看,这个毒龙老老实实地伏在了佛的肩膀上,他的弟子赶紧去汇报他的师父,优楼频螺迦叶对他的弟子说,你们不要相信这个年轻人,他的道不如我的真,后来佛为优楼频螺迦叶,显了十六次的神通,优楼频螺迦叶他的心念才一动,佛马上就能知道,于是这个优楼频螺迦叶心服,心服了,服了,臣服了,求佛来度脱他,求佛来度他出家,佛让他对他的弟子宣布,劝大家从佛修道,将事火器都抛到了泥莲河。他的弟弟伽耶迦叶,听从他大哥的劝说,也随佛出家了。那提迦叶呢,在河边看,他看到了两个哥哥事火的法器,都飘到了河流,都随流而下,怀疑两位兄长被人所害,赶紧跑过去看看,这才知道他两位兄长都随佛出了家,他也带着他的二百五十人来皈依佛门,这样,优楼频螺迦叶是五百人,他的二弟伽耶迦叶是二百五十人,再加上那提迦叶二百五十人,这样就是一千人。随后,大富耶舍长者的儿子,带了五十人随佛出家。后来舍利佛和目犍连因为闻到佛因缘教,心有领悟,也带着二百人随佛出家。这样加上最初在鹿野苑度的憍陈如五人,实数应该是1255人,省略零数不记,所以我们经中都是说千二百五十人。这些外道皈依过来的弟子,感恩佛度脱的深恩,常随佛学,不离左右,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那么这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佛处都证得了阿罗汉。阿罗汉有三义:第一是应供,前面阿罗汉跟前面的比丘僧相比,比丘开始是乞士,外乞食品来资身,内乞法粮来资法身慧命,乞士福德智慧圆满了,就成了应供。有资格接受人天的供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