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白杨礼赞茅盾作者简介中国现代杰出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中篇小说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短篇小说有《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在抗战的相持阶段.作者于1939年3月到新疆讲学,第二年五月赴延安鲁艺讲学,十月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作者目睹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看到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他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受到了鼓舞,写下了这篇激情洋溢的散文.生字词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倦怠[juàndài]恹恹[yān]晕圈[yùnquān]参天[cān]潜滋暗长[qián]不折不挠[náo]婆娑[pósuō]虬枝[qiúzhī]感知课文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明确全文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文中五次提到白杨树的不平凡,把有关的语句一一找出来。小组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第五部分(第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研读第一部分1、老师朗读,请同学思考:开头的这段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自由朗读2—3段,要求找准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感觉:雄壮,伟大,单调情绪: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描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②写高原单调,令人“恹恹欲睡”,这是从反面为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作铺垫。小结《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给人一种壮美之情。但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作者借赞美白杨树到底要赞美什么?让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美。作业1、掌握本文的生词2、完成本课导学案的练习3、预习本文第3、4、5部分学生朗读第三部分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画出文中有关直接描写白杨树的语句。并思考: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1)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外形特点,也揭示了白杨树的内在气质。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2)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1)全班朗读第四部分,画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2)学生自由阅读思考并讨论: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用七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采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3)这一部分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第一句由树及人,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为下文作铺垫。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一层深一层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气势充沛,酣畅淋漓,展示了阔大而深远的境界。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第8段进一步表明:“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深化了四个反问句的意思,于是水到渠成,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学生阅读课文第五部分思考讨论: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呼应篇首。总结1、这篇文章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2、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第1、4、6、8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练习完成同步练习册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