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在中国古代的发展火箭的发射原理中国古代的火箭由火药筒、箭杆和药线三部分构成。其发射原理是在燃烧室内将能源以热能形式释放出来,再迅速将其转变成动能,由直接反作用力形成推力,火箭随即升空。中国古代火箭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使用的近程无制导系统的固体火箭比较,在结构原理上一脉相承。中国古代火箭的特点火箭特点是发射和飞行速度快,能造成化学和机械杀伤力;机动性大,可用於水陆攻守战;还可多枚连在一起,集合成束地发射,以增加威力;更可制作成多级火箭,延长射程。火箭技术的起源火箭之所以产生於中国,是因为中国人最早发明了火药,并以火药制成各种火攻武器,在此基础上摸索出火箭的原理,并且逐步予以改良。中国人在10世纪制成低硝膏状火药,将火药包绑在箭杆上,然后用弓或弹射器射出,从而令敌方的阵营著火,这是原始的火箭。到了12世纪初,中国人又制成高硝固体火药,除爆炸外,它还能作为发射剂,火箭的效能藉此改良。另一方面,药线(引信)的发明也提供了既安全又快速的引燃手段。早期的应用早期的火箭主要应用於喜庆娱乐和军事两方面。10世纪时,中国人发明了最原始的火箭,即是以弓射出的火(百度)药纵火箭,是军队中的特别武器。12世纪时,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已有地老鼠、流星之类的焰火,为节庆活动助兴,这是早期火箭的另一大用途。时至今天,大型庆典中仍多有燃放烟花的活动。12世纪中叶,南宋在采石之战中运用「霹雳炮」对付金兵,这种武器就是改良过的火箭。及至13世纪上半叶,火箭技术大量运用於军事方面,并开始出现以火箭原理制(百度)造的各种新式武器。火箭的应用火药用于喜庆娱乐烟火在火药的发明和改进的基础上,宋人制(百度)造出各种娱乐用的烟火,包括用反作用原理生产的「纸炮」、「起火」和「地老鼠」等,成为当时经济繁荣、社会相对安定、歌舞升平的一种点缀。但在北方女真族建立金(1115-1234)政权后,金人不断向宋发动战争,迫使宋改善火器技术,研制新式武器,而火箭就在这一背景下在战场上出现。火箭弹正式的火箭出现於12世纪下半叶继原始火箭之后,正式的火箭出现於12世纪后半期,据古籍记载,中国人於1161年曾在两次水战中使用爆炸和引燃两种类型的火箭,其中一次是著名的采石之战。据南宋文人杨万里在《海鳅赋后序》(1171)中的记载,采石之战中,宋军以火箭运载烟雾炸弹而大胜金兵,此即书中介绍的宋军在战事中使用的「霹雳炮」。1161年采石之战中使用的火箭弹的结构及飞行状态图1.内部结构2.发射时状态3.飞行中状态4.降落时状态5.爆炸并散出石灰雾「霹雳炮」的原理和威力实际上,「霹雳炮」是一种火箭弹,即以火箭运载炸(百度)弹的火器,是烟火中「双响」的大型化产物,制~作方法是在纸筒底部装入发射药,上部再装炸(百度)药和石灰。点燃发射药后,装置升空,引燃炸(百度)药从天而降,发生爆炸,并散出石灰烟雾来击退敌人。宋金采石之战火箭是在南宋初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首次在宋、金水战中发射的。采石之战中火箭大奏奇功这年十一月,金国统治者完颜亮率40万大军南下,直趋长江北岸,兵临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南),想渡江一举灭宋。宋将虞允文整军应战,虽然只有水军1.8万人,但他们善於水战,先以战船将金水兵拦截,再命埋伏的战船冲至敌舟,密集发射「霹雳炮」。炮弹落在敌船上,引起爆炸,并散出石灰烟雾。金军战船被烧,士兵乱作一团,宋军乘势跳上敌船拼杀,使完颜亮的图谋彻底破灭,宋军最终以寡胜众。1161年宋人在采石之战中利用火箭作战史上最早使用火箭的战例其实在1161年4月,即宋金采石之战前,金大臣苏保衡曾率战船沿海路南下,企图配合完颜亮的大军灭宋;宋将李宝率战船12艘从浙江北上到山东密州海面阻敌,他探明金兵长途奔劳,不习水战,且战船集中排列,遂下令宋兵从四面向金船发射大量燃烧性火箭,一时烟焰涨天,燃烧数百船,金兵全军覆没。这是宋人利用火箭的另一次战例。大火箭大火箭,或称飞火枪,杆长6尺(198厘米),杆的末端系有矛头,具剌伤力,而杆上绑了纸火药筒,长2尺(66厘米),筒内盛有发射药、砒霜、铁滓和碎瓷片,其射程可达200步(1,000尺,即330米)。击中目标时,火箭筒会喷出10尺(3.3米)长的火焰,发出红光,并散出毒剂和碎瓷片,兼具燃烧、化学和机械杀伤力。金兵飞火枪大破蒙古军金军於1161年先后在密州及采石两次战役中受火箭重创后,遂决心掌握这种克敌技术,后来更用来对付蒙古兵。1232年4月,蒙古将领速不台领军围攻金都汴京,金军发射了名为「飞火枪」的大火箭和名为「震天雷」的铁壳炸弹抗敌,双方激战16昼夜,金兵终获大胜。次年5月金军乘小船以特大火箭夜袭蒙古兵营,再次奏效,并歼灭蒙古军3,500人。蒙古不久后也掌握了火箭的运用,并用於阿拉(百度)伯地区和欧洲战场,火箭技术不但普及於全中国并得到进一步发展,还传播到其他国家。1232年金兵在开封府战役中用以对付蒙古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