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卷现代译文版卷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杂阿含经卷第三五○、本经叙说五受阴之集与灭。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是那五种呢?就是令人贪着烦恼的物质现象,和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观察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可知都是随缘生灭的事物。所谓这是物质现象,这是物质现象的集起、这是物质现象的息灭;这是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这是精神现象的集起、这是精神现象的息灭。而这物质现象是怎样集起的呢?这物质现象又是怎样息灭的呢?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是怎样集起的呢?这些精神现象又是怎样息灭的呢?(我说)爱好喜欢的心思一集起,这被喜爱的物质现象就会跟着集起;爱好喜欢的心思一息灭,这被喜爱的物质现象就会跟着息灭。与事物的感触一集起,这感受、想象、意志行为的现象也跟着集起;与事物的感触一息灭,那么这感受、想象、意志行为等现象也会跟着息灭。名色一集起,这心识便跟着集起;名色一息灭,那么这心识便跟着息灭。比丘啊!(要这样如实地观察五受阴)像这物质现象的集起、物质现象的息灭,要如实地知道这是物质现象的集起、物质现象的息灭;像这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的集起,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的息灭,也要如实地知道这是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的集起,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的息灭。」佛陀讲完这段经文后,当时,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第五○经注释:1、触:即根(六根)、境(六境)、识(六识)三者的和合,亦即由根、境、识而有感觉与知觉而成立认识条件的意思。2、名色:是五蕴的总名。受、想、行、识四蕴就叫作名;色蕴就叫作色。四蕴皆属心识之法,无形体可见,只能称名而认知,所以叫作名。色蕴则是由极细所组成,具有质碍的物体,所以叫作色,色就是有所质碍的意思。五一、本经叙说若于五受阴不乐、不赞叹、不取、不着,则能得解脱。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是那五种呢?就是那令人贪着烦恼的物质现象,和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真好啊!比丘能不爱悦一切物质现象,不赞叹它,不执取它,不贪着它。真好啊!比丘能不爱悦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不赞叹它,不执取它,不贪着它。为何要这样呢?因为比丘如果能不爱悦物质现象,不赞叹它,不执取它,不贪着它,那么对于物质现象便不会爱乐,心灵就可获得解脱。同样地,对于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不去爱悦它,不赞叹它,不执取它,不贪着它,那么对于这些精神现象便不会爱乐,心灵就可获得解脱了。如果比丘不爱悦物质现象,心灵就可获得解脱。同样地,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不去爱乐,心灵就可获得解脱,达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平等的舍弃对一切事物的贪着,而有正念正智。比丘能这样去认知、这样去观察的话,那么就可洞见过往的一切事物现象,将它永远地断除无余;对过往的一切事物现象都能洞见,永远地将它断除无余,那么对未来一切事物的现象便都能洞见,也能够将它永远地断除无余;对未来一切事物的现象都能洞见,永远将它断除无余后,那么无论是过往或未来的一切事物现象便都可洞见,永远将它断除无余,不会有所贪着了。不会有所贪着的话,那么对于世间的一切事物都不会有所执取;对世间一切事物不执取的话,也就不会去逐求;不去逐求的话,自己就可觉悟到达涅槃: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当时,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第五一经注释:1、不灭不生:是常住的别名,也是永生的意思。涅槃经说:「涅言不生,盘言不灭,不生不灭,名大涅槃。」2、平等舍住:平等,没有高下、贵贱、粗细、深浅……等差别。舍,弃也。住,依止,保持。本句谓平等地舍去对一切事物的贪着。3、正念:八正道之一,即正确的观念。4、正智:指如来明了正见之智。5、封着:封,闭或聚的意思。封着,即贪着。五二、本经叙说五受阴是无常、苦、变易法、应舍离、灭尽。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是那五种呢?就是令人贪着烦恼的物质现象,和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令人贪着烦恼的色蕴是什么呢?就是所有的一切物质现象,包括那地、水、火、风四大,以及由这四大所组合而成的各种物质现象,都叫做令人贪着烦恼的色蕴。其次,那物质现象都是变化无常、令人痛苦烦恼、变易不定的事物。如果对那物质现象,能将它永远断除无余,彻底地舍离它、将它灭尽、远离对它的贪欲、使它寂灭不起;其余的物质现象更不相接续、不生起、不出现,这就叫做妙,叫做寂静,叫做舍离。一切残余的爱染尽除,不起贪欲、将它灭尽,就可达到涅槃的境界。令人贪着烦恼的受蕴是什么呢?就是指六种感受。是那六种呢?就是由眼触所生起的感受;以及由耳、鼻、舌、身、意触等所生起的感受,这些就叫令人贪着烦恼的受蕴。其次,那受蕴是变化无常、会令人痛苦烦恼、变易不定的精神现象,……乃至于要将它灭尽,达到涅槃的境界。令人贪着烦恼的想蕴是什么呢?就是指六种想象。是那六种呢?就是由眼触所生起的想象,……乃至于由意触所生起的想象,这些都是令人贪着烦恼的想蕴。其次,那想蕴是变化无常、会令人痛苦烦恼、变易不定的精神现象,……乃至于要将它灭尽,达到涅槃的境界。令人贪着烦恼的行蕴是什么呢?就是指六种意志行为。是那六种呢?就是由眼触所生起的意志行为,……乃至由于意触所生起的意志行为,这些都是令人贪着烦恼的行蕴。其次,那行蕴是变化无常、会令人痛苦烦恼、变易不定的精神现象,……乃至于要将它灭尽,达到涅槃的境界。令人贪着烦恼的识蕴是什么呢?就是指六种心识。是那六种呢?就是眼识,……乃至意识,这些就叫做令人贪着烦恼的识蕴。其次,那识蕴是变化无常、会令人产生痛苦烦恼、变易不定的精神现象,……乃至于要将它灭尽,达到涅槃的境界。比丘啊!如果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能用智慧去思考、观察、辨别,把心安住于正法而不动摇的话,就叫做能依信心而修行的人了;这样的修行人能超脱生死,越过平凡的境地,如果他还未获已断三界见惑预参圣流的须陀洹果位,只要中间不死,(继续修行),一定可获得须陀洹果位。比丘啊!如果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能用了知法理的增上智慧去思考、观察、辨别,把心安住于正法而不动摇的话,就叫做以自己智力,随法修行的人;这样的修行人能超脱生死,越过平凡人的境地,如果他还未获已断三界见惑预参圣流的须陀洹果位,只要中间不死,(继续修行),一定可获得须陀洹果位。比丘啊!如果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能用了知真如实相的正智慧去平等观察,就能获得完全断除三种烦恼的知见,三种烦恼就是执取五蕴根身的身见、执行邪戒却以为是正戒的戒禁取见、怀疑不信正理的疑惑。比丘啊!这样就叫得须陀洹果位;不再堕入恶道之中,一定可正确地走向无上的正等正觉,仅在人界与天界各自受生七次后,便能从轮回的苦海中获得彻底的解脱。比丘啊!如果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能用了知真如实相的正智慧去平等观察,心中不起任何烦恼,就叫阿罗汉;各种烦恼都已除尽,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舍离了人世的重担,自己获得利乐,尽除所有执取的烦恼,以正智观照,心灵得到自在解脱。」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第五二经注释:1、四大:即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世间一切有形物质,都是由四大所造。2、妙:谓不可思议、绝待、无比等的意思。3、寂静:脱离一切烦恼叫寂,杜绝一切苦患叫做静,寂静即涅槃的道理。4、六受身:谓由六根触六境所生起的感受。身,在此为集、类之义。5、六想身:谓由六根触六境所生起的想象。6、六思身:谓由六根触六境所生起的意志行为。7、六识身:谓由六根触六境所生起的识别作用。8、忍: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9、随信行:言依他人的教法,起信修行,进趣于道。此为见道位中的钝根者。10、须陀洹果:即预流果,声闻四果之初果,为已断三界见惑,预参圣流的圣者。11、增上智慧:即能了知四圣谛法等的胜智慧。12、随法行:言以自己智力,随法修行,进趣于道。此为见道位中之利根者。13、凡夫:指迷惑事理和流转生死的平凡人。14、如实正慧:即能了知真如实相的智慧。15、三结:是得预流果的圣者所断的三种烦恼:一、身见结——执取五蕴根身。二、戒禁取结——执行邪戒,却以为是正戒。三、疑结——心中怀疑,不信正理。16、三菩提: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简称,即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17、七有天人往生:七有,又作七极返。须洹果圣者之轮回生死,最长仅于人界与天界各往返七度,此后必证得阿罗汉果,故称七有天人往生。18、不起心漏:漏,为烦恼的别名。不起心漏,即心里不生烦恼。五三、本经叙说愚痴无闻凡夫无慧无明,于五受阴生我见而系着;多闻圣弟子则不然。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就是令人贪着烦恼的物质现象,和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那愚痴无闻的凡夫,没有智慧不明白事理,对这五蕴生起我见的系着,使心系着于五蕴而对它生起贪欲。比丘啊!多闻的圣弟子有智慧,明白事理,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不被偏执的我见所系着,使心系缚着五蕴而生起贪欲。为什么愚痴无闻的凡夫,没有智慧,不明白事理,对这五蕴会起妄见执持着说这就是我,使心系着于五蕴而对它生起贪欲呢?比丘啊!因为愚痴无闻的凡夫没有智慧,不明白事理,所以一见物质现象便执持着说这就是我、是我所有、我在物质现象中、或物质现象在我之中;同样地,对这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执持着说这就是我、是我所有、我在这些精神现象中、或这些精神现象在我之中。就象样,这愚痴无闻的凡夫,没有智慧,不明白事理,对这五蕴喜欢执持着这就是我的我见,使心系缚着五蕴而生起贪欲。比丘啊!为什么圣弟子有智慧,明白事理,不喜欢执持着我见,使心系缚于五蕴而生起贪欲呢?因为圣弟子不妄见物质现象就是我、是我所有、我在物质现象中、或物质现象在我之中;同样地,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不妄见那就是我、是我所有、我在这些精神现象中、或这些精神现象在我之中。就像这样,多闻圣弟子有智慧,明白事理,对这五蕴不以妄见执持着是我,使系缚的心而生起贪欲。像这所有的物质现象,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经正确如实地观察后,全都是变化无常的。同样地,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经正确如实观察后,也全都是变化无常的。」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五四、本经叙说愚痴无闻凡夫于五受阴计有我、我所、相在,以六根触六境而生苦乐及其余。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就是那令人贪着烦恼的物质现象,以及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比丘啊!如果沙门、婆罗门妄执有我,那么一切都是在这五受阴中妄执有这个我了。是那五种呢﹖就是那些沙门、婆罗门对物质现象妄见那就是我、我所有、我在物质现象中、或物质现象在我之中;同样地,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四种精神现象,也妄见那就是我、我所有、我在这些精神现象中,或这些精神现象在我之中。就像这样,愚痴无闻的凡夫以妄念推度有我这个实体,不明事理,妄作分别。像这样的观察,也就不能离弃五蕴为我所有的执着;不能离弃五蕴为我所有的执着的话,就会涉入六根;涉入六根后,也就会产生觉触;由于六触的觉触作用,愚痴无闻的凡夫就随之生起了痛苦与快乐的感受,也从这里生起这类及其他的感受,就是这六触身的作用。是那六种呢?就是眼触入处,以及耳、鼻、舌、身、意触入处。比丘啊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