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与工匠精神摘要:中国制造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最近,国务院先后发布《中国制造2025》《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两份纲领性文件,指引中国制造向智能化、绿色化、品质化方向发展。在这个时候,我们不仅需要时刻向前看,跟上技术、商业模式发展的步伐,还需要把心沉下来,去把握一些不那么炫目的东西,比如工匠精神。关键词:中国制造工匠精神转型升级所谓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它代表着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的取向,一丝不苟、不走捷径的态度,以及对工匠职业本身的敬畏和信仰。它说起来很虚,但对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我国已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小到鞋、袜、打火机,大到家电、汽车、轮船,几乎所有行业,“中国制造”在全球都广受欢迎,并且仍在不断拓展市场。但毋庸讳言,与世界制造业强国相比,我国一些产品的质量、工艺和设计水平等还存在差距,一些企业习惯于走捷径、赚快钱,信奉“差不多就行”,粗制滥造、山寨抄袭并不鲜见。当前,我国制造业正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前后夹击”的双重挑战。应对这些挑战,我们以往谈得比较多的是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人力素质、完善产业支撑体系等,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大力提倡工匠精神。只有具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国的制造业产品才能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在世界上站稳脚跟;只有具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国制造业才能适应国内消费者更加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的需求,充分占领国内市场。前不久,央视制作了“大国工匠”节目,节目报道的钳工、电焊工等师傅,看似平常,却在参与我国最尖端的大飞机、火箭等项目。这期节目播出后,社会反响巨大,人们既惊叹于他们高超的技艺,也折服于他们执著的追求。这体现的就是工匠精神,其对于中国制造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从雄伟的长城、故宫,到精美的陶瓷、刺绣,一代代匠人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完美的作品,还有伟大的工匠精神。今天,我们更需要倡导这种精神。只有摒弃浮躁、脚踏实地,专注耐心地提升品质、改进设计、完善细节,中国制造才能更加自信地傲立于世界。“华丽的中国时代正在展开”,这是韩国《超级中国》纪录片开篇的第一句话。诚然,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不仅经济上突飞猛进,综合国力也有大幅度的提升: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高居世界第一,10万亿美元的GDP总额位列世界第二,2014年对全球经济增长做出将近30%的贡献;APEC会议在北京的召开场面盛大,达沃斯论坛更像是中国的主战场,仿佛中国又回到了鼎盛的大唐、辉煌的大清。天安门阅兵彰显“超级中国”实力,航空母舰的成功出海,更像是我泱泱大国再度崛起的强大信号。“幸福”似乎来得太突然。老一辈的人还没来得及享受冰箱、彩电、洗衣机“新三样”的幸福生活,转眼就进入了人人有手机、村村通公路的时代,电脑也早已成为广大农民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中国现在的高铁里程更是位居世界第一,去年年底已经达到1.6万公里,今年则有望突破1.8万公里;中国正在加速迈进“高铁时代”,高铁也正在成为中国的新“外交名片”和“形象代表”。我们有底气发问:当今世界,还有什么可以阻挡国运昌盛、经济繁荣的中国,还有什么是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能发生的?!秦朝的阿房宫、明朝的紫禁城、清朝的圆明园,每一个伟大的时代都有它的绝对地标,圆明园更堪称是空前绝后的皇家园林,世界少有的建筑奇迹。上至先秦的青铜礼器,下至历朝历代的名人书画,奇珍异宝应有尽有。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国力强大的中国,现在依然重建不了曾经无比辉煌的圆明园?为什么当初只是作为“水龙头”的十二兽首,如今却会成为世界顶级瑰宝?中国有着举世闻名的五大名窑,陶瓷艺术天下无出其右者;司母戊鼎的铸铜技术、工艺精湛的炼铁技术,穿越千年,依然令人惊叹,越王勾践之宝剑至今仍能吹毛断发;横亘在中国北方的万里长城、坐落在中轴线上宏伟壮丽的紫禁城风姿不减当年。千年历史的沉淀,加上如今盛世的辉煌,难道现在的中国连个小小的圆明园也造不出来吗?中国有着“CopytoChina”的称号,在“CopyisRight”的文化熏陶下,纵使无法重新创造,难道还不能“复制”吗?“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正如瑞士钟表业的奠基人与开创者布克所说的那样:“金字塔的建造者,绝不会是奴隶,而只能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而这一判断与希罗多德在《历史》中关于金字塔是由30万奴隶所建造的记载截然相反。布克是一位钟表制作大师,他能轻松地制造出日误差低于1/100秒的钟表。但是在他因宗教问题被囚禁期间,他却连日误差低于1/10秒的钟表也制作不出来。布克后来将这一现象归因为制作钟表时的心情:“一个钟表匠在不满和愤懑中,要想圆满地完成制作钟表的1200道工序,是不可能的;在对抗和憎恨中,要精确地磨锉出一块钟表所需要的254个零件,更是比登天还难。”由此他推断能够建造工程浩大、建造精细、连一片小小的刀片都插不进去的金字塔的人,必定是一批“怀有虔诚之心的自由人。”这些自由人被称为“工匠”,他们所秉承的信念被称为“工匠精神”。任何人只要有好点子并且有时间去努力实现,就可以被称为工匠,而他们对自己的产品往往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这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的核心不是去“制造”什么,而是一种追求卓越的“心态”,而这种精神正是当下国人所不具备的。制造业有一个通律,只有当工人的月薪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可以造汽车和飞机。因为汽车、飞机这类对安全性要求很高的产品对工人的敬业程度要求很高,稍有闪失,即会埋下日后车祸空难的隐患。笔者曾经去过北京的一家汽车公司,部分工人在汽车制造的过程中态度相当松散,需要人工检测及手工操作的环节都是随便应付。这样的员工除了工资上的问题,也有可能是幸福指数不高,导致工人带着不满的情绪工作,最终产品质量如何,结果可想而知。美国是一个追求工匠精神的国度,然而最近在美国西海岸却发生了工人罢工事件,据调查目前这里全职工人的平均年薪高达14.7万美元,而美国大学教授的平均年薪也才10万美元左右。马云曾经说过,员工离职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钱没给到位,另一个是心委屈了,归根到底就一条——干得不爽。也就是说,工资和幸福指数共同决定了工人的工作状态,工匠精神建立在物质和精神的满足之上。如今中国工人的人均收入已经比东南亚等国家高出一大截,中国制造业工资水平最高超过东南亚国家6倍有余,越南劳动者的平均月工资仅为181美元。但工人能不能造出好产品,不仅在于他收入提高了没有,还在于他的幸福感提高了没有。圆明园时代,一个工匠可以凭自己的手艺,一年到头精雕一对石狮子,让家人过上衣食无虞的生活;如今,一个石匠一年打十对石狮子也过不上小康生活;这就是当下中国为什么重修不了圆明园的主因。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浪潮中,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现在开车的司机已经不再会修车,自行车简单的修理或许都难以胜任,更别说修电脑手机之类的东西了。东莞、苏州制造业的大波倒闭潮,微软、通用汽车、耐克、松下等外企的集体撤资,已经成为对中国制造的强烈警示。背后的原因是整个民族某种精神上的缺失,是中国在经历上下五千年之后,对工匠精神的丧失。如果继续走当前的路子,中国将失去制造大国的优势。“四大发明”之后,中国再也没有惊艳世界的发明。大呼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中国,需要重新找回已经丧失的工匠精神,这才是当下中国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从60%到90%已然优秀,但是从99%到99.99%的态度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但是崇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勤劳勇敢的中国人却遗失了这一优良传统。美国在德国的工匠精神的催发下,造就了一批伟大的企业,也使美国一直走在世界的前沿。反观自己,在一个连首富都认为“这世界上人们最通用的信仰就是钱”的国度里,中国要重新找回“工匠精神”,任重而道远。有“工匠魂”,才能实现“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