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附件:中国医药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和展望中国医药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和展望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会长黄正明长期以来,由于中国医药教育具有独特的教育体系,其中又包括中医药教育和现代医药教育两种完全不同教育历史和内容,其发展速度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尽相同,时至今日尚未见一部(或一篇)中西合二为一完整的发展篇章,多为单一叙述,很难系统的知其全貌。为此,作者力图概括全貌,想写一篇比较系统的中国医药教育发展全景,但总觉不尽人意,仅此一文,以供赏识,现分述如下:一、中国医药教育的发展历程从概念上讲,中国医药教育属于国家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客观的讲,中国医药教育具有他的特殊性,其中包括古代传统的中医药教育和现代西方的医药教育两部分组成,应该统称为中国医药教育。追溯起来,中国的医药教育应该起源于上古时代,几千年来祖国的传统医药,世代传承,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健康,一直担当着中医药世代相传教育的历史使命。到了1840年6月~1842年8月,第一次鸦片战争在中国大地打响,西方列强入侵中国,西学东渐,将西方的医药学带到了中国,从此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医药一花独秀的局2面,而中西医药教育并存的现象也就此拉开了序幕。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套不同的教育理论为中国的医药教育事业各自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下面分别做一介绍:(一)中医药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医药教育是中国医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综观中医药教育历史,历经坎坷,前途光明。1949年前,由于受到国民党政府对中医药的歧视,中医药教育始终排斥在政府的教育体系之外,不准中医药学校立案,不准挂牌营业,不准宣传教育,致使中医药只能走师傅带徒弟的家传师授方式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中医药学。在国民党政府统治期间,当时的中国既没有一所高等中医药教育学府,也没有经过系统教育培训的中医药技术人员(1)。所以,中医药教育的发展处在滞后的状态。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中医药教育十分重视,相继制定并出台了振兴中医药教育的有关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来恢复和发展中医药教育。概括如下:1.建立体制、明确方向、确定目标建国之后,如何振兴中医药教育,党和政府对此非常重视,采取了保留家传师授模式,兴办中医药专业学校,大力弘扬中医药事业一系列重大举措。首先以党报的方式发表社论,在1954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贯彻对待中医的正确政策》的社论,明确了党对中医药的政策。接着又于10月26日,有关单位向党中央提出了《关于改进中医工作问题的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医药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这样就使中医药工作的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3随着中医药政策的贯彻落实,50年代末,国家有计划的兴办中医药教育,尤其高等教育作为建设的重点,先后在四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建立四所中医学院,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这四所学院算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批中医药高等教育学府,中医药教育正式纳入到国家高等教育的范畴。随后,各省纷纷效仿,相继建立了13所中医学院和上百所中医药学校,还有各种各样的中医药培训班和学习班等。初步完成了中医药教育的体制建设和全国布局。2.排除干扰、重整旗鼓、谋求发展1966年文化大革命,全国教育受挫,同样中医药教育也受到严重影响,中医药教育曾停止招生达5年之久,中医药学院由先前的21所被撤并为11所,师资流失,院校元气大伤,致使全国基层医药卫生人员短缺。不仅这样,文化大革命风波刚过,“四人帮”横行,阻碍全国教育系统的正常运转,为政治需要的文化宣传一统天下,而各行各业的教育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尤其中医药合格人才更加匮乏。粉碎“四人帮”后,全国教育战线及时拨乱反正,重整旗鼓,中医药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的恢复。1977年恢复了高考制度,恢复了学制,恢复建制,从此中医药各种院校开始正规招生,专科、本科、研究生学制和建制相应齐全。加强师资建设,健全职务职称,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等受到各校的重视。为了大力弘扬中医药事业,1978年邓小平专门批示“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各级教育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使中医药教育事业更加稳步向前发展。3.提高质量、搞好改革、满足需要4提高中医药教学质量是教育的根本,搞好教育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从80年代初开始,中医药教学质量问题被列为高等中医药院校讨论的热点。随之教学改革就成了提升质量的亮点。80年代中期,国家多次召开高等中医药教育工作改革会议,提出了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科建设、教材建设等全面进行改革。80年代末期,郑州会议制定了《1988-2000年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战略规划》,以政府办学为主,多种办学形式并存,规模适应,专业齐全,层次分明,机构合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药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各级各类中医药人才,适应本世纪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90年代以后,国家把发展中医药教育放在中医药事业突出的战略位置,提出来发展中医药事业必须以教育为本的指导思想(2)。在此基础上,经国家教委批准,先后成立了7所中医药大学,27所包括中医学院和民族传统医学院,中等中医药学校52所,并在多个中医药大学设立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外国留学生站等。标志着我国中医药教育事业有力新的发展(3)。2000年之后,主要实现中医药教育与现代教育制度的接轨,实现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五化建设,即规模化、规范化、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和制度化。同时建立了中医药继续教育制度,扩大了中医药教育的覆盖面和受教育人员数量,提高了中医药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能力(4)。“十一五”以来,国家基本建立了包括院校教育、师承教育、继续教育在内的中医药教育体系。据2007年统计,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47所,134所非医药院校和研究院所都设立了中医药专业。办学方式已转变为以公办为主,民办补充5来扩大办学规模。总之,经过长期摸索,国家已基本形成了现代的中医药教育体系,基本完善了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中医药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中医药教育现已走上了健康蓬勃发展的轨道,取得了令世人注目的巨大成就。(二)中国现代医药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现代医药教育也是中国医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继中医药教育之后兴起的西方式的医药教育。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算起,至今已历经170余年(1842-2014)。在这近2个世纪里,中国现代医药教育的历程从起始至今可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为医药教育兴起阶段(1842-1949),这一阶段历经107年,其时程最长,途径半封建半殖民的旧中国和中华民国。虽然中国现代医药教育已经兴起,但总体发展缓慢。据建国初期统计,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国办医、药院校寥寥无几(不足10所),独立成校的药学专科少之又少(仅有1所),就连全国高等学校中设立药学专业的也不过10所,总共加起来的在校本科、专科生不足1000人,缺医少药状态十分严重。再加上中医药的发展受到冲击,相关人才更加短缺,仍处在医无名气,药无自立,人才短缺,受制于人的局面。而洋学堂和洋先生、洋医院和洋大夫、洋药店和洋药一统天下,造成中西医药教育极不协调,导致“西盛中衰”的现象。第二为医药教育振兴阶段(1949-1978),这一阶段历经2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医药教育事业得到迅速6的振兴,全国医药卫生系统所属高等医药院校相继建立,讲质量,办规模,创品牌,成为办校的指导方针。在短短的时间内,很快为新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出成千上万名合格的医药人才。在1949-1965的第一个16年间,全国医药高校仅药学系、中药系在校本科学生就达2169人,专科学生40人,共计2209人,比建国前的学生人数高出近2倍。而培养出来的医学专业人才就更多,数以万计的合格人才像种子一样遍布全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而承救百姓与水火之中。特别是60年代,将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医药的有生力量,使农村缺医少药的困境得到缓解,人民的健康得到了保证。第三为医药教育兴旺阶段(1978-2014),这一阶段历经36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对中国医药教育的政策进行了系列的调整,使整个医药教育战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全国的大小医药院校建设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而且成绩卓然。自1965—1981年间的又一个16年,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迅速增至118所,为建国时期的4.3倍;在校本科学生11,804人,专科学生479人,共计12,283人,这一数字是1949年的13.2倍,为1965年的5.6倍(5)。至此2014年,我国的医药高等院校数不胜数,名校、名医、名人乃世界闻名,在校的专科生、本科生、各类研究生多为世界之最,教育质量、教育理论、教学水平、教学内容和设备均具备一流。不仅如此,成人医药教育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夜大、专科、职大、职专等相继成立。各大医药院校还举办了各类进修班、医药企业管理干部专修班等,为大批医药学在职工作人员提供7了学习的机会,促进了其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时至今日,经过上百年的发展,我国的医药教育已基本形成了类型多样、层次丰富、专业齐全、规模完善的能够满足我国医药事业发展的人才供给体系。二、中国医药教育的发展现状(一)药学教育的现状1.药学教育形成规模我国药学教育已经历一百多年,据文献记载应始于1906年的满清陆军医学堂的药科班。其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弱到强逐渐形成了规模。建国时期的1949年,全国高等学校中设置药学系的仅有10所,药学专科学校只有1所,在校本科、专科学生900余人(5)。新中国成立后,药学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据1965年统计,全国医药卫生系统所属高等学校增设了不少药学系、中药系,在校本科生、专科生明显增多,超过2000余人。到了80年代(1981),设有药学院校系共计46所,在校本科、专科生猛增至1万人以上。同时,全国中等药科学校快速发展(包括设有药剂、中药、制药等专业的卫生学校)共78所,相应的药学技术人员成千上万。随之,成人药学教育迅速发展,全国恢复和新办药学夜大学本科、专科32所;涉及药学的职工大学7所,职工中专学校(班)24所;国家的两个药学院还创办了药学企业管理干部专修科;各高等药学院(系)均举办了各类进修班,为大批药学在职职工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促进了药学职工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90年代,药学教育向规模化的深度发展,8全国设有高等药学院系的学校已达60余所,每年招生超过1万名,;中等药学专业的学校超过120多所,每年招生在1万名以上。许多药科院校每年招收研究生在400名以上。成人药学教育每年招生也超过了1万人(6)。进入21世纪,我国高校进行了一次大联合,许多药学院(系)并入了综合性大学,除了两院(沈阳药学,南京药学院改为中国药科大学)保留外,原来的三系分别并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而成为药学院,还有许多综合性大学新建了自己的药学院(系),如河南大学药学院等。据2003年统计,我国有180所高校开设了本科药学教育,比90年代增长46.67%(7)。由此可见,相当多的药学院(系)设在综合性大学或学科相对较多的大学里,是一种成功之路,为我国药学教育探索出了新的办学途径。2.专业设置趋于合理专业设置也是一个系统过程,主要根据国家教育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而定。随着国家对药学教育越来越重视的程度,其专业设置也越来越完善、系统、并趋于合理。建国初期,我国的药学教育事业非常落后,药学人才甚为缺乏,全国高等学校仅设置药学专业,学科分类不清。时至80年代,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逐步发展成为药学类的13个专业(药学专业、中药专业、药物化学专业、药理专业、化学专业、化学制药专业、微生物制药专业、生物化学工程专业,经济动物专业、药用植物栽培专业、药用植物专业、中药制药专业、医药工业管理专业等)。到了90年代,根据社会的需求,在高等药学教育4年制本科等,将药学专业增至为16个(6),即药学、药物化学、药9物分析、药理学、临床药学、中药学、中药鉴定、中药药理、中药资源、药用植物、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微生物制药、药物制剂、企业管理、应用化学等。这些专业,基本涵盖了整个药学领域,基本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基本达到了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