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发【2011】3号通化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通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通化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委办局,驻通国省属企事业单位:《通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二O一一年四月七日通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振兴通化老工业基地的攻坚阶段。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于积极适应发展形势的新变化,妥善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实现通化的科学发展和加快通化的振兴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纲要根据《中共通化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未来5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发展任务和战略导向,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今后5年加快通化振兴崛起的行动纲领和宏伟蓝图。第一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一节“十一五”取得的主要成就“十一五”期间,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推动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发展改革任务,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坚定不移地走工业立市、投资拉动、开放带动、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之路,牢牢把握结构调整、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三大重点,全力加快支柱、优势产业发展,全力加快城市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加快县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全力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十一五”时期,是全市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建设力度最大、社会事业成果最丰、人民群众获益最多的时期,为“十二五”更好地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27.1亿元,是“十五”末的2.7倍,年均增长18.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690元。5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17亿元,年均增长49.1%。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61.7亿元,年均增长20.7%。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十五”末的16.1:46.3:37.6调整为10.4:52.1:37.5。农业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快速提升,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显著增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1.3%。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47.1亿元,年均增长21.6%。自主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8户。节能减排取得实效,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目标如期实现。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营抚、通沈高速公路(通化段)建成通车,通丹、梅沈高速公路及通丹铁路全线开工,通靖、通长、通集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通化机场开工建设,通化陆港正式奠基。大交通的格局初步形成,区位明显提升。完成了二道河改造工程,沿河环境和配套设施明显改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建成运营;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棚户区改造及浑江干流堤防工程全面推进;市区道路、供水供热供气、绿化美化亮化等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江南商贸新区、经济开发区及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哈泥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5天。社会事业建设成果丰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704元,年均增长13.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72元,年均增长14.6%。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救助水平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基本养老金标准增至1127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增至150元。城镇新增就业29.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广播电视、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国有工业企业改制全部完成,非工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6.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行政审批项目调减幅度达到36%。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顺利完成。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成立了28户小额贷款公司,组建了城建投资集团;紫鑫药业、通天酒业、双龙化工成功上市。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效,与朝鲜正式签订了两个开发鸭绿江水利电站项目;国美、苏宁、欧亚、义乌、中东、亚泰、高力、康美等知名企业落户通化。区域性对外合作不断加强,同丹东市签署了合作协议,启动了通丹经济带建设。5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到50933万美元,是“十五”时期的7.9倍。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3.1%。第二节“十二五”面临的发展环境“十二五”期间,我国仍处于战略机遇期。国家进一步支持东北地区振兴,长白山林区分享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相关政策,都为我市加快开发开放、加速产业升级、更好更快融入东北亚经济圈提供了新的机遇。吉林省实施“三化”统筹、支持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支持人参等长白山特产业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产业园区升级、支持通丹经济带建设等政策,为“十二五”期间加快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强大动力。我市森林、矿产、人参、绿色食品、水资源及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为产业的做大做强提供了有利条件。支柱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随着通丹等高速公路、通丹铁路以及通化机场的建设,市区与县(市)实现高等级公路连接,县乡公路实现区域网络化,“通边达海”将由蓝图变为现实。启动实施通丹经济带建设,在更高平台上推动与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辽宁沿海经济带深度接轨,通化将成为连接东北腹地与沿海、面向周边国家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开放前沿,为打造东北东部地区中心城市、区域性交通中心及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具备诸多有利条件的同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国际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倾向进一步抬头,对于开放程度不高的通化市来讲,吸引外资和产品出口等方面将面临较大压力。我国将实施国土空间开发主体功能区规划,通化所处的长白山区域将总体限制开发和部分区域禁止开发。节能减排要求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重,给我市的冶金产业及相关企业的发展带来较大影响。经济发展后劲还不强,缺少大项目、大企业带动;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经济规模和增长质量有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任重道远;就业再就业压力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艰巨。这些都将成为我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十二五”期间,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我们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动摇,必须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兴市不动摇,必须坚持做大中心城市不动摇,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必须坚持推进全民创业不动摇,努力为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意义的坚实基础。第三节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转变方式、科学发展、加快振兴、富民强市为主题,统筹推进具有通化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着力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战略,注重以增量带动结构优化、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以发展保障民生改善,强力推进资源产业化、产业规模化、生产低碳化、交通快速化、人居生态化,大力弘扬“真诚包容、勇于担当、重行务实、创业自强”的城市精神,建设东北东部地区中心城市和中国北方宜居山水城市,加快实现通化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第四节基本原则——坚持科学发展。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发展。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形成“三化”相互支撑、相互配套、互动发展的新格局;妥善处理好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以及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使各个方面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坚持共享发展。把富民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建立健全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体制机制;着力解决生存性、发展性、安全性民生问题,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富民、惠民、安民上,实现富民强市的有机统一。——坚持创新发展。把改革开放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完善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通化,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的有机统一。——坚持可持续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注重节能减排,合理开发资源,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实现经济、资源、环境的有机统一。第五节发展目标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基础条件,“十二五”时期总体目标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经济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人均GDP达到65217元;财政收入与GDP同步增长;物价水平控制在合理区间;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结构调整。三次产业比重预期达到8:52:40;城镇化率提高到6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7%。民生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资源环境。单位GDP能源消耗五年累计降低1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5%,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10%,氮氧化物、氨氮排放量和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逐年下降;耕地保有量保持在29.36万公顷,森林蓄积量达到768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超过64.7%。改革开放。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5%;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80%以上。第二章突出主导地位,建设新型工业基地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兴市”战略,以抓大企业、大项目、大基地和特色园区建设为载体,做大做强冶金、医药、食品三大支柱产业,加快“精品钢城”、“医药名城”、“葡萄酒城”建设步伐,大力推进能源、机械制造、建材、化工、信息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着力实施“2188”计划,即建设两大产业基地,培育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八大产业跃升,推进八大特色工业园区建设。通过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盘活存量资产,充分释放产能,大力推进企业扩能改造,做大做强现有企业,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把通化市打造成吉林省东南部新型工业基地。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2000亿元、增加值700亿元,年均增长均在20%以上。第一节建设两大产业基地千亿规模生物产业基地。以国家生物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为载体,以现代中药为主导和特色,以生物制药和化学药为两翼,以技术创新、医药流通为支撑,做大做强中药及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培育和壮大生物农业、生物能源产业,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将该基地打造成为东北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产业规模大、特色鲜明、技术创新能力强、国内外知名的“通化生物谷”。按照可持续发展、产业集群发展、统筹协调发展原则,全力打造“一核心、一扩展、九园区”的长白山药谷,构筑“119”产业发展格局,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通化市区(东昌区、二道江区)和通化县快大茂镇、二密镇为核心区;以柳河县、辉南县、集安市、梅河口市和通化县的大部分乡镇为扩展区;建设东昌中药产业园区、通化经济开发区医药工业园区、二道江鸭园医药工业园区、东宝生物工程及制药工业园区、长白山药谷科技产业园区、集安新开河人参产业园区、柳河医药工业园区、辉南医药工业园区、梅河口医药工业园区等九大园区。建设通化市药品检验检测中心、生物产业基地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