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海外汉学史-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3海外汉学史秋季学期《海外汉学史》课程要求一成绩计算考试(70%)+平时(30%)平时成绩包括考勤(50%)+讨论发言(50%)缺席一次扣7分,事假累计三次扣7分,病假累计三次扣7分,迟到一次扣1分,早退一次扣1分讨论发言要求课程延续时间内每人须有一次发言,时间为3-5分钟,可事先准备,也可即兴发挥,要围绕一个话题,观点明确,有理有据。二及时沟通1171062373@qq.com绪言:汉学及汉学研究①(西文Sinology)指国外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工艺科技等各种学问的综合性学科。又称中国学。②汉代人研究经学注重名物、训诂,因而后世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海外汉学的诞生海外汉学从其诞生起就同中国学术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近现代学术的产生和近现代西方汉学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她是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学者与汉学家们互动的结果。利玛窦与徐光启,理雅格与王韬,王韬与儒莲,伯希和与罗振玉,胡适与夏德、钢和泰,高本汉与赵元任等等……,汉学家与中国学人的交往我们还可举出许多例子,正是在这种交往中双方的学术都发生了变化,互为影响,相互推动。戴密微在厦门大学任教,卫礼贤执教于北大讲坛,陈寅恪受聘于牛津、剑桥,在20世纪20、30年代双方的交往比今天还要频繁。就中国来说,正是在这种交往中中国学术逐步地向现代化形态发展。海外汉学的诞生海外汉学从其诞生起就同中国学术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近现代学术的产生和近现代西方汉学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她是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学者与汉学家们互动的结果。利玛窦与徐光启,理雅格与王韬,王韬与儒莲,伯希和与罗振玉,胡适与夏德、钢和泰,高本汉与赵元任等等……,汉学家与中国学人的交往我们还可举出许多例子,正是在这种交往中双方的学术都发生了变化,互为影响,相互推动。戴密微在厦门大学任教,卫礼贤执教于北大讲坛,陈寅恪受聘于牛津、剑桥,在20世纪20、30年代双方的交往比今天还要频繁。就中国来说,正是在这种交往中中国学术逐步地向现代化形态发展。如果把日本宋学作为日本汉学的独立形态,日本传统汉学当形成于14—15世纪,它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如果把利玛窦入华作为西方早期汉学,即“传教士汉学”开始的标志,它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如果把1814年12月11日法国法兰西学院正式任命雷慕沙为“汉、鞑靼、满语言文学教授”作为“西方专业汉学”诞生的标志,西方专业汉学也已走过了近200年的历程。中国近代学术从传统的注经转变为现代社会科学的方法,一个重要因素是受启于海外汉学。陈寅恪任教清华之初,遵循地道的欧洲汉学及东方学方法,讲授欧洲东方学研究之目录学。汉学研究对象从汉学发展的历史和研究成果看,其研究对象不仅仅是中国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实际上是研究包括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整个中国的学问。由于汉民族是中国的主体,而且汉学最初发轫于汉语文领域,因而学术界一直将汉学的名称沿用下来。也有学者用中国学来称呼传统的汉学。汉学以整个中国为研究对象,其研究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概念广义的汉学包括了中国的社会科学和部分自然科学;狭义的汉学只涉及哲学、宗教、历史、语言文字等部分社会科学,诸如传统的版本、目录、校勘、音韵、训诂、考证等。从课题方面看,汉学已涉及中国社会生活中已经发生和将有可能发生的各种事态,从学科体系看,汉学已经囊括了中国已经建立起来的所有知识形态。“中国如此庞大,学问如此之多,用一个词来概括难。‘汉学’让人觉得比较古旧,但‘中国学’的困境更多,因为‘中国学’里包括胡锦涛研究、中国能源与经济研究、导弹研究……包罗万象,铺天盖地。Sinology是欧洲的词汇,指对中国历史语言及传统文化的研究;汉学是中国的词,汉代的经学。但中国当下语境的“汉学”既不是sinology这个词的翻译,也不是古老的中国经学。20年前,李学勤先生已经写了文章:‘汉学是指国外对历史中国之研究,换而言之,从人文社会科学出发对中国的研究;中国学就是国外对当代中国现实的研究。汉学非乾嘉之学,非一族一代之学问,它已经不是sinology意义上的汉学。’”汉学,即英语中的“Sinology”,又被称为传统汉学、古典派汉学,一般认为是指对中国古代语言、思想、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汉学的概念在19世纪才正式形成。而以“Sinology”这一术语来指代汉学,德国著名汉学家福赫伯博士(GautingHerbertFranke)曾在《对欧洲汉学史的一些看法》一文中对西文中的“Sinology”概念进行了语源学上的考察,他提出“Sinology”这一概念是“在1882年才正式出炉。”(见GautingHerbertFranke提交台湾主办的“1992年欧洲汉学史国际学术会议”的论文,古伟瀛译。)在此之前,1838年开始产生以“Sinology”一词用来说明“汉学家”这一概念。这里的“Sino”二字,日文中一般写成“支那”二字,有时也以假名方式写成“しな”。“支那”这一概念,从语源学上讲,来自梵语佛教典籍中的“Ch’in”一词。其本意是“秦”,它是古代印度用来指代中国古代秦王朝的专门术语。在古代印度的史诗《摩诃波罗多》(Mahabharata)一书中已有“支那”一词出现。这就是今天英语世界中“China”一词的直接来源。在西方汉学史上,德国著名汉学家李施霍芬博士(FerdinandRichthofen)在他的专著《中国地理历史研究》(ChinaErgebnisseeigenerReisenunddaraufgegrundien)一书中曾主张“China”一词来源于今天的越南地区。因为秦汉之际的社会动乱之时,曾有不少中原人避难来到当时的安南(即今天的越南)地区。(英国汉学家拉考派瑞博士(TerriendeLacouperie)以为起源于今天的云南地区。但他是以上古时代云南·印度贸易来往的历史角度来定论的。如能成立的话,也只说明印度的“Ch'in”即是由云南传入的“秦”。法国汉学家考狄博士(CordierHenri)甚至认为《旧约全书·伊赛亚书》第四十九章中的“Sinim”就是指“Sin”、“Sinai”,即指中国。此说的成立没有充分的汉文史料的证据,只说明了比较语源学上的一个可能性问题)日本汉学家岩村忍博士在《13世紀東西交涉史序說》一书中考证说:“但是,有关‘Sin’、‘Sinai’等语源的通说,都把‘秦’作为其起源。此说是根据‘秦’的北京音ts'in(通俗的chin)而来。这一音中的ch的发音是由不发ch音的阿拉伯人传向欧洲成了Shin、Thin的发音,更进而形成了Sinae、Thinae的发音。”([1]岩村忍《13世纪东西交涉史序说》,三省堂,昭和14年)在古代语言世界里,“支那”一词又有“Sin”、“Sinai”、“Sinae”、“Thin”、“Thinai”等读法。日本汉学家青木富太郎博士在《東洋學の成立とその發展》一书中以为:“‘支那’的语源分为两支,一支是由陆路传来,读音为Seres或Serike。一支是由海路传来,读音为Sin、Sinai、Thin、Thinai。”(青木富太郎《東洋學の成立とその發展》,萤雪书院,昭和15年。)日本汉学家石田干之助博士在《歐人の支那研究》一书中也曾持有同样的观点。这一考证是可信的。(石田干之助《歐人の支那研究》,昭和七年,日本图书株式会社。)概念---汉学、国学、中国学研究的对象,研究者,研究内容汉学Sinologie-Sinology古代梵语“支那”即“秦”的意思。指国外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工艺科技等各种学问的综合性学科。本课中的汉学主要指研究基本上局限于中国的历史和语言、文化传统。。国学又称“中学”,是相对“西学”而提出的中国传统文化之儒释道兵、医易史巫、诸子百工等学的总称;是清末民初,中国学者为了对抗“西学”冲击而提出的文化概念。国学的核心和灵魂是儒学。中国学也称“中国研究”。国外对中国研究的统称。有广狭两义。广义指研究中国的哲学、宗教、历史、政治、经济、艺术、语言等各门社会科学和部分自然科学;狭义指研究中国的文献、语言和文学。在现阶段,中国学的研究重心是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那么传统的汉学研究显然不能包含上述转变的意义,代之而起的是“中国研究”。国际汉学研究的意义1让世界了解中国中国人很少用外文写书,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很多时候只能通过汉学家的翻译和介绍。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国外汉学家的一些研究为什么会在一些方面高于国内同行的研究?第一,有些研究方向的文献,海外优于国内。例如长期以来敦煌在国内,敦煌学在国外,但这并非国内学者不努力,而是绝大多数敦煌文献藏于国外,国内学者无法使用。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如明清中国基督教研究,至今最优秀的学者、最有影响的著作大多是汉学家的而不是国内学者的,因为大多数传教士的文献藏于国外。国外汉学家的一些研究为什么会在一些方面高于国内同行的研究?第二,研究方法汉学家高于国内学者。高本汉用现代语音学的理论研究中国古代音韵,从而使这一研究走出了中国传统语言学研究的老路。李约瑟运用现代科技思想整理中国历史,从而开创了中国科学技术史这一新的学科。费正清用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国近代社会,从而开创了西方汉学的新路,使美国汉学从此有别于欧洲汉学。目前,国内文科研究中许多人采取社会学、人类学的方法,这同样受启于汉学家。在中国历史文化研究面临范式转换的今天,汉学家对中国学术界在方法论上的影响日益增大。海外汉学研究的必要性汉学家的研究水平并非整齐化一,他们中许多人的研究隔靴抓痒,文不对题。他们的许多研究方法和成果也应深入讨论,但这些都不能作为我们轻视海外汉学家的理由,他们的存在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我们应了解他们、研究他们并与其积极对话,以此促进中国学术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加强对汉学的研究是推动中国学术发展的一条重要措施。汉学研究需要注意什么?1.采用学术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构建国际汉学研究的理论体系2.用比较文化的方法来审视国外汉学《海外汉学史》课程内容第一部分海外汉学的酝酿阶段(古代-18世纪)第二部分海外汉学的确立及发展阶段(19世纪-20世纪初)第三部分从传统汉学到现代中国学的转变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来)内容提要一、亚洲的汉学研究1、日本2、朝鲜3、其他亚洲国家二、欧美的汉学研究1、法国2、英国3、德国4、美国5、其他欧美国家三、俄苏汉学研究第一部分海外汉学的酝酿阶段(古代-18世纪)一,周边国家对中国的认识及其汉学研究二,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了解和汉学在西方的酝酿周边国家对中国的了解-朝鲜古代朝鲜中国史籍中有“东夷”,意即东边的弓箭手。他们遍布于满洲、中国东部沿海、长江以北、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现代朝鲜人可能是东夷的一支.朝鲜半岛具有五千年历史,最远可以追遡至檀君建国(前2333年,天神桓雄和“熊女”(本意是熊变成的女子,可能是以熊为图腾的部落女子)所生后代檀君王俭於今日的平壤建立王俭城,创立古“朝鲜国”。但其实早在数十万年前,朝鲜半岛之上已有人居住。从公元前4世纪,在北部形成了一个奴隶制国家,史称古朝鲜。半岛南部形成几个部落联盟,沃沮、濊(濊貊huìmò)、马韩、辰韩、弁biàn韩。后来马韩统一三韩,称辰国。周边国家对中国的了解-朝鲜箕子朝鲜在中国汉代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的著作《史记》中记载,商代最后一个国王纣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纣后,带着商代的礼仪和制度到了朝鲜半岛北部,被那里的人民推举为国君,并得到周朝的承认。史称“箕子朝鲜”。卫氏朝鲜燕国的将军卫满率移民进入朝鲜,并成为箕子朝鲜的宫相。于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带建立卫氏政权,推翻了箕子朝鲜的政权。这是朝鲜历史上第二个王朝,称“卫氏朝鲜”。汉四郡与三韩时代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灭卫氏朝鲜,在朝鲜半岛中北部设立乐浪、玄菟xuántú、临屯、真番四郡,史称

1 / 15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