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材的内容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第二节、社会主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第三节、社会主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四个问题一、一些基本概念和材料二、从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实施四、今天应如何思考和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如何建立的?•历史背景:1949—1956年中国的历史发展•起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心问题: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实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参加政协的中共代表团中国共产党代表团的签名册政协会议通过的重要文件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政协会议决定的国歌与国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毛泽东当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当选副主席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国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范围的基本胜利。结束了中国近代以来长期的政治衰败、国家分裂和社会动乱的局面。•建立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能够独立地行使国家主权的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权。•使国家真正获得了自主进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前提。•新的问题是如何建设一个新社会,如何实现现代化——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一、一些基本概念和材料“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党确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是正确的,取得的胜利是辉煌的。”1949—1952年,“建国后的头三年”中国共产党十三大政治报告(1987年9月)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十七大报告》二、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中国进入了什么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是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层在民主革命时期就确定的建国目标。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著作中都曾详细阐述过。毛泽东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从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对新民主主义建国模式的基本特征作了充分阐述,并将它同苏联模式作了区分。同时,毛泽东也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观点,指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毛泽东在阐述两种模式区别的同时,又指出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从国家政治体制上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要建立的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苏联政治体制的根本特征,实际上是强调了无产阶级要通过共产党建立一个阶级的专政。从社会经济的所有制结构上看,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种混合所有制社会,允许资本主义经济的存在和发展;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建立的是单一所有制,不允许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模式。1949—1953年县及相当于县级单位开过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各界人民代表大会2136个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相适合的政权组织形式;•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组织形式;•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济制度•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国营企业)•集体经济(合作社)•私营经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个体经济(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公私合营企业)•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经济结构•按照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层当时的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定要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必然要向社会主义转变。•最初的设想是要经过20年到30年的时间,先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私营企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实施•1952年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层中,首先是毛泽东改变了原来的设想,提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其他领导人没有提出异议。•从现在起,“十年到十五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不是十年以后才过渡到社会主义。”•建国头三年的实际变化•第一个变化: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奇迹般地提前完成。•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比建国前最高水平的1936年增长20%。•第二个变化:国营工商业和私营工商业的产值比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952年,国营上升到67.3%,私营下降到32.7%.•第三个变化:土地改革后,农村中的互助合作事业得到发展,主要是互助组,也有合作社。•其中,第二个变化成为毛泽东提出开始过渡的重要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将过渡时期总路线正式表述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一体两翼”•提出过渡的考虑征求了斯大林的意见。•1952年10月,刘少奇访问苏联。毛泽东委托他就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征求斯大林的意见。•10月20日。刘少奇给斯大林写信,通报了中共中央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斯大林看了刘少奇写给他的信,在10月24日会见中共代表团时,对中共的设想,作了肯定的评价。•实际的情况是:•“一化三改”中的三大改造是加速完成的。只用了三年多的时间。社会主义改造在1956年就完成了。•“在执行过程中一再‘加速’、‘加快’,以致几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过渡,‘一化’的任务没有完成,‘三改’的工作也做得很粗”。•——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农业合作化的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1953年底):农业互助合作。(互助组)第二阶段(1953年底—1956年1月):大力发展初级社。(土地、牲畜、大农具私有,土地入股,实行土地分红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第三阶段(1956年春—1956年底):•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等都归集体所有,统一经营、集体劳动、按劳分配)。•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采取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国家与私人资本主义合作的经济),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完成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初级形式高级形式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个别行业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基本形式•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基本上仍然是资本主义经济,但是已经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了较密切的联系。国家与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流通过程建立了联系,控制了原料购买和产品销售两个环节。企业的盈余,实行“四马分肥”。•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在个别行业公私合营阶段,企业利润分配依然实行“四马分肥”。国家税收职工福利企业公积金资本家红利国家税收:34.5%职工福利:15%企业公积金:30%资本家红利:20.5%四马分肥•高级形式在的国家资本主义全行业公私合营阶段。赎买政策实行“定息制度”。•1956年1月起,根据公平合理的原则,对资本家的工厂、机器、原料、产品和资金进行了清理估价,核定全国合营企业私股股额共24亿多元,由国家按固定息率——年息5%,逐年发给定息,这就使资本家所得利润不再随企业盈利多少而增减。•定息从1956年1月起,每年发给114万股私股股东定息。整个“和平赎买”过程,资本家先后共获得了32.5亿元。1956年1月15日,北京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大会1956年1月15日,北京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大会•“建国六七年来中国各方面的蓬勃发展给人们展现了诱人的前景。1955年冬天,敲锣打鼓,申请公私合营的滚滚人流中,虽然心情复杂,难于一概而论,但是希望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却是许多人的共识,这是抹煞不了的。”•“有人说,当时的资本家是白天敲锣打鼓,晚上回家抱头痛哭。这种情况是存在的。自己使用多年的一件器物忽而不归自己所有,在情绪上都要发生波动;自己甚至几代人苦心经营的企业一朝易主,在感情上产生一定的痛苦,是不难理解的。”•——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428页,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是一种又接受和平改造,又感到痛苦的心态。•“三大改造要求过急,虽带来了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在短时间内,进行如此巨大的社会变革,没有引起大的社会动荡。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当时没有受到大的妨碍,而且得到发展,不象别的国家那样,一场农业集体化,要连续减产许多年,这确实是一个奇迹。”•——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464页,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制度得以建立。•按照今天的认识,是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四、今天应如何思考和认识?•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匆忙结束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今天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反映了历史的必然”?•理论界、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重新审视历史,既要从当时的历史实际出发,弄清楚历史的来龙去脉,不能简单地否定一切;但又必须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去总结吸取历史提供的经验教训。林蕴晖著:济南出版社2002年版。•中华民族的复兴,必须发展经济,必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必须实现现代化。•一个国家的崛起,就是崛起成为一个现代国家,也就是实现现代化,近五百年的世界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尤其是大国。•发展是硬道理•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发展战略选择的是苏联的模式。认为可以超越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某些阶段,以及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必须完成的某些任务。•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国际国内的客观条件看,可以说是必要的;从当时党的领导层的认识水平来说,也可以说是不可避免的。•“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当时是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不完全清醒的条件下走向社会主义的。•“五十年代,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只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而计划经济的标志就是国家直接下达指令性指标,商品经济被认为是与社会主义经济不相容的东西。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就建立了一套实际上是严格限制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当时对社会主义经济作这样简单的理解是不奇怪的。因为当时我们看到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唯一榜样(苏联模式)就是这样。”•——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463页,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苏联模式的弊端:•排斥商品市场经济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政治上,忽视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形成高度集中的、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人为地强化阶级斗争、强化专政。•社会生活方面:商品长期短缺,依靠票证控制商品供给,控制消费。•毛泽东在三大改造后,对苏联模式的弊端也曾有所察觉。•毛泽东说:“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但是这种思考没

1 / 7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