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本讲的主要内容1科技与社会各子系统的互动机制2两种文化的分离与交融3科技活动中的社会契约4科技革命与社会转型1科技与社会各子系统的互动机制1.1科技与社会各子系统的联动1.1.1科技与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各子系统的联系及互动作用(1)马克思和恩格斯:——科技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推动和决定作用;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对科技发展的决定和推动作用。(2)贝尔纳:——科学和社会的种种关系是完全彼此交互的。(3)巴伯:——科学与社会的几个其他部分互动的同时为科学提供了一种相对独立性。1.1科技与社会各子系统的联动1.1.2科技与社会各子系统互动的情形(1)科技与社会的互动最显著地表现在经济上。(2)科技与政治具有强烈的互动作用。(3)科技与法制具有互动性。(4)现代科技与军事的交互作用。(5)现代科技与教育紧密联系和交互作用在一起。(6)科技与宗教文化长期交织、扭结和互相作用。1.2双向四面(正负)的作用方式1.2.1科技与社会其他子系统的基本的作用方式——双向四面的活动(1)科技系统对社会各子系统发生作用,社会各子系统也对科技系统发生作用。(2)科技系统对社会各子系统既有正面的、积极的作用,也有负面的、消极的作用;同时,社会各子系统对科技系统也是既有正面的作用,又有负面的作用。1.2双向四面(正负)的作用方式1.2.2例:科学与宗教的互动(1)宗教对科学的积极、正面作用——宗教孕育了科学,科学的萌芽脱胎于原始的神活、宗教。——近代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也借助了宗教力量。——宗教对现代科学及其价值仍具有辩护作用。(2)宗教对科学的消极、负面作用——宗教曾强烈地压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3)科学对宗教的积极、正面作用——近代科学家常用科学知识证明上帝的存在和作用;——当代神学家也利用某些科学理论来阐发宗教教义;——神学家利用现代科技作为开展宗教活动的先进手段。(4)科学对宗教的消极、负面作用——科学常常动摇着宗教信仰,冲击着宗教体系。1.3多样性的互动机制1.3.1互动的内容(1)科技与经济的互动:与物质经济运行的关系上——科技带来经济效益——社会经济系统向科技活动系统提供财金及物资设备支持(2)科技对政治、军事、法律系统提供一种有物质或思想价值的研究活动,后者则对科技提供一些物质或思想活动的行为规范和导向。(3)科技与宗教文化的互动,则主要表现为精神思想方面的特色;科技以其理性逻辑与宗教的观念信仰相互对立统一。1.3多样性的互动机制1.3.2互动的源泉(1)科技决定论——科技的发展状况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而不是社会因素决定科技的发展。(2)社会建构论——强调社会因素对科技实践的至上性。(3)生态的观点:科技与社会各要素都被看作是社会大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各子系统间存在着有机联系和作用。(4)科技与社会政治的互动关系:委托者-代理者(principal-agent)的组织活动1.4张力的保持与协调1.4.1科技与社会大系统及其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机制,体现了一种张力关系。——张力:实质上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指系统各要素间既相互联结和制约,又相互分离和排斥的倾向和趋势。1.4张力的保持与协调1.4.2科技与社会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内在有机联系,其中必须保持协调的、适度的张力。1.4.3科技与经济、政治、宗教文化之间的互动,就充分反映了这种关系。2两种文化的分离与交融2.1两种文化论的提出与论争2.1.1两种文化(即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问题——英国学者C.P.斯诺(CharlesPercySnow,1905-1980)第一次明确提出——1959年5月7日,斯诺在剑桥大学发表里德演讲(TheRedeLecture)——《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2.1两种文化论的提出与论争2.1.2整个西方社会的精神生活日益分裂为两个极端:一极是文学知识分子,一极是科学家。——由于两者在教育背景、学科训练、研究对象和方法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他们关于文化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判断经常处于相互对立的位置;而两个阵营中的人又都彼此鄙视,不愿去理解对方。2.1两种文化论的提出与论争2.1.3斯诺对于两种文化分裂的原因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过于专门化而造成的。2.1两种文化论的提出与论争2.1.420世纪末西方“科学大战”(ScienceWars)的爆发——1996年,纽约大学物理系数理教授索卡尔(AlanSokal)在《社会文本》杂志上刊发了自己有意杜撰的科学文章。——三周后他又发表文章自我揭露,用以表明后现代人文学者对科学的无知。——此事引起科学界、文化界、新闻界的极大关注,并导致两种文化主体间的科学大战,其中充盈着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的对立。2.1两种文化论的提出与论争2.1.5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差异和对立的确是客观存在着的。科学知识分子:偏重理性、抽象、实在性。人文知识分子:偏重感觉、具体、形象等。2.2科技偏离人文的发展2.2.1历史上,两种文化曾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文化。2.2科技偏离人文的发展2.2.2科学发展壮大后才逐步偏离了人文文化。——近代科学诞生后,科学文化逐步发展凸显出来;——从培根开始,科学家就对科学文化表现出极大偏重;——由于科学技术发展带来了工业革命,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9世纪中期,英国等欧洲国家便演化出一种将科学文化推向极端的科学主义思潮;——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西方最终形成了以逻辑实证主义哲学为主导的文化形态。2.2科技偏离人文的发展2.2.3科技在实践中偏离人文的发展却带来了深刻的人类危机。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丰富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带来了威胁人类前途的全球性问题,背离了人类的根本利益与价值目标。2.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2.3.1科学精神的核心——求真务实2.3.2科学精神的具体特征——理性(逻辑)精神与实证(经验)精神——默顿的科学界的规范又称为科学的精神气质——12个方面的特征:(1)执著的探索精神;(2)创新、改革精神;(3)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4)理性精神;(5)求实精神;(6)求真精神;(7)实证精神;(8)严密精确的分析精神;(9)协作精神;(10)民主精神;(11)开放精神;(12)功利精神。2.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2.3.3人文精神的核心——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2.3.4狭义的人文精神——人文学科或人文文化特有的精神——核心:专注于对人生意义的追求2.3.5科学精神与广义的人文精神是一致的。2.4两种文化的交融2.4.1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作用,同时也都包含不足的一面。2.4.2高科技的发展需要高人文的融合。2.4两种文化的交融2.4.3科技与人文融合的可能性(1)科技与人文在源头上是统一的。科技与人文的共同源头是客观自然界。在萌芽阶段,科学用来解释自然,人文用来歌颂自然。前者是理性的,体现了阿波罗(太阳神)精神;后者是情感的,体现丁狄奥尼索斯(酒神)精神。它们是互补的。古希腊观念中,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在文艺复兴时期也是融合在一起的。(2)科技与人文有着共同的追求目标。科技与人文都力图在精神上探求到统一和谐的世界体系,达到美的境界。例如,物理学家和音乐家都试图用秩序井然的世界代替经验世界,都是对美的追求。2.4两种文化的交融2.4.3科技与人文融合的可能性(3)科技与人文的统一的生理基础是人脑功能定位的互补统一。大脑两半球分别主管理性与情感,又相互联结协调。两半球只有均衡发展、综合使用,大脑总效率才能成倍增长。音乐就具有调节两半球的功能,开普勒、牛顿、普朗克、爱因斯坦等科学大师都是音乐爱好者。(4)科技与人文的融合是人及其社会全面发展的趋向。人在走向理想境界的过程中要求追求完整的人生体验,要求体会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社会谋求持续协调发展,需要科技作动力,人文作导向。这会从根本上促进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2.4两种文化的交融2.4.4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的途径(1)观念上的相互借鉴启发。包括概念的移植、规则的移用、信念的一致等多层面的互动。如达尔文受马尔萨斯人口论“生存竞争”的启发、爱因斯坦对统一场和谐美的信念等。(2)研究方法与理论的相互渗透。自然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的方法、理论的交叉研究已取得了重大进展,不仅产生了“科幻文学”、“行为科学”等众多交融性研究领域,更有横跨两大文化的系统科学等重大成果。2.4两种文化的交融2.4.4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的途径(3)组织联合研究活动。在战略发展研究乃至某些具体科学、工程、社会问题上确立项目、联合攻关。组织经常性的学术交流与研讨会,以加强两种文化的联系与沟通。(4)从根本上推动两种文化教育的统一。社会教育体系中两种文化教育的脱节是其分离的重要原因之一。应该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土各教育阶段,注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及其统一教育的适当安排,为两种文化的交融、统一打下人才基础。3科技活动中的社会契约3.1科技活动的市场作用3.1.1从经济层面考察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科技活动也是一种投入-产出过程。3.1.2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发展和冷战的结束,市场机制对科技经济活动中资源配置的意义显得越来越突出。3.1科技活动的市场作用3.1.3从总体上看现代经济活动中的资源配置,市场机制优于集中计划的机制,科技资源配置宜采用市场机制。3.1.4科技活动市场机制的确立,必须保障委托者与代理者一定程度的分离与对等的地位,这样才能确定委托者-代理者双方平等自由的契约关系。3.2“社会与科学的契约”3.2.1由于政治主体是当代社会利益和资源分配的主要代理者,政治与科技的物质经济关系实质上代表着社会与科学的物质经济关系。3.2.2科学研究项目中不同的角色职能政治:委托者或资助者(principal)科技:代理者(agent)3.2“社会与科学的契约”3.2.3“社会与科学的契约”的两个假设(1)政治体制与科学体制保持利益的独立才会互动。(2)社会与科学家的契约是“社会与科学的契约”的核心。3.3委托者-代理者的角色政府:委托人,它要求科技代理人执行某种任务,因为委托人不能直接执行它。代理人:执行被委托的任务,并非直接出自自己的利益,而是随着增加委托人的利益而最终获取某种利益。3.4求实和效益问题3.4.1委托者与代理者间的契约张力政治委托者:要求科学代理者提供诚实可靠的知识并尽可能多地带来生产及经济效益。科学代理者:看其研究结果在多大程度上体现这种求实性和效益性。3.4求实和效益问题3.4.2研究活动的效益(1)至少要推进知识的前沿。(2)通常也要带来高等教育、军事安全、公共健康、经济优势及其他社会绩效。3.4求实和效益问题3.4.3委托人要求的求实性(1)求实问题关联并影响着效益目标。研究成果是大量的科学应用的基础,作伪的研究一般会损害其应用的真确性并威胁科学政策目标;而且,作伪行为也浪费其他研究者的时间。(2)求实是一种象征或观念上的要求。科学与民主是在启蒙运动中双生的,科学界是自由合作地追求共同目标的典范,也应是人类社会及其工具行动和价值观的有效性的典范,这也是代议制政府建立的基础;科学就是求实的象征。3.4求实和效益问题3.4.4科技活动中求实与效益的实现程度,是考量科技系统与社会政治的互动是否和谐、稳定的主要因素,它实质上也反映着二者之间契约张力的大小。科学研究中求实与效益实现的程度高,其契约张力就适度;反之,二者之间契约张力过大或过小,社会政治与科技系统的边界就不和谐、不稳定。4科技革命与社会转型4.1空前的科技革命浪潮4.1.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揭开了新科技革命的序幕。4.1.2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信息科技为龙头,在生物科技、材料科技、能源科技、空间科技、海洋科技、环境科技各领域兴起了一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