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目录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一节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第二节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二章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第一节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第二节优化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第三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三章优化区域空间格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第一节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二节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三节积极推进城镇化第四节加快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第四章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进步第一节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第二节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第三节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四节促进人口科学发展第五节完善医疗卫生体系第六节加强文化、体育建设第七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八节健全民主法治第五章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一节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第二节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第三节强化资源节约第四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六章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建设创新型通辽第一节实施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战略第二节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第三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第七章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环境第一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第二节能源输送通道建设第三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第四节信息化建设第八章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第一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第二节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第九章保障措施第一节建立完善的规划体系第二节加强分类引导实施第三节健全评估考核机制“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攻坚阶段,是统筹区域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一节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十一五”时期,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双重机遇,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三化”进程,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160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8%;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02.9亿元,年均增长3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50亿元,年均增长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42亿元,年均增长21.9%。——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7.9:32.4:39.7发展到2010年的14:57:29。工业对全市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全市工业增加值实现601亿元,是“十五”期末的6.7倍,年均增长29.7%;新型能源、新型煤化工、玉米生物、绿色食品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加工、特色装备制造、建材、医药化工八大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5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0%;工业园区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7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3%。龙头企业及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牧户32万户,占总农牧户数的64%。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336亿元,年均增长17%。——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铁路线路里程达到1138公里(新改建铁路773公里);公路线路里程达到17293公里(新增公路里程8146公里),所有苏木镇通油路;“引乌入通”引水工程、霍-通-沙500千伏输电通道一期工程等一批重大水利、电力通道设施项目如期完成。通辽至沈阳、通辽至长春等高等级公路开工建设。天然气、热力等供应能力和污水、垃圾等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4.8%,草原植被盖度达到52%,科尔沁沙地实现了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的良性逆转,累计减少沙化面积1150万亩。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年均分别降低4.1%和17.9%。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如期完成规划目标。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899元和6295元,年均增长13.9%和12.8%。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20.9万人,年均增长5.6%。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面启动。推出了一批科尔沁文化艺术精品,建成科尔沁博物馆等一批有影响的公共文化设施。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水平实现新的提升,民族体育项目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政府机构改革、农村牧区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取得新进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以市医院为试点的公立医院改革,事业单位逐步建立以合同管理为主的新型用人制度。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累计招商引进项目资金12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1亿美元。总体看,“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有了长足进步。这些成就的取得,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欠发达”的基本市情没有根本改变,实现全面振兴面临新的挑战:一是经济总量小、经济运行质量不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问题仍然突出;二是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三是县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贫困人口特别是蒙古族贫困人口脱贫任务繁重;四是水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凸显;五是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任务繁重;六是对内对外开放层次有待提高,领域有待拓宽。同时,更要看到我市推动科学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一是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进一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以及即将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二是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加快,我市有望加速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三是自治区逐步加大对蒙东地区的政策倾斜。“十一五”是全市综合实力和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城乡面貌和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民生保障力度加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十二五”,只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共同拼搏,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就能够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第二节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坚持扩大总量与调整结构并举,富民与强市并重,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进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实现在自治区东部率先崛起,在东北振兴中率先融入,在农牧业资源富集的少数民族地区率先发展,走出一条符合通辽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二、基本原则——坚持扩大总量与结构调整并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继续努力扩大经济总量,把结构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在增量中调结构,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依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坚持富民与强市并重,推动和谐发展。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最终目的和最大责任,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好住房、就医、上学、社保等民生问题,谋划建设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强化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坚持以科技进步为发展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提高劳动者素质,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人才成长环境,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旗县市区主体功能定位的要求,完善产业布局,促进旗县市区实现特色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加快重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展,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坚持绿色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强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高节能环保水平,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增添发展动力。稳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拓宽开放领域,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扩大市场空间,提高开放层次和水平。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力争实现“两个高于”、“三个率先”、“四个翻番”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具体是:——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以高于全区和东北地区的平均水平发展,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左右,达到2400亿元以上,实现翻一番。地方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0%,实现翻一番。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城乡居民消费价格年均上涨幅度控制在自治区平均水平以内。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农村牧区劳动力年均稳定转移就业45万人以上。——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就业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和16%,实现翻一番,达到全区中等以上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稳步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农牧业设施化、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多元化工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链进一步延长,主导优势产业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更加活跃。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14:57:29调整到10:57:33。——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8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00公里,铁路营运里程达到2705公里,电力装机容量达到2000万千瓦,形成比较完善的交通、电力、水利、信息、市政等基础设施体系。——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快,完成生态保护及治理任务2550万亩,科尔沁沙地得到有效治理,生态得以较快恢复。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达到国家和自治区要求。——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率达到50%。主城区辐射带动力不断增强,旗县城关镇、重点小城镇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扎实推进,城乡间、区域间发展差距逐步缩小。——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区平均水平,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群众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进一步提高。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承接产业转移和融入东北振兴取得新进展,区域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专栏1“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序号指标名称2010年完成“十一五”年均增长(%)2015年规划“十二五”年均增长(%)指标属性1总人口(万人)3200.63300.7预期性2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160182400以上17预期性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31653247697019预期性4地方财政总收入(亿元)102.93625620预期性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65024176022预期性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24221.960020预期性7进出口总额(亿美元)1.616.7420预期性8城镇化率(%)446.7502.6预期性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元)629512.81322016预期性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489913.93000015预期性11公路通车里程(公里)1700013.0180001.1预期性12铁路营业里程(公里)1138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