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57页历史必修1练习1.自汉初以来,继承秦制。汉武帝亲政后,频繁任免丞相。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2人,其中4人在任上正常死亡,3人被免职,2人因罪自杀,3人下狱处死。汉武帝这样做的基本用意是A.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局面B.分割丞相的权力以加强集权C.重用身边的人参与军国大事D.显示皇权至上不可僭越2.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说,帝王们“用一人焉,则疑其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A.分权是加强集权的有效手段B.监察制度有利于加强集权C.通过人事变革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D.黄宗羲借以抨击君主专制3.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和大臣养士成风,并起用士人辅政为官。《墨子·尚贤》载:“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从制度建构的角度看,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A.知识分子受到统治者的重视B.贵族政治开始转向官僚政治C.国家竞争实力取决于士人D.士人的评价标准为贤良方正4.殷人尊神事鬼、崇尚巫术,周人则敬天保民、崇尚礼乐教化。这反映出商周时期A、政权和神权结合越来越紧密B、从神本到民本的文明发展轨迹第2页/共57页C、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趋于严密D、已经出现人民主权的思想倾向5.著名学者余英时在论及科举时说:无论是东汉“孝廉”还是宋、明、清“进士”,都是在各地区均衡分配的大原则下产生的。而且地区分配的要求来自“士”阶层的内部,也不能归之于皇权的片面操纵。东汉“孝廉”与人口成比例出于“公卿会议”;北宋“逐路取人”则经过南北士大夫长期争论而获致;明代分南、北、中卷也起源于洪武时北方落第举人的抗争。……各地“孝廉”或“进士”往往在政府中为自己地方的利害说话。这当然谈不上是代议制,但不能否认科举制有时也发挥了一点间接的代议功能。这里余英时强调的是科举制A.有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B.没有坚持“取士唯才是择”的标准C.遵循了地域均衡分配的原则D.具备近代西方代议制的基本功能6.清《养吉斋丛录》记载:“凡军机大臣只准在军机处输本日所奉谕旨……军机章京办事处(章京系专指办事官员)不许闲人窥视?王以下及文武大臣不准至军机处与军机大臣谈论。”这说明了清代军机处的特点是A.职权、地位较低B.管理制度严格C.办事效率较高D.保密性比较强7.有学者认为“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第3页/共57页B.独主说明从秦汉起,官僚体制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特征C.独主和共主本质上都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D.独主和共主相比,最本质的不同点是神化君权8.中国古代某位皇帝“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他还设置了A.参知政事B.殿阁大学士C.内阁D.军机处9.据史料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结合所学,对此评论正确的是A.帝王之后是分封的最主要对象B.该制度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C.功臣们是分封的最主要对象D.该制度加强了西周的中央集权10.三省六部制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此制度的积极作用是A.使封建选官用人制度得以完善B.分解相权,削弱了皇帝的权威C.扩大议政范围,有利于政治民主D.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机构效能11.《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这反映西周政治是A.神权政治B.皇权政治C.族权政治D.官僚政治第4页/共57页12.《隋书·杨尚希传》记载:“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二……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产生上述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滥设郡县等官僚机构B.官吏的委任越制超编,官员数量越来越多C.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和强化的必然产物D.官民之比畸形发展,官多民少13.恩格斯说:“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城墙并非无故: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其含义是A.这些城址体现了政治权力已经形成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强制性力量B.早期国家尚未形成C.氏族制度处在父系阶段D.这些城址明显体现了等级制森严14.《礼记》记载:“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坊者也。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由此可见,制定礼乐制度的目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B.发展文化教育事业C.维护社会等级秩序D.打击地方诸侯势力15.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第5页/共57页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A.便于中央直接管理B.实行民族分化政策C.推行汉蒙二元统治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16.张鸣在《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写道:“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宗法制被打破,各个政治实体在竞争中,表现出了过于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自然不可避免。”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A.周朝王室的衰落B.礼乐制度的崩溃C.铁犁牛耕的出现D.宗法关系的疏远[来17.汉哀帝曾经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根据该材料分析当时社会突出的问题是A.地方势力对皇权构成了最大威胁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C.黄老思想下的西汉政治软弱D.地方势力都是刘氏势力,是皇权的屏蔽势力18.(2010上海单科,34)(10分)皇权与相权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第6页/共57页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问题:(10分)(1,易)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6分)(2,中)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4分)19.(2009浙江文综,17,难)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对条约中的“中国”,理解正确的是()①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②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国号③清政府对外不再使用“大清”的朝号④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0.(2010海南单科,2,中)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方式不尽相同。其中,在农民战争基础上创建的王朝是()A.秦朝B.隋朝C.宋朝D.明朝21.(2010上海单科,14,中)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第7页/共57页倾向: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中国历史上符合这种现象的时期有()①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②7世纪初期③20世纪初期A.①②③B.②③C.①②D.①③22.(2010浙江文综,19,中)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下列史实中,发生在清朝的是()A.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B.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C.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D.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23.(2008广东文基,21,易)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随后,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此事说明当时()A.实行了内阁制B.设立了军机处C.实行了分封制D.郡县制受到挑战24.(2009宁夏文综,28,易)明朝“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第8页/共57页A.决策B.行政C.监察D.司法25.(2012课标,29,难)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26.(2012课标,28,难)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27.(2012江苏单科,4,易)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第9页/共57页28.(2012天津文综,2,易)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29.(2008上海单科,21,难)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30.(2009北京文综,15,中)下列各组史实中,能够体现中央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因俗而治”的是()①唐朝在东突厥故地设立都督府②明朝在西南实施“改土归流”③明朝在西藏建立僧官制度④清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第10页/共57页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1.(2011山东文综,9,中)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32.(2009安徽文综,12,中)下列四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③④②①B.②④③①C.④③①②D.①③②④33.(2008宁夏文综,25,中)《旧唐书·良吏传》记载了一名叫王方翼的官员,“(高宗)永徽中累授安定令,诛大姓皇甫氏,盗贼止息,号为善政”。当时此类的记载尚有许多。这说明()A.官府与大姓的关系是地方治理的关键B.朝廷一直压制门阀士族C.朝廷对地方缺乏影响力第11页/共57页D.士族大姓势力膨胀导致割据34.(2008江苏单科,3,中)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35.(2008上海单科A,9,中)下图所示的是()A.秦朝的疆域B.宋朝的疆域C.元朝的疆域D.明朝的疆域36.(2009北京文综,13,中)北京孔庙(见右图)始建于元朝,院内碑林中现存3块元代进士题名碑。这些信息可以佐证元朝时期()第12页/共57页A.科举制度开始形成B.殿试成为科举定制C.科举开始采用八股文体D.统治者继承了中原文化37.(2010江苏单科,1,易)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A.秦朝B.西汉C.南北朝D.唐朝38.(2010北京文综,12,易)下图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