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宏观环境“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机遇,全力克服各种重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深层次推进各项改革,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加速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十一五”规划确定的预期目标全面超额完成。(一)发展的新起点1、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有效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五年来,地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146.9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95.29亿元,年均增长15%,增幅明显快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是建市以来增速最快的时期之一;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4.93亿元增加到15.66亿元,年均增长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55.17亿元增加到298.64亿元,累计增长4倍,年均增长40.1%。五年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13个,其中竣工投产133个。鄂钢冷轧薄板、宽厚板、武钢球团厂二期、鄂州电厂二期、世纪新峰、华工科技、商控华顶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启动或建成投产。2、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发展质量2明显提高。农业保持稳定发展,“三农”投入大幅增加,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重点行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规模企业脱颖而出,五年累计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11家,2010年达到510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00家。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旅游、商贸、房地产等服务业加速发展,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112.49亿元,年均增长11.2%。着力推进品牌发展战略,名牌数量比2005年增加66.7%,名牌产品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逐步提升。3、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实施了事关鄂州发展长远的“十大建设工程”,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共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性投资18亿元,完成交通建设投资90.33亿元,均是建市以来投入最多的时期,新增建成区面积23.5平方公里,公路密度居全省第1位。调整城乡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建设了葛华科技新城、红莲湖(梧桐湖)旅游新城、花湖工贸新城三座新城,进一步强化了与武汉科技新城、武汉化工新城的全面对接;创立了省级鄂州经济开发区;葛店开发区成为武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产业承载力与要素吸纳力显著增强。全面开展“四城联创”,荣获全国生态示范市、国家园林城、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中部最佳投资城市、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和A级信用城市等城市荣誉。34、城乡一体化进一步深化。按照“全域鄂州”的理念,科学规划、合理定位,构建以主城区为中心、三座新城为支撑、十个特色中心镇为节点、106个中心村(新社区)为基础的四位一体城乡空间格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积极实施城乡一体“六网”工程,在全省率先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率先实现村村通水泥公路。城乡一体化长港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1+8”农村新社区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社会救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全市的城乡面貌大为改善,初步形成了具有鄂州特色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5、“两型”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强。组织编制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鄂州示范区改革发展纲要(2011-2020)》、《鄂州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鄂州市城乡总体规划》、《城乡一体化(长港)示范带总体规划》和《大梁子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等10项重大规划。搭建“两型”产业发展服务平台,设立每年1000万元的“两型”产业引导资金。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实施了鄂钢TRT发电、电厂尾水余能发电、武钢球团厂烟尘治理、世纪新峰余热发电项目等重点工程。全市整体纳入“青阳鄂”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大梁子湖生态旅游度假区上升为省级战略。加强梁子湖、红莲湖等重点湖泊水质监测,开展洋澜湖、花马湖、三山湖水网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有效保护了武汉城市圈的生态屏障。万元4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比“十一五”期末下降20%、8%、5.5%。6、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顺利完成政府机构改革与乡镇配套改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实现“三网合一”,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已取得初步成果。全面实行政务公开,清理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累计344项,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管理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成效明显。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五年累计完成外贸出口4.38亿美元,利用外资4.57亿美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56.85亿元。成功引进了武商量贩、中百仓储、工贸家电、银泰百货等多个商贸连锁企业,汉口银行、中信银行、长江期货、长江证券先后登陆鄂州,发展环境不断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显著增强。7、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5年的8187元增加到2010年的14788元,年均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495元增加到6645元,年均增长13.7%。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36.8平方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大力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新建了第八中学,建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鄂州职业大学跻身全国百所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实施“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启动农村低保,城乡低保标准提高20%以上,初步实现医疗救助全覆盖。以市为统筹单位进入5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全面实施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全市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99.13万人,综合参保率达93%。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为城乡居民提供九大类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五年累计投入办实事资金26.5亿多元,受益人口达60多万人。圆满完成了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全国第六届城市运动会承办任务,在省第十三运会上我市金牌总数和金牌总数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周周乐”广场文化活动成为全国、全省知名宣传文化品牌,文化精品创作迈上新台阶,乡镇综合文化站改造、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农村书屋和城乡电影工程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人们群众的文体生活日益丰富。专栏1“十一五”规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序号指标单位2005年实际“十一五”计划目标2010年实际“十一五”年均增长(%)1生产总值亿元146.97259395.29152人均生产总值元13864233633663521.5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55.17126.2298.6440.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60.89112.2205.4425.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62.1109.47135.616.96招商引资总额亿元23.450.3131.9841.37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0.280.81.2434.7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4.939.8615.66269城镇登记失业率%4.124.5以内4.1—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8187120291478812.611农村居民人均纯元34954789664513.76收入12人均道路面积平方米16.11830—1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758087—14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58.566565—1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20-20—16二氧化硫排放量%-8-8—17化学需氧量排放量%-5-5.5—18城镇化水平%53.65560.1—19森林覆盖率%141516—20人口自然增长率‰3.9565.68—(二)发展的新机遇1、从全球层面看,经济格局深度调整,整体进入复苏上升期。未来五年,世界经济将进入一个由衰退走向复苏的缓慢增长期,世界市场将加速开放,全球产业将加速转移,国际资本将加速流动,我市在承接全球产业转移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有利于我市走出传统的消耗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增长老路,立足于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构建,用更具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2、从全国层面看,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稳定,中部崛起战略深入实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长周期调整的叠加影响,中央出台了扩内需、保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制定了一系列重要产业的振兴规划,形成政府投资拉动社会投资的良好氛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决定今后将继续保持宏7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与此同时,中部崛起战略继续实施。我市作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两纵两横”经济带京广线经济带、京九线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城市,以及长江中游南岸拥有独特深水岸线资源的城市,有利于我市充分发挥产业、资源、科技和区位优势,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3、从全省层面看,省委、省政府推进湖北跨越发展,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战略。省委、省政府把握发展大势,深化省情认识,提出了湖北要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掀起了湖北新一轮建设和发展的高潮。“十二五”时期,将是全省“两圈一带”总体战略全面深入推进时期,我市作为武汉城市圈核心层城市,充分利用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综改试验区的发展平台,充分行使先行先试的改革试验权,将为推动我市科学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内部条件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4、从全市层面看,在全省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近年来积蓄的比较优势正在充分显现。省委、省政府确定鄂州为全省“两型”社会示范区、城乡一体化先行区,并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十二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我市改革开放的支持力度。近几年我市积极先行先试,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积极探索具有鄂州特色的发展路子,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与此同时,8“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坚持“打基础、管长远”,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培育了一大批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鄂州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全市上下团结一心,奋发图强,已形成了抢抓机遇、干事创业、抢前争先的良好氛围,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决心。(三)面临的新挑战一是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充满不确定性。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特别是个别国家出台“量化宽松”政策,迫使人民币升值。中央决定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货币政策,未来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风险增大。同时,周边城市已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发展态势,我市发展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二是调整经济结构任务艰巨。我市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经济整体抗风险能力还不强,对少数行业、少数企业依赖性仍较大,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民营经济规模不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三是深化体制改革更加复杂。我市市场体系建设仍不健全,要素配置市场化程度比较低,现代产权制度、信用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产业之间的改革仍不协调。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领域的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配套、不同步,“两型”社9会综改试验进入改革深水区,推进的难度越来越大。四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压力加大。群众加快发展、改善生活的愿望十分强烈,对就业、就医、就学、住房等利益期望值不断提高,不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有拉大趋势,农村土地征用和城镇拆迁中的补偿问题,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经济发展中对环境的污染问题等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多,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不断加大,和谐鄂州建设任重道远。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和市委五届十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速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实施率先融入武汉城市圈、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