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居住小区道路交通安全规划初探ResearchonRoadandCirculationSysteminResidentialArea撰文刘凯中国建筑上海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景观所郭晓洁上海市长宁区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引言我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使城市防灾、建筑安全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在城市灾后重建的设计中,防灾规划举足轻重。城市居住小区作为基本的城市构成单元,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居住小区防灾属于城市防灾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交通系统是居住小区的空间形态骨架,是功能布局的基础,在安全防灾中承担重要作用:1)提供便捷的疏散通道;2)营造安全的居住环境,降低犯罪率;3)承载各类救灾设施。本文主要分析了现阶段居住小区在道路交通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在规划时统筹考虑道路防灾规划提出了探讨和设想。1现状分析1.1建成小区存在的问题随着大规模住宅区的开发建设,小区交通结构日益复杂,给道路交通安全防灾带来较大影响。(1)紧急通道阻塞,原有的居住小区建设对于家用汽车的发展缺乏应有的考虑,汽车的增加使原有的道路设施难以应对,占用人行道、公共活动场所、绿地现象摘要关键词文章以完善居住小区层面的安全防灾规划建设为目的,从居住小区道路交通系统入手,对其安全防灾现状进行分析,指出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综合防灾的概念及初步的规划对策。居住小区道路交通系统安全防灾十分严重,其结果是在实际生活中时常发生紧急通道被堵的情况。(2)交通事故增加,日益增多的汽车和较高的车速给小区居民带来了严重的交通安全问题。居住区规划设计越来越倾向于将道路拉直,拓宽、扩大转弯半径,造成车速和汽车密度大幅提高,致使原本多发于城市道路的交通事故开始向居住小区蔓延。(3)空间安全感缺失,现代居住区内小汽车数量日益增加,以车行交通为主导的设计导致居住空间被畅通无阻的汽车道所分割,空间的围合性丧失殆尽。以车为基准的空间尺度和范围超出了人们的控制能力。失去了领域感的空间不利于人们停留,进行交往活动,产生消极和人流稀少的不安全空间。这样的空间环境增加了犯罪案件发生的机率。综合分析,居住小区安全防灾与道路交通系统的规划有着密切的联系。小区的紧急通道受阻的主要原因是小区内停车位不足,占用通道。从规划的角度分析,小区内停车设施的不足是由于在规划中对小汽车发展的趋势预计不总平面图鸟瞰效果图107居住小区道路交通安全规划初探ResearchonRoadandCirculationSysteminResidentialArea足,道路设施的规划建设无法满足小汽车日益增长的需求;小区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主要是小区道路形式在限制车速方面欠缺考虑,限制导致车辆行驶速度过快;小区内车流对居住空间的分割和破坏,车流过多造成的交通环境混杂,也是造成居住小区环境质量下降,小区安全感丧失的主要因素。1.2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规划体系中缺乏系统的居住区防灾规划,在设计时缺乏相应导则进行指导。(1)建设部颁布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作为统一的技术性规范针对防灾的内容过于宽泛。其涉及的防灾内容包括火灾、地震和空袭等,对交通安全和安全防卫等只是做了原则上的要求。虽然规范在规划原则中强调了安全防灾的重要性,在具体的规定中从小区消防、救灾、疏散等的可靠性方面提出了一些要求,但没有针对小区防灾中的现实问题为居住区综合防灾规划设计提供解决办法和依据。如对交通安全的防治,设计规范中就没有明确的规定,仅在规划原则中提出要求,在实际的规划设计过程中也没有相应的导则提供指导。(2)社区安全规划刚刚起步,综合防灾规划不成体系,没有形成综合防灾的概念,其防灾规划部分具有专项性,没有从整合的角度进行考虑。此外,对于居住小区的道路交通系统在小区的安全防灾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2规划对策2.1综合防治、统筹考虑居住小区道路安全问题不是孤立的课题,需要联系居住小区防灾甚至整个城市防灾综合考虑。城市防灾所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城市灾害。所谓城市综合防灾,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对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的防治,要全面规划,制定综合对策;二是对灾害发生后的各项救灾、减灾等措施,要统筹安排,各得其所。城市综合防灾包含的内容很多,除了防御灾害的工程措施外,还包括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护、抗御、救援及灾后的恢复重建。城市居住小区是城市的一部分,其常发灾害也是城市灾害,居住小区的安全防灾与城市的安全防灾具有同样的特点,因此居住小区的安全防灾也应该以城市防灾的总体原则为依据,注重灾害的综合防治,并贯串于居住小区的安全建设中。居住小区的安全主要是针对小区内的各种不安因素进行综合应对,建立居住小区综合安全的概念。一方面将考虑居住小区易发灾害的综合防治,即对灾害的防治不局限于单灾种,而是综合分析各种灾害的防治需求,统筹考虑、综合防治;另一方面将包括减灾、救灾各方面,即不仅要在灾害发生前采取措施防止某些灾害的发生,同时也要考虑灾害发生后能够便捷快速的对灾害进行救援,尽量减少灾害的损失。2.2交通系统规划方法初探对具体的规划方法从减灾救灾、交通安全预防和犯罪预防这三个方面综合考虑,本文提出道路交通系统的安全防灾规划基本对策:(1)居住小区内道路系统,应构架清楚,功能明确,方便与外界的联系。(2)配合道路网进行合理的交通组织,尽量减少人流和车流的相互干扰,保证区内人车安全和居住的安宁。(3)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道路网形式,在满足日常交通需求的前提下,避免外部交通穿越和迂回交通,尽量减少机动车流量,并考虑减灾救灾交通的可达性和可靠性。交通分析图消防分析图108(4)合理组织道路网与小区住宅和院落环境的关系,减少车辆对住区环境的分割干扰,营造领域感较强的生活空间,提高交通安全性和环境安全度。(5)在具体的道路设计中通过道路线性、断面的选择降低车速和限制车流,但应满足消防、救护等车辆的通行,道路宽度的设置应与其服务区内交通量相适应。(6)居住区内的小汽车停车位,应充分预见未来发展趋势,为可能增加的停车需求预留用地,停车场地设置形式合位置应从安全防灾角度综合考虑。(7)应合理选择居住小区出入口的数量,设置位置和方式,既要满足交通安全的需求,又要方便创造易于管理的小区环境,同时满足灾时小区疏散和救援的需求。(8)使用各种安全设施,提高居住小区安全防灾的能力。以上基本对策应落实到居住小区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的各个方面,包括交通组织模式选择、道路网模式选择、道路形式规划设计、停车场规划设计、出入口规划设计及各类安全设施规划设计等方面。2.3规划应用实例烟台安得利迎海花园地处烟台市通海路西,地势东高西低,高差约2.5米。规划用地面积73040平方米,规划地上建筑面积126723平方米,由9幢高层住宅和1幢高层公寓组成,总户数1105人,容积率为2.85。在小区总体规划设计中,综合考虑了道路交通安全的要求。(1)小区路网及交通组织形式小区主要道路采用外环式路网布局,道路网密度较高,具有良好的交通可达性和可靠性。结合小区的路网形式,小区交通组织采用完全人车分流形式。小区车流主要通过西侧小区主路A段进入半地下停车库,东侧小区主路B段是主要的临时卸货通道及消防车道,小区车流交通通常情况下不进入小区中心,减少了小区内的穿越交通,交通安全性较高。小区步行道结合中央景观和组团绿地自行系统,基本无环境死角,居民归属感和安全性大大增强。(2)小区道路形式规划小区主要道路遵循通而不畅的原则,道路线形在车库采用阳光车库方式,积极响应国家对建筑节能的要求。既满足了车库的采光通风,节约了能耗,又为小曲增添了丰富的立体景观车库平面图道路形式交通组织安全分析109部分地段顺应地型适当弯曲,起到降低车速,提升道路交通安全的作用。并且,规划在主要道路人车交汇地段设置减速板、变换道路铺装和减速提示牌等设施,降低车祸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在小区西北面入口处,规划利用花池和地面铺装的变化限定行车路线,并通过地面铺装材质的选择,起到限制车速的作用,以减少广场区人流和车行交通的相互干扰。(3)小区消防通道设计小区消防通道设计以主要环路为基础,从东、西、南三个出入口进入小区,提升消防车辆的可达性和便捷性,使消防应急车辆能够通过快速到达出事地点。同时规划结合小区中心景观硬质铺地和无障碍绿化形成若干围绕建筑的环路,既避免道路面积过多造成的浪费,提升了小区的绿化标准,又达到了消防防灾的要求。(4)小区停车规划小区停车以结合地势设计的半地下车库为主,并设置少量地面停车位作为补充。规划采用较高的停车设置标准,车户比达0.5,充分考虑一段时间内的小车数量增长需求。并考虑沿道路设较宽绿化带,为日后留下停车预留空间。同时通过小区道路功能的界定和物业管理,避免乱停车堵塞消防应急车道的现象。小区半地下库采用阳光车库的设计手法,在地面层设置与地下车库连通的开口,平时作为采光通风口,紧急情况下可作为应急救援通道,既环保节能,同时也提升了地下车库的安全性。(5)小区出入口设置及管理小区设置出入口四处,其中主要的人行和车行出入口设置在小区北面的城市支路上,减少与城市交通之间的相互干扰,提升交通安全性。另在西侧的城市次干道上设置次要车行出入口,做为应急出入口。小区出入口分两级管理——停车库管理和小区管理。其中,停车库通道有两个开口,可利用电子设备刷卡进入,实行无人化管理。小区内部也有两个口,主要人行口和临时车入口。临时车入口也可实现电子监视无人管理。借助高科技,小区管理成本将大大降低,也更有安全保障。结语从综合防灾的角度来看,从社区层面来考虑居住区的安全防灾问题有着较大的优势。现代城市安全防灾向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既要在物质空间上研究防灾对策,同时也要重视灾害预警和灾害应急管理,社区正好能够满足这一发展趋势的要求。当代城市建设需要加强居住区空间层面上的抗灾防灾专项规划法规的研究,积极探索城市居住区土地利用和公共空间组织的创新模式,以创造生态和谐、环境优美的“安全社区”。参考文献[1]李德华.城市规原理(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周俭.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3]金磊.安全奥运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4]金磊.城市灾害学原理.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5]金磊.中国21世纪安全减灾战略.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6]金磊.中国城市综合减灾对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7]万艳华.城市防灾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8]吴庆州.21世纪中国城市灾害及城市安全战略.规划师,2002,1.[9]金磊.社区安全减灾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3,10.[10]张翰卿.戴慎志.城市安全规划研究综述.城市规划学刊,2005,2.[11]戴慎志,江毅,罗晓霞.城市住区空间安全防卫规划与设计.规划师,2002,2.[12]陈燕萍.对居住区交通问题的思考.城乡建设,1998,6.[13]陈燕萍.居住区停车方式的选择.建筑学报,1998,7.[14]陈燕萍.居住区道路系统与交通安全.规划师,2000,5.入口分析停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