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改革解体1917年11月7日1991年12月21日【历史概念】沙俄:苏俄:苏联:俄国:时间:1917年二月革命前名称:俄罗斯帝国或沙皇俄国时间:1917年11月7日——1922年12月30日名称: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时间:1922年12月30日——1991年12月25日名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时间:1991年12月25日至今名称:俄罗斯联邦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2010年江苏考纲:“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材料1:1918年5月,5万多人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协约国的支持下发动叛乱。1919年开始,协约国发动3次大规模武装进攻;1919年3月,西伯利亚的前沙皇俄国海军上将高尔察克在英国支持下向红军发动进攻;1919年夏到1920年初,以前沙皇将军邓尼金指挥的白军为主,英法等国派军队参战,从南方向莫斯科发动进攻;1920年4月,协约国怂恿波兰军队进攻苏俄。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1918~1921)1.实施背景:材料2:【课前导读】苏维埃政权面临严峻的内忧外患形势2.目的:▲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直接)材料3: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3.特点:▲“战时”▲“共产主义”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1918~1921)4.主要内容:农业工业流通分配其他大中小工业一律收归国有★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和商品买卖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普通劳动义务制食物配给制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1918~1921)5.影响:材料4:“当时所处的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材料6:1920年,苏俄农民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材料5:1919年俄国1普特(16.38千克)粮食的价格国家征购价6卢布国家零售价30卢布黑市价格200卢布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1918~1921)6.实质: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以军事、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进入纯共产主义经济形态(单一公有制)7.认识:“直接过渡”超越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违背经济发展规律,事实证明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①积极:最大限度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粉碎国内外武装势力的干涉,1920年底取得国内战争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②消极:不利国家经济长远发展和社会稳定5.影响: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1918~1921)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921~1928)1.实施背景:材料7:“连年战争使苏俄2000多万人丧生,1921年天灾造成饥荒,农业生产直线下降。日用品严重缺乏,粮食和原材料的短缺使多数工厂无法开工,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及战前的13.8%。材料8: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强化了,1920~1921年度的粮食收购量却翻了一番……这种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使得农民的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工人因生活条件的恶化也日益不满。更为严重的是,1921年2月28日,作为彼得格勒门户的海军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了水兵叛乱,(这里的水兵大部分在十月革命中,曾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支持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抛出了“贸易自由”“拥护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①国内战争结束后,俄共继续推行“战共”政策,其弊端日益显现,引发群众不满,出现严重经济和政治危机1.实施背景:材料9:“农民并非受人蛊惑,‘自觉地’进行反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而是感到切身利益受到损害,‘本能地’起来反对苏维埃。”——列宁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921~1928)材料10: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列宁选集》1.实施背景:②列宁正视问题,决定调整政策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921~1928)材料11:在俄国小农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我们必须迁就农民,必然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样农民才会得到鼓励。——列宁材料12: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2.实施:②结束:1928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开展①开始:1921俄共(布)十大《关于以实物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的决议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921~1928)3.主要内容: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921~1928)农业工业商业分配★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废除实物配给制,按劳分配开放市场,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买卖国家资本主义中小企业以出租方式部分私营;暂无力开发企业允许外资开发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允许农民有条件出租土地,使用雇佣劳动4.特点:①管理手段: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按经济规律,允许商品经济发展,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促进生产发展(经济手段)②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导,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921~1928)材料13: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材料14:1921年,23岁的美国青年阿曼德·哈默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为苏俄带来了大批急需的医疗设备。但列宁告诉他:“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车轮再次转动起来。”5.评价: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921~1928)材料15: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促进经济的迅速恢复,1925年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三、斯大林模式1、含义斯大林模式是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的经济、政治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其主要特点是高度集中,即政治集权、经济集中、思想集控,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致命不足。2、背景材料16:“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此时的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大国崛起》三、斯大林模式3、表现①外有帝国主义的包围和战争威胁②国内经济文化落后(主要因素)与历史传统的制约(专制皇权主义思想严重)③斯大林个人集权思想严重、专断,威望空前提高,个人崇拜严重等材料17: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1/8,全国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对此斯大林指出: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2、背景三、斯大林模式3、表现①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②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材料18: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国家计划力争精确,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大国崛起》三、斯大林模式3、表现③农业:农业集体化运动材料19:20年代后期,苏联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实施,开展了大规模经济建设,工业迅速发展,城市人口激增,建立在个体劳动基础上的、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越来越不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1926年以后,出现了粮食危机。材料20:斯大林就认为,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内部来积累呢,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所以,他就明确提出一个要贡税论,就是说要农民,除了他要交的粮食,应该交的国家任务之外,在工业品上,他要把工业品的价格定得更高一些,……通过这样一个方式来积累工业化的资金。——《大国崛起》材料21:P96【历史纵横】三、斯大林模式4、影响材料22: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材料21:1913--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的地位三、斯大林模式4、影响①探索了工业化的新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工业化,经济实力迅速增强,成为工业强国材料23:《大国崛起》中描述:“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一时之间,‘计划’成为最时髦的名词。”②开辟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计划经济体制,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三、斯大林模式4、影响③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④国民文化素质提高,培养大批专家⑤使苏联在二战后迅速恢复发展,成为与美国唯一抗衡的国家5、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材料24:(苏联)农、轻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三、斯大林模式5、弊端②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作用,压制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经济效益低下,阻碍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三、斯大林模式5、弊端材料25: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一些地方甚至将农民的住房、奶牛、猪、羊、家禽和菜园等都强行收农庄所有,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和抵制,所以很多农民大量屠宰牲畜,逃避集体化。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7年7月到1930年,牛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猪牛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材料26:肉类按人口平均计算,1913年为31.4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周荣坤《苏联基本数字手册》材料27:1913~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了12倍,农业只提高40%,1953年全苏联人均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③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牺牲农民利益,造成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三、斯大林模式5、弊端材料28: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的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没有油啊。”“那就煮!”“没锅。”“烤鱼!”“没柴。”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材料29:苏联的办法是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义务交售制等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太低。他们这样积累资金,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他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三、斯大林模式6.启示:(经验教训)▲健全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制定经济政策必须结合国情,一定要使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任何建设模式都不是唯一的,都要适时调整,避免僵化,都要趋利避害▲经济建设要按比例协调发展,稳步前进▲要学习借鉴其他经济建设模式的优势,但不能完全照搬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2010江苏考纲: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材料30: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

1 / 5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