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人文知识专题经济贸易学院宗颖生3匈奴•千年恩怨终成一家4千年恩怨终成一家—匈奴•匈奴,又称“胡”,是我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称自己是“天之骄子。•他们的活动,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他们与农耕民族的友好往来与对抗,丰富了中国历史的内涵,也促进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与进步。•他们的向西迁徙和扩张,引发了波及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的民族迁徙浪潮,密切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他们使世界历史充满了活力。5•匈奴先民,为传说时代的荤粥、商周时期的鬼方、猃狁。•匈奴是中原地区以农业为主的华夏族最主要的威胁。•黄帝曾北伐荤粥,鬼方、猃狁与商周王朝发生过长期对抗。•春秋战国时期,荤粥、鬼方、猃狁等名称相继消失,继之在史书上出现的是“戎”、“狄”等称谓。•戎、狄有一部分是从鬼方、猃狁等族分化发展而来。•与华夏族交错杂居的戎、狄,在战国时期融入华夏族中。•华夏族西、北边缘直至大漠南北地区的种类,则继续着自己的发展道路。匈奴族的渊源(荤粥--鬼方--戎狄)6匈奴民族•匈奴的人种争论较多,有人认为属欧罗巴种,有人认为属蒙古利亚种。•匈奴的语言争议也较大,一般认为属于阿尔泰语系,但也有认为属于印欧语系。•赞同属于阿尔泰语系的学者中,又分为两大派,一派认为属于该语系的突厥语族,另一派认为属于蒙古语族。•匈奴于公元前4世纪末崛起于河套阴山一带后,势力发展很快,迅速成为赵、燕、秦战国三雄的北边劲敌。•赵、燕、秦三国修筑长城以抗拒匈奴的侵扰,赵国专派良将李牧以防御匈奴。公元前264年,李牧曾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匈奴势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7匈奴立国•战国中后期,原先互不统属的各个氏族和部落,逐渐聚集在一个被称为“匈奴”的实力最强的部落周围,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人群共同体----匈奴族.•匈奴族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权----匈奴单于国。•匈奴国的不断扩张,匈奴族也像滚雪球似地越滚越大,原先活动于大漠南北地区的其他戎狄种类以及一些渊源不同的氏族和部落大多融入匈奴族中或自称为“匈奴”,使匈奴的民族构成十分复杂。8匈奴的发展•秦统一六国后,为了解除北边的威胁,于公元前218年遣大将蒙恬将兵30万北击匈奴,匈奴头曼单于不敌,被迫北徙,秦夺取了河套地区。•为巩固对河套地区,秦朝从内地移民3万户以充实边外。•秦把原来燕、赵、秦三国在北方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并东西扩展,筑成东起辽东西至临洮的万里长城。•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各地旧贵族和地主势力也趁机反秦,秦的统治迅速土崩瓦解,边防空虚。于是匈奴趁机南下,重新夺回了河套地区。9匈奴的发展(冒顿单于时期)•秦朝末年(前209年)冒顿射杀其父头曼单于,自立为单于。匈奴走上了辉煌发展的新时期。•冒顿单于(前209年----前174年)先后东向击破东胡,西向击走月氏,占领河西走廊,又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北服浑庾、屈射、丁令、坚昆、薪犁等族。•匈奴各部震服,盛赞冒顿的贤明,不敢再存二心。•冒顿单于整顿内政,使匈奴国家组织更趋完善。在最高统治者单于之下,设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等。•他们是匈奴国家的上层贵族,多的统军万骑,少的数千。•大贵族之下还有小贵族,共同构成匈奴国家的贵族统治网。10匈奴的发展(冒顿单于时期)•匈奴兵强马壮,上下一心,拥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控制着东起辽东,西至河西,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长城的广大地区。•趁新兴的西汉王朝人疲马乏之机,前201年冒顿南下兵围马邑(今山西朔县),迫使韩王信投降。•第二年,匈奴进围晋阳(太原市)。刘邦亲率大军前往抵御,但却被冒顿精兵40万围于平城白登山(大同市东北)达七日之久。最后刘邦用陈平之计,厚礼贿赂冒顿的阏氏(妻子)方得以脱身。这就是著名的“白登之围”。11匈奴的发展(和亲之约)•匈奴气势日盛,屡屡南侵。前198年,汉高帝刘邦委屈求全,与匈奴结和亲之约,将公主嫁给单于为妻,每年赠给匈奴大量财物,开关互市,以求北边安宁。•此后终高帝之世,中经惠帝、吕后以至文、景二帝,六七十年间,和亲成为西汉王朝对待匈奴的一种政策。•和亲并不能满足匈奴的贪欲,汉朝的北部边境仍经常遭到匈奴的侵扰,吏民被杀,人口被掠,财物被劫。•汉武帝即位后,中央集权加强,国家的经济实力空前雄厚,朝廷已无内顾之忧,反击匈奴的条件完全成熟。•汉武帝即位第二年,招募出使大月氏的人,准备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未能达到目的,但汉武帝已决心与匈奴决一胜负,洗刷先辈的屈辱。12匈奴的发展(汉三次反击战)•汉武帝对匈奴的反击战从前133年至前119年进行,14年先后十几仗,其中带决定性意义的大规模战役有三次。•第一次在前127年。车骑将军卫青、将军李息率军迂回陇西,对河套及其以南的匈奴军进行大包围,匈奴白羊王败走,收复河南地区,建立了反匈奴基地。•第二次在前121年。匈奴虽遭重创,但仍凭借河西控制西域,不时南进骚扰汉边。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西,越过焉支山西进,入匈奴境千余里,斩杀匈奴折兰王、卢侯王,俘获浑邪王的儿子及河西匈奴诸部的相国、都尉等。•同年夏,霍去病再次西征,越居延海,攻到祈连山一带,大破匈奴军,河西的匈奴贵族损失惨重。13•匈奴单于迁怒于浑邪王和休屠王,准备将他们召回龙城治罪。二人闻讯后决定降汉,后来休屠王中途反悔,被浑邪王杀死,浑邪王遂率河西匈奴各部四万余人降汉。•西汉王朝尽得河西,保障了陇西和关中的安全,而且打通了连接西域各国的道路,既加强了自己,又削弱了匈奴的势力。从此,匈奴在战略上完全处于劣势。14匈奴的发展(汉三次反击战)•第三次在前119年。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5万,私从各4万,后方支援数十万,分两路出征匈奴。这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远征。•卫青率领的西路军长途奔袭,北进千余里,与匈奴单于主力相遇,力战败之,单于被迫西遁。•霍去病的东路军从代郡出兵,深入二千余里,大破匈奴左贤王,凯旋而归。•经过这次战役,匈奴力量被大大削弱,无力大举南下,“从此漠南无王庭”。15•退守漠北的匈奴,终汉武帝之世仍不时受到汉朝军队的攻击,处境十分艰难。•昭帝(前86年--前74年)即位后,汉匈双方才复和亲之约,恢复了友好关系。•好景不长,由于匈奴侵袭乌孙,损害了汉朝在西域的利益,汉朝遂与乌孙联兵进攻匈奴,给匈奴以沉重打击。•被匈奴长期奴役的许多民族,如北面的丁零,东面的乌桓等,也乘机纷纷起来反抗,力图摆脱匈奴统治。多面受敌的匈奴元气大伤,人民伤亡损失达三成,畜产损失过半。16匈奴内乱分裂及归汉•公元前60年虚闾权单于死后,出现五单于争立的局面。最终呼韩邪单于稽侯珊取得优势,占据了单于庭,并归降汉朝以为藩臣。而仍与呼韩邪单于对抗的另一位单于郅支单于见汉朝大力支持呼韩邪单于,怕不利于自己,遂渐渐率众西迁至中亚。漠北空虚。•汉元帝时,王昭君出嫁呼韩邪单于,将已经很友好的汉匈关系推向了新的高峰。从此至王莽篡汉,匈奴与汉朝的和平隶属关系保持了四十多年。•王莽篡汉以后,由于采取侮辱匈奴单于的政策,致使双方关系趋于紧张,并一直持续到东汉初年。17•公元46年,匈奴单于舆死,左贤王蒲奴立为单于,由此引发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导致政局不稳。•同时,匈奴境连年大旱,赤地千里,瘟疫流行,人畜大量死亡,被匈奴奴役的乌桓部乘机反叛,迫使匈奴部落北徙。•社会混乱加剧了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48年,统管匈奴南八部的右薁鞬日逐王比(前呼韩邪单于之孙)自立为单于,仍以呼韩邪为号,表示效法祖父归附中原,卫护汉匈友好关系的意志和决心。率部四五万人,南移至五原,归降汉朝。东汉政府封其为南单于,从此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18北匈奴西迁•东汉政府极力防止南北匈奴联合,支持鲜卑、西域各族为摆脱北匈奴的统治而斗争。在多方的打击下,北匈奴全面退守漠北和西域北部一带。•和帝永元元年,汉朝利用北匈奴内部矛盾和自然灾害,与南匈奴等联兵出击北匈奴。北单于接连大败。永元三年,北单于率部分部众西迁,北匈奴政权全面瓦解。•漠北地区被西进的鲜卑族占据,而留在草原东部的匈奴尚有十余万众,皆自号鲜卑,成为鲜卑族的一部分。•西逃的北匈奴单于先迁到乌孙驻地,以后有部分继续西迁,最终进入东欧。•溃散的北匈奴还有一部分活动于阿尔泰山和天山东端之间,经常侵袭车师后王国和山北六国,对东汉在西域的统治以及西域各国的社会安定,带来极大的威胁。•到公元151年,汉朝军队才最终消灭这支匈奴残部。从此,匈奴在西域的活动基本消失了。19南匈奴内迁•东汉政府的扶持和不断吸纳北匈奴降众,在北匈奴破灭之后南匈奴已拥有34000户,237300人口,精兵五万余人。•北边诸郡,如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上谷(今甘肃东部、山西、陕西北部以及内蒙古呼和浩特至包头一带),都布满了南匈奴及北匈奴新附之众。•顺帝永和五年(140年),南匈奴发生内乱,东汉政府为了避免侵扰,将河西、上郡、朔方等郡匈奴内移,大多数定居于汾水流域一带,这为他们由畜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化,并进一步入迁中原提供了有利环境。20南匈奴内迁•东汉末年,黄巾农民起义爆发,各地封建割据势力趁机而起。受本民族贵族所驱使,并为汉族割据势力所利用,匈奴人民也卷入了这场逐鹿中原的混战中。•袁绍、袁术、曹操和董卓等军阀的阵营中,都有匈奴人,匈奴由此进入了中原腹地。•公元202年,曹操逼降南匈奴末代单于呼厨泉。曹操从经略中原和争取全国统一的大局出发,对南匈奴采取分而治之和限定居住范围的政策,以便控制和削弱他们的力量。21南匈奴内迁•公元216年,曹操趁机把呼厨泉单于留在邺城,让右贤王去卑回平阳管辖各部。•随后,曹操又把呼厨泉的部众分为五部:•左部一万余落,居于太原郡兹氏县(今山西汾阳);•右部六千余落,居于祁县(今山西祁县东南);•南部三千余落,居于蒲子县(今山西隰县);•北部四千余落,居于新兴郡(今山西忻县);•中部六千余落,居于大陵县(今山西文水县东北)。每部立其贵族为帅,另选汉人为司马实行监督。从此单于徒有虚号,没有实际能够控制的地域。22•单于庭虽仍在平阳,单于却被困邺城;•五部帅虽也分驻五部,却都家住晋阳汾水之滨。•也就是说,匈奴的部落组织虽然保存,但匈奴上层贵族已不能直接统治部众,实权已转移到曹魏政权手中。•从此,南匈奴部众被纳入曹魏政权体系,他们接受所在郡县地方官的管理,并被编入户籍,与汉人一样,同为齐民了。23“休屠各”建国“前赵”•南匈奴作为整体淡出历史舞台时,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期,其他一些匈奴部落却活跃起来。主要有以下三支:•一支是“屠各”,又作“休屠各”。是汉代匈奴休屠王的后裔。•汉武帝反击匈奴的第二次大战役中,河西的浑邪王和休屠王曾相约归降,后来休屠王反悔被杀,但他的部众仍随浑邪王归降,安置在西北边郡。•以后随南匈奴一起入塞内迁中原各地,其中由刘渊统帅的五部屠各居住较为集中,人数最多,实力也最强。•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和获取南匈奴贵族的支持,刘渊对外声称自己是匈奴单于于扶罗之孙,左贤王左部帅刘豹之子。•其后,屠各匈奴和南匈奴联合起来,建立了“汉--前赵”政权(304--329年。辖有今陕西渭水流域及山西、河南、甘肃各一部分)。24“卢水胡”建国“北凉”•从今甘肃张掖到武威,南跨祈连山至青海省西宁市西湟中一带,都曾经是卢水胡的主要聚居之地。•卢水胡的独立性较强,学术界也有人因此认为它不属于匈奴而自成一族。•397年,沮渠蒙逊建北凉政权于张掖,这个政权一直存在到公元439年,被北魏所灭。•442年沮渠无讳重建北凉政权于西域的高昌(新疆吐鲁番东南),至公元460年灭于柔然。25“铁弗匈奴”建国“夏”•当时的北方人称“胡父(匈奴父)鲜卑母”为“铁弗”,因此可以认为是匈奴与鲜卑两族融合而产生的匈奴新种。•原居于内蒙古河套一带,后来逐渐入居塞内。•407年,首领赫连勃勃称天王大单于,建国号夏,建都于统万城(今陕西横山西北),拥有今陕西北部和内蒙古一部分,公元431年亡于吐谷浑。26•上述三支是匈奴走向消亡前最后较著名的三支,他们都曾建立过地域性的政权。•这些政权都是与汉族等其他民族共同建立的,性质与从前的匈奴单于国有着根本的不同。都不是单一民族政权,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