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按模块编写,共有三个必修模块,四个选修模块。每个模块先综述其课程目标,然后通过“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史论共享”四个栏目,具体解读和阐释每个专题的内容标准、学习要求和教学建议。“内容标准”是教师探求教学目标的源头,本书采取直录的方式,方便教师对应检索。“学习要求”主要是提出学生要达成的目标,揭示教师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以知识与能力目标为主,兼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参照“课程标准”既定的能力层级来制订,并以行为动词来提示,主要划分为“知道”与“了解”、“概述”与“分析”、“理解”与“探讨”等。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主要蕴含在认知过程中,并在教学建议栏目提出一些具体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我们采用体会、体验、认同、感悟、感受等心态词汇,以明确在这一维度的要求。“教学建议”是对如何完成学习要求,实施课程目标提出的参考建议,呈现了历史学习时必须关注的过程与方法。“史论共享”呈现的主要是不同版本历史教材有关历史原因、历史地位和历史影响等史论性论述的内容。它有助于师生拓宽视野,加深历史认识。必修历史(Ⅰ)《历史Ⅰ》着重反映的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演进历程。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的政治活动,而政治活动又总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人类政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重要历史人物。因此了解这些重大的制度、事件和人物,探讨它们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与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是历史必修课程政治模块的重要目标。在知识目标上,通过学习,要能够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方法与能力目标上,要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此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理2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要懂得从中国国情出发,学习和借鉴中外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提升民主法治意识,增强个人的公民素养。实际上,上述三方面的目标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它们是通过九个学习专题来承载的。每个专题都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某个国家、区域或某一类社会形态中政治发展的实质性特征,每一个专题的学习都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了解一种政治制度的缘起、发展、变迁及其历史影响,每一个专题的学习都可以在历史的联系中、在贴近时代的对话中获得启示,从而更好地认识国情、认识世界。以下,用表格具体分解《历史Ⅰ》课程目标里的九个专题的内容标准与教学要求,并将不同版本的一些有个性色彩的历史结论呈现出来。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引导学生构建夏、商、周三代的时空框架,认识“三代”在政治上的传承关系。2.分封制和宗法制是概念性很强的内容,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利用图片、史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3.教学中应注意分析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的关系,认识宗法制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1.了解秦的统一。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3.了解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的职权。4.知道郡县制出现和推广的史实,理解古代中央集权制的涵义。1.教学要适当关注秦统一的背景和意义。2.指导学生借助史料掌握始皇帝的来历,简要分析“三公”设置与皇权专制之间的关系。3.借助秦王朝发生的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的史实,以加深学生对郡县制建立背景的理解和认识,并适当地与分封制作一简要比较。4.引导学生用图示法去建构秦代中央到地方行政系统简表,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1.列举汉、唐、元三朝中央机构变化的史实。2.了解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3.了解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1.帮助学生从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政治制度两个方面做纵向的概括,以把握历史的演变特点,可以用表格或箭头图示的方式。2.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制作唐朝中央机构示意图,以学会将历史知识图示化和网络化。3.对于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应重点引导学生分析3制度的特点。4.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及特点。5.体会国家管理的政治智慧。科举制度设立的情况。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的史实。2.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的史实。3.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4.感受人治的诸多弊端。1.可以引用唐太宗和明太祖对宰相作用持不同看法的史料,分析明太祖废宰相的目的及影响。2.用事实来说明军机处的增设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3.可以援引史料来分析明朝内阁制的主要特点。4.进行专题总结,明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含义、归纳其确立和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史论共享】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这些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郡县制,郡县制则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是主要特点。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相权不断遭到削弱,国家成为君主一个人的国家,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人”和“奴才”的关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发展是另一重要特点,一方面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另一方面高度的中央集权,又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而难以实施自主有效的治理。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明朝废丞相、清朝设军机处,都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4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2.结合《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内容,说明西方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3.知道甲午海战、义和团运动等反侵略斗争的事迹。3.体会中华民族不屈的斗争精神。1.引导学生从列强侵华和人民抗争两个维度构建中国近代史主线:一是西方列强的侵华和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形成和加深;二是中国军民的抗争和救国探索。2.通过不平等条约具体内容的分析,指导学生归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和阶段性特点。3.援引一些影视资料,再现历史场景,通过学生讲述林则徐、关天培、邓世昌等爱国将领的故事,体会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1.列举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2.简述中国军队抗击日军的重大战事、中国军民坚持敌后抗战等史实,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3.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以及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4.体会中华儿女万众一心、浴血奋战和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1.教学“侵华日军的罪行”,应该建立在具体生动的事例之上。2.联系时事,围绕中日关系做适当的师生对话,引导确立这样的认识: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3.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同时关注地方史,让学生讲一讲地方的身边的抗战史,以激发课堂思维。4.联系近代以来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史论共享】1.列强侵华与民族危机的加深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地位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捍卫了民族尊严,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也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5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以提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2.理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和作用。3.认识农民起义的作用与局限。1.结合时代背景,指导学生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等方面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2.提供“兴起—发展—高潮—转折—失败”的知识线索,帮助学生梳理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3.要用近代社会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3.体会孙中山等革命者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1.简要说明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为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作铺垫。2.利用《武昌起义形势图》、《清王朝分崩离析图》等地图资料,提供“武昌起义—革命扩展—成立民国”的线索,引导学生归纳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3.对比1912年前后的史实,援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重要史料,侧重分析辛亥革命变革政治体制的意义。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1.了解五四运动的主要史实。2.认识五四运动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影响。3.了解中共“一大”的召开。4.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1.联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巴黎和会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2.以“五四青年节”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描述五四运动的场景,使其感受青年学生的爱国激情;帮助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去讨论五四运动的历史影响。3.适当联系必修Ⅲ第三专题中“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等知识,指导学生从思想、阶级、组织等方面归纳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1.了解国共第一次合作和北伐战争等国民革命的史实。2.了解南昌起义、土地1.这部分内容跨度很大,重要的历史事件较多,不宜在教学中铺陈过多的历史事件,可以用列表的方法,归纳革命史的主要内容,以呈现历史发展的宏观线索。6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革命和红军长征。3.了解土地改革、战略反攻、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等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史实。4.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2.可以从社会性质、政治、经济、国际意义等视角,引导学生讨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需要适当联系“辛亥革命影响”的知识,使对意义的讨论具有一定的对比性和历史纵深感。3.课后分小组收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图片,按一定主题给图片标上名称,搞一次小展览。【史论共享】1.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与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它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