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劳动经济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扎实的劳动经济学专业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较高外语水平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具体要求是:1、政治立场坚定,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行端正,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心和献身精神,能积极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2、系统地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形成较强的从事教学、科研和其他实际工作的能力。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为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查阅本专业相关资料、撰写论文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能够独立地进行学术交流;能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具有较强的信息检索能力。4、身心要健康。二、研究方向1、劳动经济理论与实践2、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3、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三、学习年限劳动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二至四年,一般为三年。课程学习时间和毕业(学位)论文撰写时间原则上各占一半。品学兼优、提前完成培养计划、修满学分且符合学校有关规定的学生可提前毕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业或没有达到学校培养要求的,可以申请延期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四年(含休学)。延期学习期间,培养经费自筹。四、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1、劳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大类。学位课程包括政治理论课、外国语、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非学位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和跨专业选修课。22、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学分制,毕业时总学分不低于37分。其中,公共课8学分,基础理论课6学分,专业课程9学分,专业选修课不少于6学分,跨专业选修课不少于2学分,公共选修课不少于2学分,学术活动2学分,实践活动2学分,其中教学实践1学分,社会实践1学分。研究生在论文答辩前必须完成规定的学分。3、同等学力或跨专业考入的研究生须补修本专业大学主干课程2-3门,不计学分,以考试及格为准。未补修者或未通过考试者不能参加论文答辩。4、为了提高我校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研究生在论文答辩之前要在公开发行的合法学术期刊上独立(或第一作者)发表1篇以上与研究方向一致的学术论文(不包括增刊、专刊、学术会议论文和一般论文集等)或出版专著1部(位列前两位)或具有已通过鉴定的省级以上(含省级)研究成果(位列前三位),且第一署名单位为聊城大学。5、在学习期间,每名硕士研究生必须听取学术报告和参加学术会议不少于6次,公开做学术报告不少于1次。6、研究生必须参加教学实践工作,工作量不少于36学时,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教学实践的形式可以是讲课、辅导、组织课堂讨论、指导本、专科生课程论文、辅助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等多种形式。其中,给本、专科生上课不少于20学时。教学实践以“合格”为通过。全日制研究生还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毕业论文答辩前,至少完成1篇高质量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7、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见教学计划表。五、课程考核与成绩管理1、研究生必须按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完成各培养环节,参加相关考核,成绩合格者取得相应学分。2、研究生的课程考核一般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学位课采用考试方式,非学位课的采用考试方式或考查方式。研究生的教学实践、学术活动及社会实践等必修环节由指导教师和培养单位写出评语,评定成绩。考试可采用笔试(开卷或闭卷)、口试或口试与笔试结合等多种形式。但是,学位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考核必须包含闭卷考试形式,且闭卷考试分值所占比例不能少于该门课程总成绩的50%。考查方式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在开课后两周内提出,并报单位分管领导审批。33、考试和考查成绩应按百分制评定,教学实习、学术活动及社会实践等必修环节的考核成绩按合格或不合格评定。学位课70分为合格,非学位课60分为合格。所有课程只有达到合格要求才能获得学分。考核不合格的课程应重修。同一门课程重修不得超过1次。4、研究生因病或其他特殊原因不能参加考核者,须在考核前提出缓考申请,经任课教师同意,学院(部)主管领导批准(学位公共课须经研究生处批准)后,方可缓考。擅自缺考者,该课程成绩记为0分。5、研究生若违反考核纪律或考试作弊,该课程考核成绩无效,并按学校规定给予批评教育和相应的纪律处分;给予开除学籍以下处分的,经教育表现较好,研究生处批准后,可重修1次。六、培养环节1、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的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是学校开展研究生培养的基本依据,研究生指导教师和导师组要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新生入学后三个月内,指导研究生制订出个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须经学位点负责人审核、院(部)领导批准、报研究生处备案后实行。2、中期筛选中期筛选应在第四学期初进行,4月中旬前完成。在筛选过程中,对不能按期完成个人培养计划或达不到中期筛选要求的研究生,进行淘汰或分流。3、毕业资格审查和学位授予资格申请第六学期4月份,毕业研究生要向学校提出毕业申请,学校将按照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审查研究生的毕业资格,全部完成培养方案要求和个人培养计划任务的研究生取得论文答辩的资格。经毕业资格审查合格者,获得申请硕士学位的资格。七、毕业(学位)论文工作1、论文开题研究生在通过中期筛选后,最迟在第四学期4月底进行论文的开题,并写出论文工作计划。提前修满学分者,可向所在培养单位和研究生处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可随上一年级进行论文开题。毕业(学位)论文从通过开题论证到论文答辩,应有一年以上的时间;否则,将不准参加论文答辩,延期授予学位。2、中期论文检查4第五学期12月份,对研究生论文的撰写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中期检查不合格的研究生延期毕业。3、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学位申请人提交学位论文和提出学位申请后,经导师评阅合格并实事求是地写出详细的学术评语并填写《指导教师论文评阅意见书》之后方可进行论文答辩,导师要在答辩10天前完成。论文答辩一般在第六学期进行,在论文答辩前,按《聊城大学硕士学位授予细则》组成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并负责组织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表决是否授予申请人硕士学位。答辩委员会通过并建议授予申请人硕士学位后,由学位评定委员会根据《聊城大学硕士学位授予细则》规定和要求,逐个对其政治思想表现,课程学习成绩和论文答辩情况进行全面审核,经审核合格后将申请人全部有关材料报聊城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八、培养方式与方法研究生的培养,应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科学研究及实践活动等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生的培养应实行导师负责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对于研究生的中期筛选、论文开题报告、论文中期检查等有关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的重要事宜,须经导师组集体讨论后决定。导师应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因材施教,要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定期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学习和科研等方面的状况,并及时予以指导和帮助;导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研究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学术道德。九、文献阅读的考核文献阅读纳入考核范围,考核主要以专题讨论或读书报告等形式进行。5劳动经济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教学计划课程类型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分学时开课学期考核方式备注学位课程公共课0002000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270一考试00020003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236二考试00010001第一外国语基础英语3216一、二考试00010002专业英语140三考试基础课00300101中级西方经济学354一考试0030010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354一考试专业课00300103劳动经济学354二考试00300104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354一考试00300105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354二考试非学位课程专业选修课00300106就业理论与实践236二考查00300107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236三考查00300108个人收入分配的理论与实践236三考查00300109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236三考试00300110新中国劳动制度变迁236三考查00300111新中国社会保障史236三考查00300112劳动关系236三考查00300113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研究236三考查00300114新制度经济学236三考查公共选修课00010005应用英语254二考试00010006英语听说254二考试00010007英语翻译与写作254三考试00010008日语(二外)272二考试00030001计算机应用与技术254三考试跨专业选修课00100203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354二考查00100204规制经济学354三考查00100208现代管理理论236二考查必修环节00040001学术活动科研成果1一至六考查00040002学术报告1一至六考查听6次做1次00050001实践活动教学实践136三至四考查00050002社会实践1一至六考查完成1篇报告同等学力或跨专业补修课程00300115微观经济学54二考试00300116宏观经济学54一考试6劳动经济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阅读书目序号书目名称(作者、名称、出版社、出版时间、版次)或期刊名称、主办单位1.曾湘泉,劳动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美)范里安,微观经济-现代观点,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3.(美)多恩布什、费希尔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4.谷书堂,社会主义经济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5.马洪,跨越新经济鸿沟,宇航出版社发行部,2003年出版6.伍双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7.周天勇,劳动与经济增长,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出版8.朱农,中国劳动力流动与三农问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9.彪如,凯恩斯就业理论的批判,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10.陈宗胜,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出版11.徐林清,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12.袁志刚,中国就业制度的变迁,山西经济出版社,1997年出版13.袁志刚,失业经济学,上海三联出版社,1997年出版14.柯武刚,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出版15.社会保障学赵曼中国财政出版社2003年出版16.宋培林,现代劳动经济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17.程延远,劳动关系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出版18.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2005年出版19.厉以宁,西方就业理论的演变,华夏出版社,1988年出版20.改革,重庆社会科学院主办21.经济学家,西南财经大学主办22.经济学动态,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23.管理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24.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主办25.中国社会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