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疫情形势分析及防控措施1手足口病回顾手足口病防控措施我市手足口病疫情简介目录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肠道病毒71型(EV71)手足口病流行概况一、流行概况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1957年在加拿大首次报告新西兰Seddon于1957年最早加以描述1958年加拿大Robinson从患者粪便和咽拭中分离出CoxA16,同时患者血清抗体有四倍增长,初步查明CoxA16为本病病原1959年提出HFMD命名1969年美国首次分离出EV71病毒3国内流行情况1981年起,在上海、北京、福建等地有少数病例零星报道,但缺乏病原学支持。1983年天津发生CoxA16引起的手足口病爆发流行,5-10月间发生了7000余病例,经过两年散发流行,1986年又出现爆发。两次爆发的发病率分别达2.3%和1.9%。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从手足口病患者标本中分离出EV71。41998年,台湾发生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共报告129106例。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幼儿。重症病例的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2000年5-8月烟台招远市立医院报告1698例,6月15-7月15发病高峰,3例死亡。5国内流行情况2000年秋季新加坡的疫情波及到苏州市,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某幼儿园也因新加坡生病儿童返回苏州引起爆发疫情。2008年3月,安徽省阜阳市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手足口病疫情,累计报告手足口病4929例,其中22例死亡。2008年5月2日将手足口病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2008年中国内地共报告手足口病489073例。6国内流行情况2008-2015年,我国共报告手足口病约1380万例,平均年发病率为147/10万,报告重症病例约13万例,死亡3300多人国内流行情况概况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手足口病常出现暴发或流行。8二、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肠道病毒家族成员众多,能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有20多型。最常见为CoxA16及EV71型。造成2008年3月安徽阜阳多名儿童死亡的肠道病毒就是EV71型。91、病原学特征10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环境下生存与传播。75%酒精和5%来苏不能将其灭活,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以及56℃30分钟可以灭活病毒。病毒在4℃可存活1年,-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可长期存活。1、病原学特征紫外线使用注意:紫外线杀菌灯消毒,每日1次,每次持续照射60分钟,不具备开窗通风消毒条件时使用使用移动式紫外线杀菌灯。(用时拿来,避免误开)每立方米1.5瓦计算灯管需要量。要记录累计使用时间灯管距桌面1米以内,距地面2米,四面不靠墙。无人的情况下,关好门窗消毒。开关和照明灯开关分开设置,消毒后开窗通风方可进入。灯管表面要清洁,无尘、无油腻,每周用酒精纱布或清水纱布擦拭。穿透力较弱,物体充分暴露。室内潮湿要延长消毒时间122、流行病学特征三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13传染源人是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隐性感染者:患者=100:1)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消化道:粪-口途径传播。呼吸道: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密切接触:可通过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医院感染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14传播途径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同型)。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病毒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为100∶1。国内外研究表明:在人群中,每隔2~3年流行一次。非流行期间新生儿出世,易感者逐渐积累,达到一定数量时,便为新的流行提供先决条件。15易感人群该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全年均可发生,一般4~6月为发病高峰,部分地区还会出现秋冬季小高峰。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可发生暴发。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容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流行特征3、临床表现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病程一般为7-10天。4.手足口病临床特征发病早期有点像感冒,急性起病,发热,一般为38℃左右,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同时或1~2日后手掌或脚掌处出现米粒大小的疱疹,有时也会出现在臀部或膝盖处。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壁厚,疱内液体较少。口腔内的疱疹破溃后即出现溃疡,常常流口水,不能吃东西。5.手足口病皮疹的“三个四”四部曲: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四不像: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四不特征: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手足口病的皮疹起病急,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及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绕有炎症红晕,疱内液体少。可有轻咳、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儿可以不发热。256、临床表现普通病例预后良好多见于3岁以下、病程5天以内、病情进展迅速,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重症病死率:10-25%。267、临床表现重症病例三、我市手足口病疫情简介020040060080010001200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1年-2016年10月手足口病分月发病情况线发病数月份我市手足口病发病高峰在4~6月02040608010012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总病例数年均发病率(/10万)2011年-2015年手足口病地区分布发病数排在前三位的地区:沛县(5550例)、睢宁县(4031例)、铜山区(3385例)。发病率排在前三位的地区:沛县(97.23/10万)、睢宁县(77.64/10万)、丰县(66.07/10万)。290500100015002000250030000-1-2-3-4-5-6-7-8-9-10-15-20-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1年-2015年手足口病年龄分布发病数年龄我市手足口病以5岁以下为主,其中1岁组发病水平最高,2岁组次之。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1年-2015年手足口病人群分类分布发病数人群分类我市手足口病人群分类以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为主,其中散居儿童病例最多。四、手足口病预防措施重点人群重点机构散居儿童托幼机构医疗机构(1)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要洗手;(2)婴幼儿的尿布要及时清洗、曝晒或消毒;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儿童使用的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5)儿童出现发热、出疹等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6)居家治疗的患儿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以减少交叉感染;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被褥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1)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采取立即送诊、居家观察等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所在班级彻底消毒。(2)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或1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建议病例所在班级停课10天;1周内累计出现10例及以上或3个班级分别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时,经风险评估后,建议托幼机构停课10天;(3)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老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状况;发生传染病时幼儿不手拉手、拉衣服。(4)教室和卧室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5)定期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6)托幼机构应每日及时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工作人员应戴手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7)托幼机构应配合卫生部门采取手足口病防控措施。(EV71是人类肠道病毒的一种,可引起多种疾病,其中以手足口病最为常见。由于该病毒具有脊髓前角神经组织嗜性,因而可以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无菌性脑炎和脑膜炎、脊髓灰质炎样麻痹)。近年来,EV71感染相关手足口病在我国婴幼儿人群中持续流行,发病率高,特别是其所致的重症和死亡病例,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引起社会和卫生部门的高度关注。五、肠道病毒71型(EV71)EV71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目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基因组全长大约7500个碱基,目前可将EV71分为A、B、C、D、E、F和G七个基因型。由于各个基因型的EV71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都引起过重症和死亡病例较多的HFMD暴发,所以基因型的差别并不是决定EV71神经毒力强弱的唯一因素,病毒毒力与病毒基因型的关系尚不明确。病原学EV71感染有不同的临床表现,部分人可呈隐性感染,部分发展为临床病例,其中以HFMD、疱疹性咽峡炎和神经系统感染最常见。EV71感染还可对一定比例的感染者造成严重后果(重症和死亡)。临床特征HFM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感染性疾病,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其中EV71是导致HFMD的重要病原之一。多数手足口病患者症状较轻,但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其中以EV71感染引起的病例尤为严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临床特征EV71感染相关HFMD(手足口病)部分EV71感染病人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其特点是发热和口腔后部溃疡,包括前咽褶皱、小舌、扁桃体和软腭。EV71感染还可以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肠胃炎和非特异性病毒疹,特别在幼儿中,还可以引起支气管哮喘恶化、支气管炎发作和肺炎。与其他肠道病毒类似,EV71可引起无菌性脑膜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脑炎及其它罕见临床表现。EV71脑炎通常为脑干脑炎,常伴有严重的心肺症状。临床特征EV71感染所致其他疾病我国HFMD报告病例中有病原学诊断和分类的病例数很低。2008-2015年,全国共报告约57万例HFMD实验室诊断病例,占所有报告病例的4%。实验室诊断病例中,EV71、CV-A16和其他肠道病毒阳性比例分别为44%、25%和31%;轻症、重症和死亡等不同严重程度病例中EV71构成比分别为40%、74%和93%。不同年度HFMD病原构成存在差异,轻症病例中,2009-2012年及2014年均以EV71为主(44.5%-61.1%),2013年和2015年EV71构成比有所下降(分别为37.4%和29.7%)。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中始终以EV71为主。流行病学流行病学。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可排出病毒,均可成为本病的传染源。出现症状前数天,病人血液、鼻咽分泌物和粪便中均已存在病毒,因此,病人潜伏期也具有传染性。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EV71主要通过接触病人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的飞沫等)和疱疹液及被其污染的物品传播。易感人群。儿童普遍易感且隐性感染比例高。EV71相关HFMD潜伏期一般为3-7天。传播途径传染源EV71感染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以支持疗法为主。大多数患者为轻症,临床上表现为HFMD或者疱疹性咽峡炎,仅需对症治疗,自然病程1周左右,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