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先秦时期的建筑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原始社会,建筑的发展十分缓慢,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艰难的从巢居和穴居开始,逐步掌握了营建地面房屋的技术,创造了原始的木架建筑;奴隶社会,奴隶的出现和青铜工具的使用,建筑有了巨大发展,出现了宏伟的都城、宗庙等。这时,以夯土墙和木构架为主体的建筑已初步形成;经过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建筑形成了一种成熟的、独特的体系。第一节史前时期的建筑一、建筑概况人类最早的栖身之所是树居和岩洞居。这些居所还称不上“建筑”。可以称为原始建筑的有两类,就是巢居和穴居。《韩非子》:“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孟子·滕文公》:“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可以说明原始建筑的状况。由于我国地理、气候等条件的不同,营建方式也多种多样,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主要有两种:一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一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博物志》:“南越巢居,北朔穴居。”就说明了南北之间的差别。最早的穴居,是先在地下挖一个坑,再在上面建一个简易的窝棚,坑有深有浅,浅的称为半穴居,坑底逐渐抬高后,便演化成后来的地面建筑。关于这个过程,杨鸿勋先生有个推论:从穴居到地面的演化巢居是由树居演变而来的,并进而演变为干阑式建筑。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南等省区。关于这个演变过程,杨鸿勋先生也做了推论:二、空间组织——平面形式早期穴居的平面形式都是圆的,稍后有了矩形平面的穴居和房屋,也有了圆形和矩形平面杂处的群体。自父系社会以来,随着家庭关系的稳定,社会财富的增加,此时的房屋平面出现“吕”字形的,也有多间并联的。干阑建筑的平面则多为矩形,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结构决定的。从总体上看矩形平面比圆形平面使用起来更合理。圆形平面西安半坡遗址方形平面二、空间组织——内部空间组织原始时代建筑空间组织简单,但也有了功能上的划分。例一:西安半坡的圆形屋和方形屋半穴居均有窄窄的门道,作成土阶或斜坡。前期门道在室内,后来移至室外,以使内部空间更完整。门道上有雨蓬,前面有土坎,以防雨水流入室内。入口部分两侧有短墙,隔出一个小“门厅”,成为内外空间的过渡。室内的中央或稍稍靠前的部分是火坑,它是空间的中心。火坑正对入口,可使冷空气加热,也便于进出燃料和灰烬。火坑的一侧是睡觉之处,晚期常高出数厘米,以防潮。其空间处理手法类似于今日的虚划分。火坑的另一侧是做饭和贮藏物品的地方。半坡房屋的内部空间二、空间组织——内部空间组织例二:郑州大河村仰韶晚期到龙山之间的地面房屋这些房屋少者两间,多者四间,有多次续建的迹象,但明确体现了分间使用的意识。郑州大河房址平面二、空间组织——内部空间组织例三:甘肃秦安大地湾的“大房子”“大房子”是氏族社会中用于集会、祭祀的地方,也是首领的住所。它规模大,在技术和艺术上高于一般住屋。临潼姜寨、洛阳王湾、西安半坡、秦安大地湾等都有这种“大房子”。大地湾的“大房子”是地面建筑。主室呈矩形,左右有侧室,后面有后室,主室面阔约16m,进深约8m,面积约128m²。入口处稍稍凹下,主室中正为火塘,偏后左右两根柱子。火塘和柱子把主室分成五部分:居中靠后处是仪式主持人的位置;火塘左右是参加仪式人的位置;柱子两侧空间较小,是通向侧室的过渡部分;两个山墙的后部各有一个门洞,通向两侧室。二、空间组织——内部空间组织大地湾“大房子”的内部空间三、装饰装修•地面原始时代,房屋地面都是土的,但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处理。在新石器早期,其穴地大都经过夯实,有的还用火烤过,形成一个光滑平整的硬土层。到新石器后期,先民们已知用石灰。龙山时期的房屋在考古学上被称为“白灰面建筑”,因为它们的地面和墙面都有一层白灰面,与以前的硬土和红土建筑相比,“白灰面建筑”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墙面早期的墙壁大都是用树枝编成的,随后,又在内壁抹泥土。与地面的演变相对应,相继出现的是火烤的土墙面和白灰墙面。干阑建筑的墙体是竹、木的,河姆渡遗址就发现了许多圆柱、方柱、柱木等遗迹。三、装饰装修•装饰原始时代的建筑已有简单的装饰。有二方连续的几何形泥塑,还有刻画的平行线和压印的圆点图案等。牛河梁神庙的墙壁上有彩绘图案和泥塑。彩绘图案以黑、红、白色交错绘成,为三角形几何纹和勾连纹。牛梁河女神庙遗址牛梁河出土的女神头像第二节殷、周时期的建筑一、社会背景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的开始,从夏朝起经商朝、西周而达到奴隶社会的鼎盛,春秋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夏代既是奴隶社会的初期阶段,也是青铜时代的初级阶段。其后的商有着灿烂的青铜文化,铸于铜器上的铭文和刻于甲骨上的卜辞,成为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继商之后的周王朝奠定了后来长达三千年的封建制度和与之相应的封建文化。给后世极大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思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空前活跃,学术讨论气氛浓烈。等级森严的封建思想带来了苛繁的礼法制度,他们不仅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举止和道德观念,在建筑中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二节殷、周时期的建筑二、建筑概况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财富的增加,夏商、西周建筑有了较大发展。发展的领域主要是城市、宫殿、庙宇和墓葬,因为它们与统治者的利益直接相关。至于奴隶与平民的住所,仍然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夏代曾先后在阳城(河南登封东)、安邑(山西夏县)等地建都商代城市早中期有河南偃师尸乡沟城址、郑州商城和湖北黄坡县盘龙城址。晚期的是著名的安阳殷墟。西周建筑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商灭之前的西周原建筑,另一部分是商灭之后的丰镐建筑。前者原址在今陕西岐山和扶风。后者在今西安西12km出的沣河两岸。第二节殷、周时期的建筑二、建筑概况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割据,城池繁多。建筑技术也有新的发展。斗拱应用更普遍,宫殿建筑的屋顶几乎全部用上了瓦片,各城址均发现大量板瓦、筒瓦、瓦当、瓦钉和印纹瓦。园、囿观念早已形成,在我国造园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那时之园林,并未成为独立的门类。第二节殷、周时期的建筑三、空间组织——平面形式夏商与西周的建筑平面大都为矩形,尺度较大,有的还有前廊和围廊。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是夏晚期或商早期的建筑,周围有回廊,围城庭院,大门基本位于中轴上。第二节殷、周时期的建筑三、空间组织——平面形式二号宫殿遗址有大殿、墓、廊、门和排水管,与一号宫殿的格局大致相似。至春秋战国时期,建筑平面日趋多样化。居住建筑就有圆形的、双圆相套的、方形的、矩形的、亚字形的、回字形的。第二节殷、周时期的建筑三、空间组织——内部空间组织《考工记》有关于“一堂”、“五室”、“四旁”、“两夹”的说法。二里头一号宫殿的内部空间就大体按着上述说法组织的。该殿前部正中有面阔6间,进深两间的“堂”,估计是举行仪式、接见群臣、处理政务的地方。其后6间为“五室”,为休息的居室。“堂”的左右为“四旁”,后部的左右角为“两夹”。“旁”与“夹”都是附属用房。中国宫殿的最初形态为“前堂后室”,从现有资料看,二里头应为这种形态最早的实例。第二节殷、周时期的建筑三、空间组织——内部空间组织二里头一号宫殿殿堂平面第二节殷、周时期的建筑三、空间组织——内部空间组织二里头宫殿的“堂”与“室”,虽有明确分隔,但仍处于同一建筑中。自商代后,则有了“堂”与“室”分别布置在不同建筑的实例。凤雏先周宫殿平面第二节殷、周时期的建筑三、空间组织——内部空间组织二里头宫殿的“堂”与“室”,虽有明确分隔,但仍处于同一建筑中。自商代后,则有了“堂”与“室”分别布置在不同建筑的实例。凤雏先周宫殿鸟瞰第二节殷、周时期的建筑三、空间组织——内部空间组织春秋战国时,住宅中已有“一堂二内”的雏形。“堂”是指前部的半敞空间,应为住宅中的公共部分,相当于现在的厅;所谓“内”,是指其后的私用部分,相当于现在的卧室。可知此时住宅的功能分区已经得到初步解决。第二节殷、周时期的建筑三、空间组织——内外空间关联夏商与西周时代的宫殿建筑,差不多都用庭院式布局。庭院作为室内空间的延伸和补充,不仅有独特的实用价值,在心理和艺术上也有重要的作用。春秋战国时,高台建筑和园囿兴盛。“台”是用夯土分层筑成,或利用原有的高地,经切割、修整、加高而成。台呈阶梯状,逐层收小,顶部往往建主要殿堂,为娱乐场所。春秋战国时期,园囿发达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先秦诸子齐力推进“天人合一”的观念。老子重视“自然”和“无为”;孔子进一步把自然山水人格化,把山水的特性与人的德行相关照。第二节殷、周时期的建筑三、空间组织——内外空间关联战国青铜器所刻高台建筑第二节殷、周时期的建筑四、装饰装修夏商与西周的夯土技术发达,许多主要建筑都建在高台上。为保护夯土墙和土坯墙并取得墙面平整,流行涂墁做法,它是原始时代木骨泥墙的继承,但在材料和技术上又有新发展。在凤雏村宫室的地面和墙面都用细泥掺合砂子、白灰涂饰过。涂墁之余,不少建筑的墙面还以彩绘作美化。夏、商、周已能使用多种颜色,据《考工记》记载:夏尚黑,商尚白,周则尚红色。第二节殷、周时期的建筑四、装饰装修春秋战国继承了前代的建筑技术,在砖瓦及木构装修上又有新发展。出现了专门用于铺地的花纹砖。木结构的装饰装修逐渐丰富。贵族士大夫的宫室“丹楹刻桷”、“山节藻棁(zhuo)”极尽彩绘装修之能事。“楹”是柱子,《礼记》规定:“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黈”,其色是有严格等级的。“山节”即柱头斗拱,“棁”是梁上的瓜柱,其意是指斗拱等处的彩绘装饰。课后题1简述一下西安半坡时期半穴居的内部空间组织2中国的“一堂二内”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