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我妈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理解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天性使然;2.使学生了解青春期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消除对父母的一些误解与偏见。课前准备:1.写有“爸爸”、“妈妈”、“孩子”等角色名称的牌子。角色牌最好用较硬的纸制作,以便反复使用。另外准备几个空白的牌子,以供分组多余出来的学生加入其他“家庭”时安排另外的角色。2、搜集一些有关父母为孩子无私奉献的事例,如由英若诚主演的经典话剧《推销员之死》中的父亲为儿子谋求前途不惜去撞车以换取保险金的故事,但最好是近期的事例。如果没有类似的社会新闻资料,也可以找些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等。如果有相关的社会新闻,尽量采用电视新闻片段,以多媒体形式呈现,以增加事例的感染力与震撼力。文字资料尽量把它变成生动的语言表述,或事先制成配乐朗诵。3、向班主任了解一下班级里是否有家庭情况特殊的学生,如父母离异、父母是尚未回沪的知青以及各种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等。特别注意有哪些学生与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关系特别不好,上课的过程重要特别注意这些学生的情绪,如果发现异常,可后应及时做好个别辅导。4、搜集一些歌颂父母的歌曲。教学过程:一、引入:阅读《生命的支撑》后展开讨论:为什么那一对年轻的夫妇舍弃了自己的生命?为什么婴儿被就走后他们就再也支撑不住了?你听说过类似的事情吗?孩子在父母的心目中是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而父母在孩子的心中又是处于怎样地位呢?1.第一个问题的总结:因为父母的爱是无私的。2.问题2教师可以先举出事先搜集到的事例,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表感想。例如:这里所举的例子也许情况太特殊,一般人不大会碰到,但是就在我们的身边,其实这样的事情也是很多的。就在我们的学校里就有这样一位可敬的教师,同时也是一位慈爱的母亲,为了她的孩子不惜两次放弃了自己的事业。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位老师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离开了上海的父母去建设在当时还比较落后的临近省份,由于她勤奋好学,踏实肯干,作为一名优秀的年轻党员被任命为法院的一名陪审员,而当她经过层层选拔终于得到了回上海来进修法律的机会时,却因为当时孩子刚出生不久,不忍心离开而放弃了这次机会。后来由于政策允许她把上初中的儿子送回了上海希望他能接受到较好的教育,但却发现儿子没能很好地适应上海的生活,成绩不理想,性情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时的母亲虽然在外地已经事业有成,在单位中担任了重要的职位,但她却毅然放弃了这一切,回到了上海做了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只为能在孩子成长中最需要的时候陪在他的身边。3.让学生比较:我在父母心中的地位与父母在我的心中的地位谁高,为什么会有差异。后两个问题如果学生反响不强烈可以暂时留作思考,在进行完角色扮演后再回答。二、角色扮演:父母眼中的孩子1.先请一组同学上台举例说明规则。(1)“孩子”只要做“本色演员”就可以,最好有些小问题。选一位比较活跃不太服管的学生扮演孩子。(2)“父母”要有责任感,用适当的语言引导他们进入角色。如:假想这是你们辛苦了十几年养大的孩子,现在进了高中,即将长大成人,可他却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了。请“父母”根据平时对“孩子”的了解谈谈对他的看法,注意要模仿大人对小孩说话时的语气、神情、动作等。“父母”谈看法时“孩子”要先虚心听取意见。选择外表成熟大方、有责任感的好学生(比如较有威信的干部)扮演父母,但要注意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注意引导“临时家庭”关键是要解决亲子关系,不要过分关注夫妻关系。(3)“孩子”对“父母”提要求时,引导他因为这是临时的父母,所以可以不必有所顾忌,大胆表明自己的意见。但要及时制止“孩子”对“父母”进行过分或无关的批评指责。“孩子”若反映“父母”和实际中的父母不同,则要引导他也进入角色。(4)“父母”在“听孩子”提要求时也要虚心,听完后再谈谈体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父母身份。2.按座位3-6人一组,组成若干临时家庭,可以根据需要增加父母之外的其他长辈,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角色,但发言的顺序必须是长辈在先。各组选出一位家长从老师那里领取并分发角色牌,根据分配好的角色每人都佩带好角色牌,然后各家庭开始讨论。教师巡视时可以放一些歌颂父母的歌曲。。[提示:分组的方式可以视教室原座位的男女生分布情况而做些调整,如果本来的座位不是男女生交替坐的,那么可以采取抽签的方式课前事先分好组。具体做法如下:准备写有数字1-17的纸条各三张,抽到相同数字的人就坐到一起。先将不满三人的小组成员分别并入其他的小组,在将一组中只有三名女生或只有三名男生的小组与就近的小组做一下调剂。]3.选一个讨论较为热烈的“临时家庭”到前面来表演,演完后请“父母”和“孩子”分别谈谈感受。[教师提示:可以问“孩子”他在临时家庭中的“父母”扮演的像不像,问“父母”做家长的感觉如何,以及大家扮演角色似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是否会根据平时对父母的观察来“拷贝”他们的讲话方式,也可能有些学生会说由于对自己父母现在对待孩子方式不满的而故意选择不同的、较为民主的方式来对待“临时家庭”中的“孩子”。]三、总结:青春期的孩子往往由于“心理断乳”的需求而对父母产生或多或少的逆反心理,其实只是想赢得父母的尊重与理解,向父母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而父母往往不能及时意识到这一点,不肯给予子女足够的信任,反而给予诸多的限制,对孩子独立的要求不予理会,这就造成了一系列的冲突及沟通上的困难。[教师提示:学生可能会反映“这些话该去对家长说”,应引导他们人是不能选择父母的,但我们可以选择的是如何面对我们自己的生活。作为孩子首先应理解父母的苦心,(课后请认真阅读资料库中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选择比一味反抗更好的方式向父母证明自己的成熟,体现自己的责任感。父母也许一时仍难以接受,孩子应主动学会拉进与父母的距离,因为要了解父母今天与你观念上的差异必须了解他们成长的一些经历,这是最容易找到共同语言的话题。因为父母虽然老了,但他们也有过年轻的时候,唤醒他们对少年时的记忆,就能使他们更容易理解现在正值年少的你们。《采访录》为你们提供了一些很好的话题。有些问题父母如果已经想不起来,或者本来就没有答案的,可以如实填写忘记了或没有、没想过。注意:最好能事先了解一下学生中是否有知青子女,课后问一下他们是否完成《采访录》有困难,如有困难可以不做,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去采访一下他们在沪的监护人。四、模拟活动:推测父母的答案,在刚才的临时家庭中作一次成功的模拟采访,讨论一下采访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回去以后和实际的采访结果做一个比较。有些学生可能会体提出如果父母不配合怎么办,这类问题都可以通过小组或大家一起讨论的方式解决。资料一:孩子的问题不都是父母的错作者:陆小娅(04/12/2000)说起“家庭治疗”,有人以为是指家里摆个小药箱。实际上,它是一种针对整个家庭进行的心理治疗。李维榕博士就是这样一个家庭治疗家,她在纽约的家庭治疗中心工作。前不久,她写的三本《家庭故事》心理随笔在中国大陆出版,许多读者都有耳目一新、茅塞顿开之感。上周,借李维榕博士来北京进行家庭治疗示范之机,我们采访了她。责任并不都在家庭记者:最近,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很多人都认为,青少年出问题,都是父母的错,提出“孩子有‘病’,父母吃药”。也有不少父母对我们说,知道自己以前教育孩子的方法错了,可又不知道怎么改。面对孩子的问题和社会的指责,他们既无奈又无助。作为一名家庭治疗家,您认为需要改变的究竟是谁呢?李维榕:我来北京,确实听很多人讲,孩子的问题是爸妈的问题,是爸妈和孩子沟通不良。有一位妈妈讲,自己离婚后孩子不爱讲话了,别人都说是离婚伤害了孩子,她为此很内疚。我其实并不赞成孩子的问题都是爸妈的问题这样的讲法。家庭里有很多复杂的关系,还有整个社会文化大系统的问题。比如,西方的媒介上有很多文章教给妈妈在孩子长大后要慢慢放手;而在东方,好多文章都是在谈母爱,这样妈妈们不知道放手比抱着更重要,爱就成了孩子成长的牢狱。这就是一个社会文化问题。如果把问题都放在家庭中,归咎在爸妈身上,很容易互相埋怨、指责反而不解决问题。三个系统都在影响青少年记者:近四十年来,受到系统论的影响,家庭治疗在西方发展很快。人们意识到,个人的行为和整个家庭系统是互相影响的,所以要改变病态的现象或行为,不能光治疗个人,而应该以整个家庭系统为对象。这不正说明家庭很重要吗?李维榕:过去心理治疗主要是针对个人,现在发展了家庭治疗,好像责任都在家庭,这是不恰当的。家庭治疗不是把家庭当成问题,而是把整个家庭都变成治疗者,这样力量就大了,当事人就容易改变。治疗者通过和家庭成员的互动,帮他们创造一种新的可能性。其实,青少年至少生活在三个系统中:家庭系统、社会(学校)系统和同伴系统,这三个系统有些部分是重叠的,只管一个系统是不够的。学校是一个很重要的系统。很多家庭环境不好的孩子,因为碰到好的老师,也能成长得很好。有一次我看美国“60分钟”节目访问一个黑人校长,这所学校在纽约最贫穷的黑人区,那里的孩子被认为是最没有前途的,但是她的学生很多都成了专业人士。记者问这个校长,她用什么办法使这些孩子改变了命运?这位校长说:“我的道理很简单,我对那些孩子说,我知道你们的家里有很多不幸的情况,有人酗酒,有人吸毒,有人做妓女,有人使用暴力,所有不幸的事情都可能在你们家里发生。可我想让你们知道,这些问题不是你们的事,是大人的责任。但是,你们到这里上课是你们自己的责任,我会尽力帮你,你也要自己尽力。”所以,我们越来越重视整个系统。去年我来北京做家庭治疗,那个孩子的爸妈来了,校长也来了,我觉得很好。一定要看看青少年的其他系统怎么样,而且要改变的话,大家都要改,不是说爸爸妈妈要改,孩子不改。孩子也可以影响父母记者: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重要他人”,在家庭里,恐怕还是父母的影响力更大吧?李维榕:孩子小的话,父母当然很重要。但孩子大了,他自己也有能力。比如有个13岁的孩子,被送到精神病院。表面上看,他的爸爸妈妈太宠爱他了,他自己都说自己是个“小皇帝”。我问他:“你这样皇帝做得很辛苦,是谁把你放到王位上去的?”实际上,他的爸爸妈妈互相没有兴趣。对对方没有兴趣的爸爸妈妈,常常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这种孩子很苦,完全没有可以长大的空间,他的一举一动都有人监视,坐在那里爸爸妈妈都会说“坐直一点,不要乱动”。在治疗的过程中,我发现很难让他爸爸妈妈明白,她妈妈虽然明白一点,但又不和先生交流,我就问孩子:“如果你的爸爸妈妈都不能改,你怎么办?”他说:“我要改,我不想这样,但是很难。”我让他站起来,走到爸爸妈妈身边,他哭了。我知道那里面有很多愤怒,但是以前没法表达出来。过去只强调治疗个人,而没有看到个人生活的系统是有缺陷的,现在人们又过分强调家庭的因素,而忽视个人的责任,这也不恰当。如果家庭不能改变,我们也可以从大文化的角度,帮助孩子做个人的改变。孩子是父母的药记者:家庭中的成年人也会面临很多压力,有的是社会上的,有的是工作上的。成年人一般都不愿意让孩子知道这些事情,担心孩子为此受影响,这样做对不对?李维榕:我见过这样一个家庭,爸爸因为外面的事情,压力很大,精神抑郁。他们来治疗的时候,12岁的女儿坐在一边不吭声。我问她怎么看,她说“恐怕活不了了”,她的意思是爸爸活不了了,因为爸爸已经有三个月不能上班。爸爸只看到外面的压力,却没看到家里有关心他的太太和孩子。很多爸爸妈妈都以为自己的问题不要和孩子谈,孩子不知道就没有事。这个孩子的爸爸就说:我的事你不要管,好好念你的书。我问孩子这样行不行,她开始说“行”。我让她想清楚再回答,后来她哭了,说“不行”。其实家庭经历压力的时候,如果每个人都默默承担着这些压力,就会感到很孤单,相互有怨气。瞒着孩子,孩子会感到更困扰。我对他们说,外面的压力有时没法改变,但一家人可以团结起来。如果三个人各自悲哀,岂不是更糟糕?最后,我让孩子和太太走过来,让爸爸好好看他们,他发现他其实并不是那么孤单。孩子是爸爸的药,我要让孩子把他拉出来,不要让他继续抑郁下去。父母要从孩子身上学习记者:家庭这个系统也是由很多子系统构成的,比如夫妻子系统、亲子子系统、同胞子系统。可中国城市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同胞子系统,这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