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陕西省“十二五”产业结构调整规划产业结构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内部的构成和相互关系。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对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最终胜利的根本途径,是长时期内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特编制本规划。一、产业结构现状及面临环境“十一五”以来,全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通过优先发展农业,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能源重化工业、先进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等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全省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并向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快速持续发展。(一)“十一五”主要成就1、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全省经济总量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进入快速发展的历史新时期。全省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3772.6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0123.48亿元,年均增长14.9%。根据三大区域资源禀赋的差异性,已基本形成了以“关中先进制造、陕北能源化工、陕南绿色产业”为主导的区域产业格局。三次产业结构不断改善,三次产业增加值在经济总量中的比例,一产继续下降,三产基本保持稳定,二产继续大幅上升,已初步构建与陕西处于工业化中期相适应的经济结构。-2-“十一五”主要产品产量(产能)产品名称单位2005年2010年五年增加量粮食万吨1139.51164.925.4蔬菜万吨869.91384514.1苹果万吨560.1856295.9奶类万吨141.7177.435.7原煤万吨10810.736115.525304.8天然原油万吨1778.23017.281239.1原油加工量万吨11381980842天然气亿立方米80.59223.47142.88电力装机万千瓦109323211228其中:新能源发电装机万千瓦157.8271113.2太阳能光伏电池片兆瓦10001000甲醇万吨5114998钢材万吨337995658水泥万吨19725463.793491.79十种有色金属万吨30.3112.7482.44数控机床台3594131669572汽车万辆4.2665.9761.71变压器万千伏安3682119458263污水处理能力万吨/日57.5287.2229.7铁路营业里程公里36964300604高速公路公里130034582158农村公路万公里4.413.79.3客货运输周转量亿吨公里1547.63004.821457.22、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全省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强农惠农各项政策,围绕促进农民增收、统筹城乡发展这条主线,粮食生产连续丰收,苹果面积产量稳居全国首位;设施蔬菜面积成为西北最大的省份,果业、畜牧业、设施蔬菜等产业成为-3-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新的支撑点;坚持“稳粮、优果、兴牧、扩菜”的发展思路,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43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88.45亿元,年均增速7%,比“十五”加快了1.2个百分点,“十一五”成为农业发展形势最好,农村面貌变化最大,农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3、工业优势产业不断提升。第二产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增强,增加值由2005年的1951.3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5446.1亿元,年均增长15.8%。在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的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267.1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159.51亿元,年均增长16.7%。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缴税金904.12亿元,占财政收入的50%以上。特别是2009年,全省工业的发展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装备工业总产值(亿元)其他2.1%装备制造23.4%有色冶金11.3%能源化工45.8%建材3.6%食品8.4%医药2.1%电子2.1%纺织1.3%2010年全省支柱产业工业生产总值占比-4-制造业发展速度和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能源化工业。“十一五”以来,全省关停小火电122.8万千瓦,完成国家下达计划的111.5%;水泥淘汰1619万吨,超额3倍完成国家下达我省淘汰400万吨计划;炼钢行业淘汰88万吨,焦化行业淘汰2628万吨,电石、铁合金、造纸等行业也都超额完成淘汰任务。淘汰这些落后产能后,年可节能1553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硫24.5万吨。8.312.18.610.410.910.711.610.310.49.811.111.812.913.713.915.816.413.614.911.216.118.116.413.812.713.611.611.311.815.216.818.615.914.518.118.714.818.78.010.012.014.016.018.020.0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GDP增速工业增速1992-2010年陕西省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增速4、第三产业服务能力增强。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增加就业岗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546.5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688.93亿元。从第三产业发展来看,2006年至2010年年均增长15%,虽然比第二产业增长速度低,但仍处在较快的发展阶段,且呈现逐步加快的良好态势,是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柱产业,对稳定和促进全省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06~2010年三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6%,年均拉动经济增长-5-4.2个百分点,保障和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大为增强。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01-2010年陕西省服务业增加值5、非公经济比重大幅度增加。近年来,陕西非公经济得到了逐步的发展壮大,尤其是第三产业,非公经济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区域经济所有制结构得到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为49.5%,较2005年提高6.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中非公有制经济占29.8%;第二产业增加值中非公有制经济占47.8%;第三产业增加值中非公有制经济占57.5%,分别提升0.1、10.2和3.1个百分点。6、科技创新对产业贡献稳步提升。发展动力不断加强,创新环境明显改善,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框架;财政科技投入明显增加,全省财政科技投入累计86.08亿元,年平均增长35.72%,组织实施省级各类科技计划8578项,总经费19.2亿元;科研创新能力增强,获得重要科技成果2475项,共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24项,获省级科技奖励861项。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21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42%。全省大中型企业从事科技活动人员6.5万人,占企业从业-6-人员的5.2%,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66个,开发重点新产品540项。(二)存在问题总体上看,“十一五”以来,全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支柱产业逐步发展壮大。但由于目前陕西产业结构仍处在工业化中期较低层次,产业结构的“二元化”特征短期内仍将难以改变,支柱产业规模相对比较小,集中度不高,产业的竞争优势还不明显,区域之间产业协作配套能力较低。一是产业发展层次较低。2010年我省GDP列全国第17位、西部第3位,全省GDP仅占全国的2.5%,人均GDP较全国平均水平低8.3%。产业层次较低,第一产业仍然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体;第二产业中能源资源开采比重较高;第三产业仍以批发零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相对滞后。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总体上看,三大区域产业发展差异巨大,关中的三次产业比例为10.1:49.0:40.8,陕北的三次产业比例为6.9:79.5:13.6,陕南的三次产业比例为25.8:36.8:37.4。与全省的平均水平相比,关中工业基础良好,产业体系完备,以绝对的优势引领全省经济的发展,关中的第一产业比例较低,但第三产业比例高于全省约3个百分点;陕北的第一、第三产业比例明显较低,但第二产业比例高于全省23个百分点;陕南的第一、第三产业比例明显高于全省,但第二产业比例低于全省近20个百分点。三是体制机制滞后。陕西“二元经济”特征明显,国有企业改革相对滞后,民营经济比重远低于沿海发达省份。加快以国有企-7-业改革、壮大非公经济为主要任务的体制改革,突破体制瓶颈制约,已经成为配置优势资源,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做强做大支柱产业的关键环节。四是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低。陕西是科技资源大省,但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不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装备产品不多,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进程仍然比较缓慢。科技人才的整体素质和结构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尤其是高端科技研发和高级管理人才短缺。(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省经过多年努力,已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陕西特色的发展路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蓄积了巨大的发展潜能,完全能够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陕西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人才素质高、劳动力成本较低、自然资源丰富以及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开展国内外经济合作、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一是经济全球化和产业梯度转移加快。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规模不断扩大,国际资本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西部大开发持续深入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全面实施,为我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提供了难得机遇。二是我国进入工业化加速期。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加快发展时期,要实现以经济质量为基础的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启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这为我省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三是基础设施与环境明显改善。西部大开发实施十余年来,以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西部大开发目前已经进入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并重的新阶段,为三次产业的-8-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此同时,我省产业结构调整还面临以下挑战:一是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进入了调整和低速增长时期,世界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各国贸易摩擦增大,国际市场需求减小加剧了国内产品过剩和产业间的市场竞争,尤其不利于西部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健康发展。二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压力加大。世界经济新格局正在形成,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提出了“再工业化”、“低碳经济”、“智慧地球”等新的理念,加快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环保、生命科学等领域发展,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这从客观上对我省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三是资源环境约束凸显。优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依然存在,水资源短缺、土地供应偏紧对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构成威胁,环境承载能力不足,加大了产业开发成本,影响产业投资与要素流入。二、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一)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总目标,构建以农业为基础,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撑,战略新兴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传统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推进产业融合和区域错位协调发展,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增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二)基本原则-9-我省处在全面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城镇化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既要立足省情和解决结构矛盾,更要着眼于更长时期的结构升级,应按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产业融合、扩大就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下原则:1、调整结构与科学发展相结合。要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战略出发,谋划中长期的发展战略目标,明确产业近期目标、发展重点和长远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