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气象服务与机场天气预报****HiddenMessage*****航空发表于2010-8-2122:221机场预报工作的技术政策和思路一、引言今天开会的主题是“机场天气预报技术”,更明确的讲是“机场天气预报技术的管理工作”。因为如果纯粹只是讲天气预报技术,不应该在这个会上讲,而是在我们的“预报经验技术交流会”上讲。今天这个会,更确切地讲,应该成为“机场预报技术管理工作研讨会”。探讨的主题是“作为机场气象台的业务管理工作者”如何应对加强本单位的预报业务工作,应对用户对机场预报的需求?1998年4月,我在《航空气象》上发表了题为“气象数据库系统运行后的预报和服务”,将整个航空气象业务服务划分成四个阶段,首先是资料采集,其次是资料分析,然后是产品制作、最后是产品展示和服务。预报业务基本贯穿于后三个阶段,并且航空气象业务的最后成果由预报来体现。因此可以说,航空气象预报构成了预报业务的主体。航空气象服务的三大服务对象:航空公司、空中交通管制和机场运行管理部门。但无论是空中交通管制,还是机场运行管理。均是为航空飞行服务的,因此,航空气象服务的追踪对象只有一个,就是航空飞行。这一点,在《国际民航公约》附件三中就已经写的很明确了。《国际民用航空公约》附件三《国际航空气象服务》—2.1.1国际航行气象服务的目的是为国际航行的安全、正常和效率作贡献。(Theobjectiveofmeteorologicalserviceforinternationalairnavigationshallbetocontributetowardsthesafety,regularityandefficiencyofinternationalairnavigation)。2006年1月,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建国五十年来,国家对一个小行业专门发文是从未有过的。2005年底,民航总局提出的“新一代民用航空系统”中“全面、系统地提高天气观测和预报水平,大大减少天气对飞行的影响”的目标,将航空气象业务的发展体改到了一2个战略高度。2004年底到2005年初,国务院发改委委托,中国气象局完成了《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明确地将建设航空气象中心作为中国气象的八大工程之一。2003年初,民航总局提出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实现由民航大国到民航强国的跨越”这一宏伟目标。近十年来,中国民航运输需求和能力呈爆炸性增长,民用航空运输量2005年已占世界第二位。2003年以来,由于许多机场航班量的增长,重要天气对航班的影响、重要天气对机场正常运行的影响愈为明显,大面积的航班延误已多次发生。民航总局领导已多次书面批示,要求提高机场天气预报的准确性。2005年7月民航总局空管局还专门为雷雨影响北京区域管制中心的运行问题召开协调会。2005年的民航总局的“十项安全整治”中,航空公司对机场预报的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航空气象服务的发展自从有了航空飞行活动,就有了航空气象服务。现代航空飞行的鼻祖,一般都认定是美国的赖特兄弟,他们于20世纪初设计并驾驶飞行了第一架航空器。起初,由于受材料性能、动力性能以及其他技术性能和航空辅助设施的局限,航空器设计比较简单,航空器性能很差,而航空器的飞行活动与大气条件密切相干,犹如鱼和水的关系,恶劣的天气条件严重危害了飞行活动的安全,大大限制了航空器的飞行活动。因此,起初的航空气象服务主要是为了保障航空飞行的安全。一百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航空器的性能不断提高,抵御自然灾害和灾害性天气的能力不断加强,危害航空飞行安全的天气情况逐渐减少,使得航空器飞行活动对天气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低,但由于飞行密度的不断增加和对飞行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天气要素的探测和预测时间精度和三维空间精度越来越高,从而对航空气象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3与此同时,商务航空飞行活动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商务航空飞行的效益成了运行者必须考虑的因素。以英国航空公司为例,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开始进入航空运输领域,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于整个航空运输处在高速发展阶段,航空公司的主要经营目标,是开辟新的航线,增强运行能力,拓宽市场;到了七十年代,由于竞争的加剧,航空运输服务已达到了一个很大的规模,为保障航空运输服务的正常运行,一个大型航空空司每年的投入和支出费用已达到数十亿美元乃至数百亿美元,营运陈本成了营运人必须考虑的问题,盈利也就成了航空公司公司追求的目标。而航空运输本身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高产出而非高收益,仅仅只有微盈利的行业。据香港国泰航空公司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报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泰航空公司如不考虑因航班延误而向顾客支付的费用,全年只是微盈利;如考虑这笔费用,则就没有盈利,甚至亏本。同样,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至本世纪初,曾经是美国最大的三大航空公司先后出现财务危机,先后宣布破产或申请破产保护,也同样说明了这一问题。因此,航空气象服务从过去只提供安全服务,演变成为航空飞行的安全和效益服务。为此,国际民航组织明确提出,航空气象为航空飞行的安全、效率和效益服务,并将此作为国际航空气象服务的宗旨,写入《国际民用航空公约附件三——国际航空气象服务》中。因此,航空气象服务愈为引起航空界的重视。为全面提高全球的航空气象服务水平,1982年,在世界气象组织(WorldMeteorologicalOrganization,简称WMO)和国际民航组织(InternationalCivilAviationOrganization,简称ICAO)联席召开的航空气象大会上,确定了全球航空气象服务发展战略,即建立两个世界区域预报中心(WorldAreaForecastCenter,简称WAFC)和十五个地区区域预报中心(RegionalArea4ForecastCenter,简称RAFC),分别由区域预报中心制作本区域的产品,利用较为先进的航空气象服务技术为全球的航空气象服务。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1992年的联席大会上,进一步确定了建立世界区域预报系统的战略,在全球已建立两个世界区域预报中心,两个中心分别建立世界区域预报系统,互为备份,由航空气象服务水平高的国家带动全球的航空气象服务,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航空气象服务。西半球的世界区域预报系统设在美国的华盛顿,而东半球的世界区域预报中心的设立,则费了不少周折,英、法、德等国家纷纷加入了角逐,最后,英国如愿以偿。1996年英、美两国的世界区域预报系统先后投入了业务运行。美国承担了华盛顿世界区域预报中心的全部运行费用,但要求购买其指定生产商的接收装置后,方可自由使用其提供的产品。而英国则提出由于伦敦世界区域预报中心为运行世界区域预报系统,每年需要花费30万英磅租用卫星通道,因此希望世界区域预报系统产品接受国能够提供资金分摊这笔费用,为此,欧洲十一个国家自愿共同承担了这笔费用。1999年2月到3月,在日内瓦举行的国际航空气象委员会第十一届大会上,航空气象服务成本回收的问题及世界区域预报运行费用由各使用国分摊的问题在会上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由于与会的大部分国家的反对,该提议未能通过。2000年3月,国际民航组织发出国家级信件致函国际民航组织会员国,就强行分摊世界区域预报系统运行费用一事征求意见。当时中国考虑到航空运输业的有关问题,是由几个技术领先的航空大国所左右的,因此没有就此事表态,只是让中国驻国际民航组织办事处.关注几个航空大国的态度。2000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致函各成员国,请各成员国慎重考虑成本回收的问题。到2000年底,国际民航组织和世界气象组织分别出台了航空气象服务成本回收的文5件。2001年3月,国际民航组织通过了强行分摊世界区域预报系统运行费用的协议,将世界区域预报系统运行的所有费用均记入运行成本,有所有使用该世界区域预报系统产品的国家,依据各国航空运输量的比例分摊。随着该协议的出台,一些用户国家逐步停止使用该系统,拒绝支付这笔费用。2002年9月,在航空气象委员会第12届大会上,以美、英、加、澳、新西兰为代表的航空气象服务发达国家在大会上的提议与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航空气象服务发达的国家,凭借其技术优势和市场营销优势,企图扩大其所占的航空气象服务市场份额,提出了使用互联网进行收集、分发、获取航空气象信息的提议,同时还提出了航空气象服务市场化、商业化的动议、航空气象服务私有化的动议以及ISO9000质量论证标准化的提议,这就意味这航空气象服务全球化竞争的序幕已经拉开了。在2005年的WAFSOPSG第二届会议上,英美提出,修改附件三,将原来WAFS使用由建议提升为标准,又建议使用改为必须使用。同时取消了WAFS的订正条款。三、目前国际上航空气象业务的焦点针对空中交通管理部门的服务,ICAO《国际航空气象服务》早已有明确的要求。近年来,为加强对空中交通管理部门的服务,ICAO已经成立了ATM/MET专家工作组,专门研究ATM的航空气象服务需求以及航空气象服务的发展战略。从2003年起,英国世界区域预报系统专门配置了空中交通管理员席位,来回复系统用户的咨询。并谈及了在ATM运作中应用气象信息的进一步发展和可能的缺陷。由于气象系统的开放性、气象信息的集成性以及航空气象产品定制等特点,并考虑到成本和效益的关系,不可能无限制地满足空中交通管理的需求。因此,提出最6为的解决方法为:最大限度地利用实时气象观测,引进动态空域流量管理系统;针对突发天气情况,开发应急程序。该文件介绍了航空气象一些目前和未来的发展,讨论了终端区运行的未来气象需要,并提供了一些将来气象预报产品的事例。主要内容为:由于气象在观测、现时预报、高精度数值预报模式的应用、概率预报、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进步,将改进预报员分析和预报终端区的天气的能力,同时认为,终端区对航空气象需求是风切变、下击暴流、雷暴、尾涡、结冰、沙尘暴及低云低能见度的探测和预报。因此,终端区的航空气象应同样关注空管及机场地面运作的需求四、近几年的预报工作的技术政策和思路近几年,总局空管局没有太多的文件明确提出预报工作的技术政策和发展思路。但如果我们仔细地回顾一下,我们对预报工作的技术政策和发展思路还是走了一些工作的,这些工作的思路是连贯的,一致的。1、组织举办研究生班。到目前为止,我们已和北京大学联合举办了民航气象专业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四期。参加培训的学员已达近百人。每期进修班,总局空管局都会安排一些技术讲座,介绍航空气象的最新技术及发展趋势,以及相关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有关航空气象的动态。希望通过培训,来提高全民航气象专业的人员素质,应对航空气象应用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2、预报员高级培训班。近十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预报员高层次培训的问题,培训地点从空军气象学院、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到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最后我们定位在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每年举办预报员高级培训班。近几年培训的内容重点是比较突出的,就是突出天气雷达产品、气象卫星资料以及数值天预报资料的应用,整个培训理念就是逐步淡化天气图在航空气象中的应用,包括聘请国家气象中心首席预报员的讲课,其重点也不是天气图的内容了,7同时在培训班上,也适当安排一些业务发展趋势及前沿技术的讲座,让学员们拓宽视野,了解业务发展的趋势和最新技术发展动态。近几年,我们在和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合作过程中,一方面对培训内容不断提出改进要求,另一方面对教员也提出要求。3、经验技术交流会。这几年,总局空管局气象行业列入年度计划的两个会,一个是年度工作会议,另一个就是经验技术交流会,希望能够在有限的经费的情况下,为大家创造一个交流的平台。从2000年起,每年的论文征集通知上均特别要求预报业务论文必须突出卫星、雷达、自动观测系统等最新探测资料及客观分析资料、数值预报产品的应用以及新的预报方法的应用。而事实上,能够入选参加交流的预报论文必须有上述这些资料的应用。只是从天气学原理和天气图资料入手的预报方面的论文基本落选。连续五、六年来一直在坚持这一政策。我们试图将这一方式作为向大家灌输预报技术政策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