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继新网站:邮箱:taojixin001@163.com•授业解惑——文不在兹乎•完善人格——君子求诸己•生也有涯——逝者如斯夫•鱼龙混杂——有舍有得•一以当十——拉长生命•与狼共舞——远虑无忧中国经典诵读结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外国经典阅读为主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英国历史学家卡莱尔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富贵血脉。——英国诗人、政治家弥尔顿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德国诗人歌德•被誉为日本的爱因斯坦的汤川秀树(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自述《旅人》一书说:我五六岁时就开始诵读中国经典……第一部分是四书,是从《大学》开始的,我最早读的一本书就是《大学》,《论语》和《孟子》,也是启蒙读物。•著名企业家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我最喜欢的三本书是:《老子》《论语》《孙子兵法》。因为他善用这些经典来管理、经营企业,因此,海尔现在成为中国最成功的企业之一。•著名画家张大千说:“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半部《论语》治学校的张斌利校长用《论语》打造精神特区的张斌利校长【编者按】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岔河镇中学,这是一所偏僻的乡村中学,但是近年来却引来全国各地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为什么会有这一奇观呢?因为这所学校不设班主任,不设后勤老师,教师工作不考核,学生考试不监场……但是,教师却有着积极的生命状态,学生有着良好的表现。有专家称,这一“岔河现象”背后有一种精神的支撑。为此,陶继新先生走进这个精神特区,与张斌利校长一同破解这上特区的奥妙——一、读《论语》参悟教育真谛二、读《论语》优化生命质量三、读《论语》探求治校之道(摘自陶继新、张斌利《建造精神特区——破解“岔河现象”的奥妙》,人民教育,2011年第5期。)史建筑学生经典诵读之后的评说学生评说《廉蔺列传》•【史建筑】上周教学《廉蔺列传》,我请学生用对联概述一下两位“传主”。我班李晓凡同学——一位钟情于国学、京剧、书法、建筑的学生,他大笔一挥,当堂完成一副长联,典故精当,才思横溢,让我激动不已。在此,不妨分享一下:•(上联)赵国都里,邯郸城下,三十年苍茫一片,青灯黄卷,落日墟烟,料君应嗟叹,时无英雄,竖子成名也。一朝提携玉龙,为君王死。西去滚滚车尘。秦王梦里,必见东来紫气,卞和抱璧。想易水百年下,严霜冷匕,不若君舌。咸阳殿中,立眉捧璧,有惧者,忧者,惊者,叹者。先生忠、勇、义、智,山高水长。肃慎邦主人,便取圣人衣到此。•(下联)晋国故都,黄河西畔,五百里人心两面,风声鹤唳,水拍沙岸,看人须耸颤。汝有胆识,秦王击缶矣。此刻持将怒目,替国家争。南方衮衮群僚。廉颇将军,气闻右座上卿,管仲英明。在明月千载后,史家热笔,怎比他肠。丞相府前,将相称和。应赞哉?喜哉?爱哉?善哉?夫子宽、仁、厚、德,云淡风轻。昆仑西王母,应送不死药前来。•(横批)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陶继新】这位学生写得太好了,不但富有文采,还写出了廉蔺的精神,其间小作者的思想感情也都跃然纸上。我读《廉蔺列传》,常为二人之“勇”动容。蔺在秦庭之上,以死相逼,才有了完璧归赵的千古美谈,这是大勇!廉勇战疆场,老当益壮,也是大勇!可是,蔺为国而让廉则是超越秦庭之上的另一种“勇”,这种“勇”在忍辱负重上。廉能够负荆请罪,也是大勇,这么一位风云大将,如果不是大勇,如果不是为了国家大计,也不会如此而为。如果说前面的行为称之为“勇”的话,后面就更可以称得上“勇”,而且是心灵之“勇”,是舍己为国之“勇”,是具有超越价值之“勇”。•(陶继新、史建筑《能追无尽景,始是不凡人——语文教育与幸福人生》,现代教育导报,2009年7月6日。)轻则失根,躁则失君。陈寅恪:教授的教授•陈寅恪是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20世纪中国顶尖学者之一,被学界誉为“教授的教授”。他曾留学日、德、法、瑞、美等国,通晓十几门外语,其著述被同行奉为上上之作。•被当时人们誉为“大才子”的刘文典说:“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四百个大洋月薪,我该拿四十个大洋,朱自清只值四个大洋,沈从文,四个大洋都多了。”梁其超向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好吧,你不请,就让他到国外吧!”可陈寅恪只是吴淞复旦公学毕业,那时的复旦公学还不能算作正式大学,也不授予学位。陈先生自己认为,该校相当于“高中程度”。不是不能拿,而是根本就不要。成为清华大学国学院无名望、无博士学位、无著作的“三无学者”。王崧舟诗意的淡定王崧舟的“诗意”涌动着一种奔流不息的生命潜流,在撞击着人的心扉之时,同时给予人们走向审美境界的希冀,让你诗意地感受生命的诡奇与多彩,让你领略生命时空虽然有限,却可以演绎出万千精彩的美丽。“诗意”之下的生命不但是自由的,还是审美的。在这种状态下的人,可以进入到自主探索且高效创造的巅峰状态,进行具有巨大超越意义的“裂变”,感受令世人甚至自己都惊诧莫名的突围与腾飞。所以,王崧舟的成功教育,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循序渐进的教育,有的时候,还会有一种超越常规的突变,给人以生命突围。所以,它又让人看到生命不但有常态,还有神奇的非常态,还有可以产生魂魄相荡甚至是凤凰涅磐的“再生”奇观。破解这一奇迹,不能只观其诗意的表层,还要探究其深层的底蕴。仅有学识是远远不够的,王崧舟独特的慈悲善良与生命经历,以及由此形成的属于他的生命感悟,则是他超越常人的内在密码。这种感悟几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是,它却几乎无时不在起着作用。这让他能够透过万千纷繁的外象,去感受人生的真味,去体悟当下的幸福,追求永远的超越。正是因为如此,在喧嚣的当下,王崧舟既守持了一份特有的宁静,又有了一种特别的清醒与机智,进而在管理与教学上生成一种举重若轻的从容与淡定。(摘自陶继新《王崧舟:让更多的人从平凡走向卓越》,《人民教育》,2010年第18期。)10月2日上午,在山东大学邵逸夫科学馆贵宾厅,记者终于与杜教授面对面地坐在了一起。笔记本电脑打开之时,同时也就拉开了采访的序幕。对于记者所提的问题,他回答得认真而又从容,举重若轻中,透视出大家风范与学者风度。如果说孔子与子贡称赞颜回是“闻一以知十”的话,杜教授则称得上“问一以答十”。这并不是说他游离了问题的主旨,而是说他总是纵横驰骋于问题的宏阔视野,给予提问者一个“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元观照。所以,采访者也就拥有了一种特殊的幸福。也正因如此,虽到1点尚未吃上午饭,杜教授依然侃侃而谈,记者更是忘却了时光的流失。采访的问题尚未完结,可置与杜教授共进午餐者的正常催促及杜教授的饥肠辘辘于不顾,确实有失待人之道。尽管杜教授在大气磅礴地纵论儒学之时,一如先前的自然而从容,记者还是主动地中止了采访。杜教授与记者握手道别,那一抹灿烂的笑容,同他那儒雅的谈吐一起,一并驶进记者的心灵深处。(摘自陶继新《对儒家人文精神的多元观照——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学者杜维明教授访谈》,中国教育报,2004年11月11日。)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上海八中沈红旗读书背书的沈红旗沈红旗老师的家是市区的一座典型的旧上海的木制阁楼。借着并不明亮的灯光,蜿蜒地深入小巷之中,踏上窄窄的木制楼梯,一步一步地攀上三层,就到了他那红漆的木制地板居室。一张旧床,一排书架,一张破桌,一盏台灯。如是而已。但用他妻子的话说,沈红旗是异常富有的。当然,这富有多流盼于精神的层面。人生秘诀:首先要学会傲慢读书背书:生命的快乐激情喷涌:用一生的储备激活每一次教学崇尚华丽:抵御浮躁的一帖良药撰写评传:显示人文价值创作对联:点评课文的尝试古文教学:眺望经典诗文呈现的精神气象无悔选择:教育没有“完成时”(摘自陶继新《展示教育的无限魅力——上海八中沈红旗老师教育教学散记》,现代教育导报,2004年4月12日;上海教育,2004年第18期。文中有些内容《中国教育报》发表。)于漪教学《孔乙己》的一个提问“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人物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看了悲剧,使人泪下。《孔乙己》这篇小说写了孔乙己悲剧的一生,可是我们读了以后,眼泪不会夺眶而出,而是感到内心一阵痛楚。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孔乙己的悲剧是在笑声中进行的。那么,孔乙己的悲剧,到底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摘自陶继新《叩开学生兴趣的门扉——于漪教学艺术采撷》,教育改革家,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山东师大学报全文刊载。)1.纪建辉同学的《未来》:展翅高飞十万里,望至天涯身影无。未来高楼拔地起,来时仙境去时苦。(绝句;注:每句诗的开头一字联成四字即是“展望未来”。)2.王晨燕同学的《小草》草,绿如碧丝异妖娆。草衬花,颜容别样俏。(十六字令)3.陆地同学的《小草》:不比花香,不比树高。苍天之下,青青小草。(四言古风)4.周煦同学的《未来》:她是一个美丽的梦想,她是一个久远的传说,她是一个可爱的童话,她是一个不变的承诺。她是什么?她是一条通往成功的路,她是一首饱含笑泪的歌。她在何处?她就在我们凝视的远方。(散文诗)(摘自陶继新《腹有诗书气自华——苏静老师与青云斋、兰若轩的诗词情结》现代教育导报,2001年8月1日;中国教育报,2001年9月11日,《她教的的学生富有诗才》。)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最好的备课。七、经典诵读的生命能量茅盾巴金之诵鲁迅小时之读古今成才反差犹太人为什么优秀犹太人学经典在传统的犹太社团里,儿童很小就接受了读经教育。根据犹太经典《密西拿》的规定:儿童6岁开始学习读经,最通用的教学方法就是背诵,不管是否理解,先得熟读成诵。《阿伯特:犹太智慧书》写道:“学问,不进则退;不读经,毋宁死。”在学者们当中,能一字不差地背诵《圣经》是最值得夸耀的事。陈琴简介陈琴,浙江省杭州市富阳永兴学校语文教师。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08年度十大推动读书人物。“素读”经典课程创始人,被中华吟诵协会聘为吟诵教学指导老师,其独创的吟诵教学法正被众多的语文教师所效仿。在《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中国教师报》等报刊上发表教育教学类文章百余篇。出版了全面诠释经典教学法的个人专著《经典即人生》,主编了《中华经典美文诵读系列》丛书、中国第一套吟诵教材《我爱吟诵》(小学初·中·高级三卷)、《中华诵·经典“素读”课程系列丛书》(中华书局出版)、《汉字里的故事》等系列丛书。她率先把经典“素读”的理念引入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探索出一套将现行教材与经典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创设了能被移植的经典“素读”课程。在新加坡及包括香港在内的全国各地讲课、报告数百场,被一些教育局、学校聘为课程指导教师。她的学生经六年的经典“素读”训练后,个个都能达到“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写下万千言”的教学目标,《声律启蒙》《大学》《中庸》《庄子》《论语》《老子》《飞鸟集》等古今中外的许多经典名篇全都滚瓜烂熟。此外,她能让所有的学生在吟诵法的熏陶下,熟背四百多首古诗词,被媒介誉为“百年来成功实现经典课程化教学第一人”。《经典即人生:文字是修正灵魂的良药》序近日,一直高度紧张地工作着,可是,它依然没没有阻挡住我阅读《经典即人生:文字是修正灵魂的良药》书稿的欲望。这些年来,能够像这样一本书的教师著作已经“几希矣”。因为它的智慧“磁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它会让人们从中品“文”味,去困惑,悟人生。一、品“文”味仅看这本书的书名,就会让你感到这不是一般的语文教师写的教学方面的文章荟萃,而是有着很高文化品位的上乘之作。不过,这只是第一印象,如果深入阅读,就会让你感到处处充满着“文”味。这里的文字,不是平面式的叙说,更不是有意的雕琢,而是用真情与文化构筑成一个特别的文化长廊,让你从一入门就感到文味悠长,愈是走进里面,愈是有一种曲径通幽、美不胜收的感觉。没有文化底蕴,就不可能有如此的智慧文字。所以,读这本书的时候,让你感到,增长的还不只是知识,还有智慧。知识与智慧不在一个层面上,没有智慧的知识,是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