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代词人称代词概貌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卬、台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而、乃第三人称代词:之、其、彼(存在争议)第一人称代词(一)吾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汉代以前: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我胜若,若不吾胜。(《庄子·齐物论》)问题:“吾”作何种句法成分?第一人称代词(二)我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孟子·梁惠王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孟子·梁惠王上》)问题:“我”作何种句法成分?第一人称代词(三)予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梁惠王上》)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论语·泰伯》)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孟子·公孙丑下》)问题:“予”作何种句法成分?第一人称代词(四)余余收尔骨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左传·成公二年》)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屈原《离骚》)问题:“余”作何种句法成分?第一人称代词综述吾、我、予(余)、朕、卬、台吾:主语、否定句中作前置宾语(汉代以前)、定语。我、予(余):主语、宾语、定语。第一人称代词补充内容(一)“我、予(余)”也作否定句的前置宾语: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论语·子路》)亦莫余敢侮。(《左传·昭公七年》)第一人称代词补充内容(二)“朕、卬、台”的用例◆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定语)◆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经·邶风·匏有苦叶》)(主语)◆朝夕纳诲,以辅台德。(《尚书·说命上》)(定语)特殊的“朕”“台”的说明很早就有这个字,是个多音多义字。现代汉字中除表达原有的意义外,还成为“颱”、“臺”、“檯”的简化字。众多第一人称代词的差别问题的提出:比现代汉语的第一人称代词多。教材着重从句法功能的角度进行了区分。但从教材的例证看,这些第一人称代词的句法功能差别不明显。区别到底是什么?第二人称代词(一)女(汝)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往之女家。(《孟子·滕文公下》)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提问:“女”作何种句法成分?第二人称代词(二)尔尔何曾比予于管仲!(《孟子·公孙丑上》)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提问:“尔”作何种句法成分?第二人称代词(三)若五侯九伯,若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史记·齐世家》)(注意:《左传》作“女实征之”。)吾翁即若翁。(《史记·项羽本纪》)吾语若。(《庄子·人间世》)提问:“若”作何种句法成分?第二人称代词(四)而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论语·微子》)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乃朕心朕德,惟乃知。(《尚书·周书·康诰》)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籍传》)问题:“而”、“乃”作何种句法成分?第二人称代词综述女(汝)、尔、若、而、乃女(汝)、尔、若:主语、宾语、定语。而、乃:一般用作定语,偶尔主语,绝不作宾语众多第二人称代词的差别问题的提出:比现代汉语的第二人称代词多。教材也着重从句法功能的角度进行了区分。但从教材的例证看,这些第二人称代词的句法功能差别不是绝对的。区别到底是什么?第三人称代词(一)其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孟子·公孙丑上》)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左传·成公三年》)提问:“其”作何种句法成分?第三人称代词(二)其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孟子·梁惠王上》)问题:“其”怎么理解?其=名词+之•“其”相当于“名词+之”,“其+名词”是定中结构,“其+动词”是取消了独立性的主谓结构。•教材356页说主谓结构中的“其”“必须认为是定语,不能认为是主语”的说法与463页的有关说法相矛盾。“其”作主语十分少见。郑袖知王以己为不妒也,因谓新人曰:“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揜子鼻。”新人见王,因揜其鼻。王谓郑袖曰:“夫新人见寡人,则揜其鼻,何也?”郑袖曰:“妾知也。”王曰:“虽恶必言之。”郑袖曰:“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王曰:“悍哉!”令劓之,无使逆命。(《战国策·楚策四》)上明见,人备之;其不明见,人惑之。(《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例句来源:朱城《先秦“其”作主语考察》,《语言研究》2003年4期。第三人称代词(三)之爱共叔段,欲立之。(《左传·隐公元年》)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问题:“之”作何种句法成分?第三人称代词(四)彼(教材361页)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子·滕文公上》)彼陷溺其民。(《孟子·梁惠王上》)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庄子·天道篇》)彼不能收用彼众。(《墨子·非攻中》)问题:“彼”作何种句法成分?第三人称代词(五)“彼”的特点:具有人称代词的性质。没有完全丧失指代性。不是正式的第三人称代词。带有轻视的意味。第三人称代词综述其:定语之:宾语彼:主语、宾语、定语。上古有无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第十章:“严格说,文言没有第三身指代词,‘之’‘其’‘彼’三字都是从指示词转变过来的。这本是很合理的,可是这三个字没有一个是发育完全的,合起来仍然抵不了白话里一个‘他’字,虽然另有胜过‘他’字的地方。”郭锡良《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起源和发展》也持相同的观点。见《汉语史论集》(增补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如何理解“没有一个是发育完全的”?“其”、“之”的句法功能不全面。“其”、“之”指称功能较多。“彼”一直是一个和“此”对立的词语。“其”、“之”自称、对称用例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左传·成公三年》)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左传·宣公二年》)(滕世子)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孟子·滕文公上》)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墨子·尚同上》)“其”作指示代词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韩非子·难一》)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孟子·公孙丑上》)复数表达(一)·单复数同形(一)吾、我:我们;女、尔:你们;其:他们的;之:他们鲁、卫谏曰:“齐疾我矣!其死亡者皆亲昵也。子若不许,仇我必甚。”(《左传·成公二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复数表达(一)·单复数同形(二)百工居肆以成其事。(《论语·子张》)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孟子·梁惠王上》)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复数表达(二)·集体名词“侪”、“属”等附加在代词之后义为“我们这一班人”,“你们这一班人”。吾侪何知焉?(《左传·昭公二十四年》)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注意:后代用“我等”、“你等”。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特点•数量多•第三人称代词发育不全•使用频率低(见教材359页)•缺乏表示复数形式的形态标志,很多代词单复数同形古代汉语人称代词数量多成因的探讨观点论者来源句法功能有别王力王力《古代汉语》354-356页综合因素周生亚《论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繁复的原因》(1)谦敬功能不同洪波《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余(予)”“我”“朕”的分别》(2)《先秦汉语对称代词“尔”“女(汝)”“而”“乃”的分别》(3)来源不同洪波《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吾”、“卬”的来源及其与“余(予)”“我”“朕”的功能差异》(4)(1)《中国语文》1980年第2期;(2)《语言研究》1996年第1期;(3)《语言研究》2002年第2期;(4)《语言研究论丛》第八辑,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观点二简介形态原因句法功能有显著区别数的原因只存在于殷方言的第一人称代词中,“余”(予)表单数,“我”表复数。方言原因殷方言;洛邑方言;鲁方言或其他某些北方方言雅言原因当时的共同语,基础方言是洛邑方言观点三简介观点三简介尔汝歌(一)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卷二十五《排调》5:“晋武帝问孙皓:‘闻南人好作《尔汝歌》,颇能为不?’皓正饮酒,因举觞劝帝而言曰:‘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桮酒,令汝寿万春!’帝悔之。”(不同版本文字稍有出入,“尔汝歌”,一本为“汝歌。”)尔汝歌(二)南朝·梁沈约《宋书·刘穆之传》:“河东王歆之,尝为南康刘邕相,素轻邕。后歆之与邕俱豫元会,并坐。邕性嗜酒,谓歆之曰:‘卿昔尝见臣,今不能见劝一杯酒乎?’歆之因斅(xiào,又音xué)孙皓歌答之曰:‘昔为汝作臣,今与汝比肩。既不劝汝酒,亦不愿汝年。’”观点四简介(一)“吾”和“卬”“来自周人的母语方言”。“卬”用例很少,一般认为是“我自己”的意思。“吾”与“余”、“朕”的区别:“余”、“朕”只用于称代说者本人;“吾”既可以用于称代说者本人也可以称代说话者一方。观点四简介(二)“吾”与“我”的区别:“我”可以称代说话人所在的邦国,“吾”不能;春秋战国时期称代复数时,“我”只有排除式功能;“吾”可以用以排除式,也可以用于包括式。古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语音联系第一人称代词声母韵部吾疑母鱼部我疑母歌部予(余)余母鱼部朕定母侵部卬疑母阳部台余母之部古代汉语第二人称代词的语音联系第二人称代词声母韵部尔日母脂部女泥母鱼部汝日母鱼部而日母之部乃泥母之部若日母铎部古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使用少成因的探讨古人自称时,经常用谦称;古代汉语省略主语的地方较多。谦称方式(一):专有名词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虽然,必告不谷。(《左传·成公三年》)欲与大叔,臣请事之。(《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左传·隐公元年》)老妇恃辇而行。(《战国策·赵策四》)仆非敢如此也。(司马迁《报任安书》)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诸葛亮《前出师表》)谦称方式二:自称其名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战国策·齐策四》)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惲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杨惲《报孙会宗书》)注意:谦称不是代词。在否定句中不放在动词前面。古代汉语第二人称代词使用少成因的探讨古人对称时,经常用敬称;古代汉语省略主语的地方较多。敬称方式一:专有名词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左传·僖公三十年》)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战国策·魏策四》)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孟子·梁惠王上》)陛下亦宜自谋。(诸葛亮《出师表》)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左传·僖公三十年》)诺,先生休矣!(《战国策·齐策四》)顷者足下离旧土,临安定。(杨惲《报孙会宗书》)敬称方式二:称人之字今少卿抱不测之罪。(司马迁《报任安书》)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韩愈《送孟东野序》)(孟郊)注意:敬称不是代词。在否定句中不放在动词前面。古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使用少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