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侵犯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掌握]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与控制侵犯行为的措施;[熟悉]侵犯行为的基本概念;[了解]侵犯行为的理论;人际侵犯战争与暴力是人的本性吗?正确对待挫折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尼采1、挫折的概述(1)挫折的涵义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2)挫折产生的原因主观原因身心条件动机冲突:双趋式动机冲突双避式动机冲突趋避式动机冲突(2)挫折产生的原因客观原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社会制度人际关系社会习俗等2、影响挫折感受的因素境由心生――心境不同,世界观各异,面对同一种事物,得出的结论天地悬殊。2、影响挫折感受的因素(1)主体的抱负水平2、影响挫折感受的因素(2)主体的挫折容忍力:是指挫折产生后,主体承受得了打击的能力。它取决于以下因素:2、影响挫折感受的因素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社会经验挫折频率社会支持认知等3、挫折后的反应愤怒中保持温和的人,确确实实有头脑。(古罗马喜剧作家)普劳图斯①攻击:直接攻击间接攻击(转向攻击)自我攻击3、挫折后的反应退缩:冷漠退化(成熟倒退)固执3、挫折后的反应老和尚问小沙弥:“如果你进一步则死,退一步则亡,你应该怎么办?”小沙弥毫不犹豫地说“我往旁边去。”4、心理防卫方法①合理化作用:“酸葡萄”机制“甜柠檬”机制推诿4、心理防卫方法表同作用否定作用潜抑作用⑤投射作用如果你觉得你做人事情是正确的,别人却用异样的眼光看你,那么,你只需还他们同样一个异样的眼光就可以了。⑥反向作用⑦抵消作用⑧幽默作用⑨升华作用⑩补偿作用不可以一时之得意而自夸其能,亦不可以一时之失意而自坠其志(明)冯梦龙一.侵犯行为的定义及其分析(一)侵犯行为的定义所谓侵犯行为,乃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任何行为。一.侵犯行为的定义及其分析其基本特点是:1.侵犯行为是有意图的行为2.侵犯行为是外显的行为3.侵犯行为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二)侵犯行为的分类:1、按照侵犯行为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言语的侵犯动作的侵犯(二)侵犯行为的分类:2、按照侵犯动机的不同,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工具性侵犯。(二)侵犯行为的分类:3、按照侵犯行为的不同性质、行为结果和社会意义,可以分为:反社会侵犯行为、亲社会侵犯行为被认可的侵犯行为。二.侵犯行为的理论(一)本能论1、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论•弗洛伊德早期认为,人有两种基本的本能:性本能与自我保持本能。性本能是人的行为的基本动力,使人的行为遵循快乐原则;而自我保持本能或自我本能则使人有适应现实环境,趋利避害的变通性。侵犯性是性本能的一部分。•而在其1920年出版的《超越唯乐原则以外》一书中,将他原来提出的两大基本本能修正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此时他提出了与性本能(生的本能)相对应的侵犯本能(死的本能)。弗洛伊德相信,侵犯和自毁这两种冲动,都标志着人类有一种基本的无意识的死亡愿望2、洛伦次的侵犯本能论•以洛伦次为代表人物的习性学也认为侵犯是一种本能,但与弗洛伊德正好相反,习性学不认为侵犯指向毁灭,而认为侵犯是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生的本能的体现。•动物通过侵犯来保护一定的求食,生存的领地,使幼小后代得以成长、发展,使物种能够代代相传。2、洛伦次的侵犯本能论•洛伦次认为,同类的侵犯不一定以毁灭为结局,而是以失败者的让步为目的,动物的争斗如此,人类的战争也是如此。(二)动机论•该理论把挫折视为侵犯行为的动机,即挫折引起侵犯。道拉指出,挫折可以激发各种反应,其中之一是侵犯行为。而挫折并不总是引起侵犯行为的原因是由于人们对造成挫折原因的解释可能有所不同。•研究表明,挫折导致侵犯的制约条件很多,如目标的重要性、目标的临近性和目标的合法性受质疑等等,这些制约条件若集中在同一个体身上时,则其侵犯行为往往会发生。•动机论还认为侵犯行为的目标可能会转移。所谓目标转移,乃是指当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对挫折制造者进行还击时,往往会找到一个替代者即出气筒去发泄。(三)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坚持认为,并非挫折导致了侵犯,而是令人反感的情绪体验了导致了情绪的唤醒,而情绪的唤醒乃是诱发侵犯行为的因素之一。(一)侵犯行为的起因(三)社会学习理论•此外,当个体通过其他途径不能实现他所向往的目标时,也就是当个体别无选择而只有侵犯这一出路时,个体也会采用侵犯行为来达到目的。这就是说,侵犯行为是被自己预期的结果所推动的。(一)侵犯行为的起因(三)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用图表示本能说、动机论和社会学习理论在侵犯行为起因方面观点的差异。(一)侵犯行为的起因班杜拉进一步阐明社会学习理论关于侵犯行为起因的几个基本观点:1.任何情绪唤醒均将触发侵犯行为2.情绪唤醒对侵犯行为的引发有个别差异3.唤醒状态的减弱将减低侵犯行为的发生4.接触或观察侵犯行为将增加侵犯倾向(二)侵犯行为的习得班杜拉认为,大多数的侵犯行为都是通过有意或无意的观察而获得的。由于观察了他人的侵犯行为,使个体获得了这种行为的观念,在以后类似的场合下,记忆中的侵犯行为表象就成为其侵犯行为的指导。班杜拉指出,侵犯行为的观察学习并不能在接触侵犯行为后自然而然地发生作用,必须在一定条件下,经过一系列步骤才能发生作用:•首先,观察者必须注意到榜样的侵犯行为,了解侵犯行为的特性。•其次,观察者必须通过表象或语言符号有效地储存侵犯行为的模式。•第三,观察者凭藉表象或语言符号再现榜样的侵犯行为,即在内心预演观察到的侵犯行为。•第四,动机过程,即一定的诱发刺激成为侵犯行为表现的必要条件了。一.影响侵犯行为个因素的综合模型(一)瑞文和鲁宾的模型(二)沃森的模型二.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一)挫折挑动1.身体遭受疼痛刺激以及语言的辱骂2.气温的暂时性变化会影响人们的行为3.受他人侵犯4.拥挤(二)侵犯线索的引发与侵犯有联系的线索可能引起侵犯。柏格威茨指出人们受到挫折之后,心理上产生了一种侵犯行为的“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是无方向的、未分化的情绪唤起状态,是凭藉环境刺激所提供的线索才能找到方向,从而导致侵犯行为。什么线索会引起侵犯行为呢?已有研究表明,第三者的挑动、身边的武器(“武器效应”)以及他人的侵犯行为均可作为线索而引起侵犯。(三)酒精(四)个人因素1.性别2.认知水平3.道德发展水平与自我控制(五)情绪唤起水平研究发现,不仅总的情绪唤起水平直接影响到人们的侵犯行为,特异性的唤起水平,如性唤起,也会改变人们的侵犯性。(六)社会角色与群体的影响当社会对一种特定社会角色较为容忍时,人们的侵犯性会明显增加。群体的相互作用,可以导致人们侵犯性的增加。另一方面,群体的极化作用和去个性化作用,也可以使人更倾向于选择同群体相一致的侵犯行为。(七)大众传媒实验室研究和生活事实,都证明了暴力传播的潜在危险。绝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都赞同,暴力传播会增加公众尤其是儿童的侵犯性。三.暴力电视与儿童侵犯行为(一)有关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许多社会心理学家纷纷通过实验室实验来揭示暴力电视对儿童侵犯行为的影响。70年代以来,较多的研究采取了现场实验、相关研究、追踪研究以及个案研究等方法,积累了许多材料,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结论。•现场实验研究表明,观看暴力电视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侵犯性行为。•相关研究表明,观看暴力节目与儿童某些侵犯指标之间呈正相关,尽管这些相关有时很低。•此外还有些研究是通过追踪形式进行的。在一项非常著名的长期研究中,艾伦等人收集了被试在8岁、19岁岁时的一系列资料,结果发现儿童对暴力片的偏好与他们成人后的暴力行为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二)暴力电视对儿童的影响1、暴力电视为侵犯行为提供了榜样,形成了侵犯剧本。2、暴力电视改变了儿童的思维方式。3、暴力电视影响了儿童的情绪和情感,产生了去抑制,即看到他人的侵犯行为会降低我们在类似情境中对自己暴力的抑制。(三)暴力电视与家庭教育•从儿童收看电视节目内容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来看,与家庭教育不当很有关系,儿童的父母在这方面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到目前为止,对影视暴力与侵犯行为关系的争论还很多,到底是暴力电视导致侵犯行为,还是个人的侵犯意向决定着他对暴力电视的偏好一直是研究者关心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研究者提出了以家庭暴力为中介的理论思路。他认为暴力电视与侵犯行为之间不是谁决定谁的关系,他们同时受到家庭暴力的影响:家庭暴力同时决定着一个人的暴力倾向和对暴力媒体的选择。(三)暴力电视与家庭教育•从儿童收看电视节目内容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来看,与家庭教育不当很有关系,儿童的父母在这方面有各种各样的表现。•2001年1月24日晚11时30分,郑州市16岁的少年张璐璐在回家时发现父亲又在毒打小妹。在张的家里,父亲打孩子早已成为两代人主要的情感表达方式,但这次,少年再也忍不了了。于是他将42岁的父亲张书慧一刀捅死。在医院里,张璐璐对民警说:“你们回去吧,我自己做的自己当。”随后,张璐璐亲手为父亲穿上寿衣,去派出所投案自首。•2001年农历正月初三(1月26日)抚顺市东湖区一11岁小儿,因恼恨母亲缴走自己的压岁钱,先是拽住其母头发挥拳就打,后又一刀将其捅死。面对警察盘问,小儿煞有介事地编造了一个个谎言。当谎言被揭穿后,此子一拍胸脯,说道:“进去就进去吧,能咋的?”2001年3月份,西安警方就破获了一个以绑架、抢劫、伤害为手段连续作案的青少年黑社会团伙“山合社”,这个团伙自2000年11月份成立以来已作案20多起。他们还有所谓的“山合社”章程,里边有11条组织结构和纲领。据被捕的6人交待,他们经常看暴力录像,他们的组织就是模仿香港某影片成立的。同年3月份,湖北恩施市公安局红土乡派出所捣毁该乡某民族中学具有黑恶性质的学生组织“太阳帮”。这个帮已成立一年多,其成员均是该校初中一、二、三年级的学生,有77人,学生们推举的所谓“帮主”竟是该校一初三学生。该学生组织制定了《本团密要》,其中的第5条这样规定:“……在必要时,要出手毒辣。不要心慈手软,不能感情用事。”暴力的基础就是对生命的极端漠视,这是值得更深探究的问题,其中也有与暴力文化相关联的部分。现代影视作品在不断追求血腥场面极端真实、极其刺激的同时,也使暴力虚拟化了,使人们产生了再暴力的东西都与人类感受无关的错觉。如今孩子们喜欢玩的电子游戏更夸大了这一点。现在的电子游戏一般内容都是格斗、射击、打杀之类,在游戏中可以尽情使用暴力,因为在虚拟的世界里没有真实的受害者。浙江校园暴力升级:学生组团买枪对抗黑社会2001-05-10四、侵犯行为的控制(一)分配公正减少挫折感不患寡而患不均(二)侵犯行为的社会制约——惩罚侵犯行为•由于人们畏惧惩罚而抑制其侵犯行为。研究表明,惩罚的有效性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般来说,惩罚要相对地重些;•惩罚要及时;•惩罚必须具有针对性。(二)侵犯行为的社会制约——惩罚侵犯行为•但生活中单单靠惩罚可能只是使直接的侵犯行为变为隐蔽的方式,而不被发现而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惩罚只能抑制人们明显的侵犯行为,但同时可能导致更多隐蔽性的侵犯行为,而后者的危害性更大。•心理学家常常把有侵犯倾向的人们分为两类:控制不足侵犯型和控制控制过分侵犯型,利用惩罚减少侵犯对前者有用,对后者作用不大2、父母惩罚子女侵犯行为的有效条件•假如人们预期自己的行为可能遭受惩罚,则会避免表现侵犯行为,但事实上惩罚常常使受到惩罚的儿童比平常儿童表现出更多的侵犯行为。•有研究发现惩罚能使受惩罚者更具有侵犯性,不论是因模仿还是由于受惩罚者愤怒的增加。更为重要的是在一个家庭中,这种侵犯性可由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即“家庭暴力的社会遗传”。2、父母惩罚子女侵犯行为的有效条件•要使父母对子女的惩罚有效,首先要具备一个前提,那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要有较好的感情;•其次,父母惩罚子女必须是理智的,决不能随心所欲;•另外,父母本身也要作出榜样。(三)说服教育1、说服教育必须及早进行要让儿童从小就知道侵犯行为是不利于他人和自己,让他们从小明辨是非。(三)说服教育2、提供痛苦的线索,培养移情能力说服教育时要提供受害者痛苦的线索。实验表明,受害者的痛苦迹象能引起人们的同情心,把自己置身于受害者的

1 / 9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