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人员、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3.1.3安全生产责任制评审3.2安全机构的设置与人员任命3.2.1安全生产管理者代表3.2.2安全管理机构3.2.3安全生产委员会3.2.4最高管理者需书面任命的职位3.3员工参与3.3.1员工权益3.3.2员工参与3.4文件与资料控制3.4.1文件控制要求3.4.2基本安全规章制度3.4.3记录要求3.5外部联系与内部沟通3.5.1外部联系3.5.2内部沟通3.6系统管理评审3.6.1管理评审程序3.6.2管理评审的输入3.6.3管理评审的输出井巷、硐室、采场8.1.3照明8.1.4安全标志8.2地压管理8.2.1采场顶板管理8.2.2采空区管理8.2.3地表塌陷管理8.3井巷维护与报废8.3.1井巷维护与报废程序8.3.2报废、废弃井巷管理8.4劳动保护用品8.4.1劳动保护用品需求评估8.4.2劳动保护用品提供程序8.4.3劳动保护用品检查与维护8.5人机工效9.职业卫生管理9.1健康监护9.1.1健康保护程序9.1.2设施及服务9.2职业危害控制9.2.1控制程序9.2.2控制措施9.2.3员工培训程序9.3职业卫生监测10检查10.1计划性的综合检查10.1.1检查内容10.1.2检查程序10.2专项检查10.2.1检查并维护的类型10.2.2正式的检查和维护系统10.2.3检查的执行设备/工具使用前检查10.4法律法规与制度依从10.4.1法定要求依从检查程序10.4.2检查清单的评审与更新10.4.3通报程序10.5现场管理检查10.5.1现场管理的检查程序10.5.2厂房/露天场地整洁10.6纠正和预防行动系统10.6.1纠正和预防行为程序10.6.2纠正和预防行动沟通11.应急救援11.1应急准备管理11.1.1认定紧急情况11.1.2应考虑的灾难类型11.1.3组织管理11.2应急响应计划11.2.1紧急事件与意外事故计划的要求11.2.2计划或程序包括的主要内容11.2.3培训、训练及演习11.3应急保障11.3.1组织机构11.3.2应急队伍11.3.3应急装备11.3.4相互支援12.事故、事件报告、调查与分析12.1报告程序12.2调查12.2.1调查程序12.2.2信息沟通12.3统计与分析12.3.1统计要求12.3.2统计指标12.3.3统计分析12.4事故、事件回顾13安全投入、安全科技与工伤保险13.1安全投入13.2安全科技13.3工伤保险14.绩效测量与评价14.1绩效测量14.1.1绩效监测和测量程序安全生产方针的制定企业安全生产方针由企业最高管理者制定和签发。方针应结合法律法规要求和企业实际情况来制定,清楚阐明安全总目标和改进安全绩效的承诺,并与企业的核心业务相适应。方针应简明扼要。1.1.2安全生产方针的内容安全生产方针的内容应体现:企业风险特点;安全目标;防止伤害、预防疾病;减少财产损失;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持续改进;与相关方沟通。1.1.3安全生产方针的传达与沟通企业管理应通过适当的方式向员工、相关方及公众传达、披露企业安全生产方针。所有员工应熟悉并理解安全生产方针。1.1.4安全生产方针的评审与修订安全生产方针须定期进行评审。必要时及时对安全生产方针进行修订。1.2安全生产目标1.2.1目标的设立企业应设立安全生产目标。安全生产目标应与安全生产方针一致。安全生产目标应体现企业的特点并可测量。1.2.2目标的实施计划目标应文件化。企业应制定实现目标的行动计划。企业应对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监测。2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2.1安全生产法律意识各级人员均应知道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特别是遵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方面的主要义务。2.2安全生产法律法规需求的识别与获取企业需确定渠道,识别、获取影响企业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程和标准。识别相关的法律需求时应考虑: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及规范性文件等需求。企业应有从员工或部门获取法律需求的有效途径。2.3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融入要求为确保法律的依从性,所有的法律法规应融入企业相关的管理系统、标准及程序中。7应为企业所有层次按识别的法律需求提供培训,特别是与安全相关的要求。把收集到的受法律法规及标准影响的信息向适当的人员发放或有途径可以获取。2.4法律法规的评审与更新企业应确保对法律、法规、规程或标准的任何变化进行识别、获取、评审、沟通。企业应保证法律法规的现实有效性。3安全生产组织保障3.1安全生产责任制3.1.1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企业主要负责人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企业决策层应针对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的领导和自上而下的承诺,并以实际行动表明对安全的承诺。3.1.2管理人员、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企业应制定各级管理人员、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责任的描述应实际、简单并满足法律法规的要求。责任制需确定谁对工作负责、明确做什么以及怎么去做。3.1.3安全生产责任制评审决策层应负责将安全生产责任制向每一层次的管理者详细说明并交流。安全生产责任制应定期评审,并根据需要予以更新。3.2安全机构的设置与人员任命3.2.1安全生产管理者代表最高管理者应在决策层中指定安全管理者代表,以确保企业安全标准化的建立、实施、保持及持续改善。3.2.2安全管理机构依据国家法律要求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的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能力。3.2.3安全生产委员会依据企业的状况和需求设立安全生产委员会。委员会成员、主任要有任命书。委员会要定期开会,审查安全工作进展和确定发展方案。委员会会议要形成会议纪要并保存,会议纪要应包括安全工作项目清单并由主任或最高管理者签发。委员会机构人员均要接受安全管理方法及技巧的培训,使其具备足够的安全知识和能力,去支持、推动安全管理工作。3.2.4最高管理者需书面任命的职位最高管理者需书面任命安全管理人员,消防负责人,急救员等。被任命的人员应接受相关的培训。确保企业与安全相关的工作人员拥有相应的技术资质水平。3.3员工参与3.3.1员工权益企业需建立制度,确保员工的安全生产权益,并与员工沟通。确保员工关心的问题得到有效响应。在安全状况异常情况下,员工拒绝工作不会受到惩罚或问责。83.3.2员工参与企业应确保员工或员工代表获得参与安全活动的机会。企业应有收集并反馈员工安全关注事项的渠道。3.4文件与资料控制3.4.1文件控制要求企业需建立、执行和维护满足安全生产过程所需的文件。建立文件时应考虑风险评价结果,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可的国际、国家、区域和行业标准等因素。确保企业文件产生、使用和控制的效力与效率。建立企业文件的识别、控制程序。定期评审文件,必要时修订或废除文件。关键的安全文件必须能被需要的人获取。3.4.2基本安全规章制度依据风险及职业特定要求制定企业的安全规章制度。当工作流程出现变化时,应确保对安全规章进行评审与修订。企业应制定安全检查制度、职业危害预防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生产安全事故管理制度、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隐患整改制度、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档案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奖惩制度等规章制度。3.4.3记录要求确保对企业的安全记录的有效控制。记录内容应真实、准确、清晰、填写及时、签署完整、标识、编号明晰、易于识别与检索。记录应能够与反映的过程相适应。记录需明确保存期限。3.5外部联系与内部沟通3.5.1外部联系明确职责、保证与外界就安全问题进行有效沟通。企业应建立外部沟通渠道。对运行的重大安全影响因素,企业应决定向外界披露并且这个决定需文件化。3.2.2内部沟通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在企业内建立书面的内部沟通程序;内部沟通程序应明确沟通的方式、时机、内容、职责及信息的处理;管理者应定期与员工就安全问题进行沟通企业应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召开会议讨论安全问题,并有一个收集与处理会上员工关心的问题的过程。企业应制订合理化建议制度,听取员工和承包商的意见及建议。合理化建议制度应有效地执行,并确保管理层是以公平的方式来评审所提出的各项建议,从而增强员工对机制的信心。3.6系统管理评审管理层应定期评审企业安全标准化实施的状况,识别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管理评审的任务是评价企业的安全标准化系统、方针、目标以及企业需持续改进的事项。9由企业决策层组织实施管理评审。管理评审应建立在真实反映企业安全管理状态的有效信息之上。管理评审需文件化,评审得出的行动计划需确保被执行,并与责任人、员工及相关方沟通。建立并保持管理评审的记录。3.7供应商与承包商管理3.7.1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企业需建立评估供应商的标准,确保供应商的能力。确定符合要求的供应商,保存与批准过程相关的记录。对供应商的供应过程实施有效控制。供应商在企业现场活动时必须遵守企业的安全要求。3.7.2承包商的选择与管理企业应识别承包商工作给企业带来的重大风险。制定正式的承包商控制系统。在与承包商签署合同前的会议应讨论企业具体的安全要求内容。可能的承包商要提供有关他们安全程序及他们过去的安全表现等信息,供企业选择承包商时参考。企业要指定具体的人员作为承包商协调员或安全联系人。在承包商员工允许使用企业设施前应对其进行培训。在承包商协调员与承包商之间需定期举行会议,以沟通、分析承包商安全表现。对承包商实施检查以识别及纠正承包商责任造成的危害。承包商的安全表现评估作为承包商过去评估报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