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安全标准化实施指南目次1安全生产方针与目标1.1安全生产方针1.2安全生产目标2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2.1法律意识2.2法律法规的识别与获取2.3法律法规的融入要求2.4法律法规适用性的评审与更新3安全生产组织保障3.1安全生产责任制3.2安全机构的设置与人员任命3.3员工参与3.4文件与资料控制3.5外部联系与内部沟通3.6系统管理评审3.7供应商与承包商管理3.8安全认可与奖励3.9工余安全管理4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4.1辨识与评价要求4.2关键任务识别与控制5.安全教育与培训5.1员工安全意识5.2培训6生产工艺系统安全管理6.1设计要求6.2生产工艺系统6.3生产保障系统6.4变化管理6.4变化管理7设备与设施安全管理7.1基本要求7.2设备与设施维护8作业现场安全管理8.1作业环境8.2采场塌陷和边坡滑坡预防8.4劳动保护用品8.5人机工效9职业卫生管理9.1健康监护9.2职业危害控制9.3职业卫生监测10检查10.1一般要求10.2危险点控制检查10.3巡回检查10.4例行检查10.5专业检查10.6综合检查10.7纠正和预防措施11应急救援11.1应急准备管理11.2应急响应计划11.3应急保障12事故、事件报告、调查与分析12.1报告12.2调查12.3统计12.4分析12.5事故、事件回顾13安全投入、安全科技与工伤保险13.1安全投入13.2安全科技13.3工伤保险14绩效测量与评价14.1绩效测量14.2系统评价1安全生产方针与目标1.1安全生产方针1.1.1方针的制定企业安全生产方针由企业最高管理者制定和签发。方针应考虑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要求和企业的风险特点与核心业务,并做到简明扼要。1.1.2方针的内容企业安全生产方针的内容应体现:——遵守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持续改进安全绩效的承诺;——安全目标;——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的预防;——与相关方沟通。1.1.3方针的传达与沟通企业应通过适当的方式向员工、相关方及公众传达、披露其安全生产方针。企业的所有员工应熟悉并理解安全生产方针。1.1.4方针的评审与修订企业的安全生产方针应定期进行评审。必要时及时对安全生产方针进行修订。1.2安全生产目标1.2.1目标的设立企业应设立安全生产目标。目标应与安全生产方针相适应。目标应体现企业的风险特点,并可测量。1.2.2目标的实施计划目标应文件化。企业应制定实现目标的行动计划。企业应对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监测。2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2.1法律意识企业各级人员均应知道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特别是遵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方面的主要义务。2.2法律法规需求的识别与获取企业需确定渠道,识别、获取影响企业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规程和标准,以及规范性文件等。企业应有从员工或部门获取法律需求的有效途径。2.3法律法规的融入要求为确保法律的依从性,所有的法律法规应融入企业相关的管理系统、标准及程序中。应为企业所有层次按识别的法律需求提供培训,特别是与安全相关的要求。把收集到的受法律法规及标准影响的信息向适当的人员发放或有途径可以获取。2.4法律法规的评审与更新企业应确保对法律、法规、规程或标准的任何变化进行识别、获取、评审、沟通。企业应保证法律法规的现实有效性。3安全生产组织保障3.1安全生产责任制3.1.1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企业主要负责人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企业主要负责人应针对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的领导和自上而下的承诺,并以实际行动表明对安全的承诺。3.1.2管理人员和各岗位企业应制定各级管理人员、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责任的描述应实际、简单并满足法律法规的要求。责任制要确定谁对工作负责,明确做什么以及怎么去做。3.1.3责任制的评审企业应采取适当的方式,自上而下逐级对安全生产责任制进行详细说明与交流。安全生产责任制应定期评审,并根据需要予以更新。3.2安全机构的设置与人员任命3.2.1安全生产管理者代表企业应在决策层中指定一名管理者代表,具体负责企业安全标准化的建立、实施、保持及持续改进的组织和管理工作。3.2.2安全管理机构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要求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3.2.3安全生产委员会依据企业的状况和需求设立安全生产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应包括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工人代表,并设一名主任负责召集委员会会议,主任要有任命书。委员会要定期开会,审查安全工作进展和确定发展方向。委员会会议要形成包括安全工作项目清单在内的纪要。纪要由主任签发,并以适当的方式告知全体员工。委员会成员均要接受安全管理方法及技巧的培训,使其具备足够的安全知识和能力,去支持、推动安全管理工作。3.2.4最高管理者书面任命的职位最高管理者应书面任命各级安全和消防管理人员,急救员等。被任命的人员应接受相关的培训。确保与安全相关的工作人员拥有相应的技术资质水平。3.3员工参与3.3.1员工权益企业需建立制度,保障员工的安全生产权益,并与员工进行沟通。在安全状况异常情况下,员工拒绝工作不会受到惩罚或问责。3.3.2员工参与企业应确保员工或员工代表获得参与安全活动的机会。企业应建立收集和反馈员工关注的安全问题的渠道,以及响应机制。3.4文件与资料控制3.4.1文件控制要求企业需建立、执行和维护满足安全生产过程所需的文件。文件的建立应考虑风险评价结果,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可的国际、国家、区域和行业标准等因素。企业应建立文件的识别、控制程序,确保文件产生、使用和控制的效力与效率。定期评审文件,必要时修订或废除文件。在遵守保密规定的同时,文件应能被所有需要的人员获取。3.4.2基本安全规章制度企业应根据其风险和管理机制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安全规章制度,包括安全检查制度、职业危害预防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生产安全事故管理制度、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隐患整改制度、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档案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奖惩制度等。企业定期对安全规章制度进行评审,并根据其适用条件的变化,包括工艺、设备、管理机制、内外部环境等,及时修订。3.4.3记录要求企业应编写和管理安全记录,明确记录的保存期限。记录内容应真实、准确、清晰,填写及时、签署完整,标识、编号明晰,易于识别与检索。记录应包括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实施安全标准化所产生的记录,事故、事件的记录、员工的健康监护记录,绩效测量与监测记录等。3.5外部联系与内部沟通3.5.1外部联系企业应建立外部沟通渠道,并明确职责,以确保与外界就安全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企业应采用文件的形式,列明需向外界披露的重大安全事项的清单。3.2.2内部沟通企业应建立书面的内部沟通程序,明确沟通的方式、时机和内容,以及负责进行沟通和反馈信息处理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企业应建立最高管理者定期针对员工关心安全问题与员工进行沟通的制度。企业应制订合理化建议制度,听取员工和承包商的意见及建议。合理化建议制度应有效地执行,并确保管理层是以公平的方式来评审所提出的各项建议,从而增强员工对企业安全管理机制的信心。3.6系统管理评审3.6.1评审的任务评价安全标准化体系及其运行情况是否满足计划实现的目标的要求。评价安全标准化体系是否满足企业自身、投资方、员工及政府主管部门的要求。评价是否需要对安全标准化体系做出调整,包括对方针和目标的调整。评价纠正和预防措施的进展和有效性。3.6.2评审的输入管理评审应建立在真实反映企业安全管理状态的有效信息之上,包括事故、事件的调查结果,绩效监测与测量结果,内部安全评价的结果,员工和承包商的抱怨等。企业内外部安全管理资源、环境和要求的变化。3.6.3评审的要求企业应根据其自身的需求和条件,确定管理评审的频次与范围。管理评审由企业决策层组织实施。管理评审的结果应予以记录并保持。3.6.4评审结果的沟通管理评审得出的行动计划需确保被执行,并与责任人、员工及相关方沟通。3.7供应商与承包商管理3.7.1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企业应建立供应商的评价标准,确保供应商的能力满足企业的需要。企业应建立合格供应商的档案,并保存合格供应商批准过程的相关记录。对供应商的供应过程实施有效控制。供应商在企业现场活动时应遵守企业的安全要求。3.7.2承包商的选择与管理企业应建立承包商的评价标准,确保承包商的能力满足企业的需要。企业应建立合格承包商的档案,并保存合格承包商批准过程的相关记录。签订承包合同前,企业应识别承包商的工作所带来的重大风险,并与承包商讨论具体的安全要求。可能的承包商要提供有关的安全程序及过去的安全表现等信息,供企业选择承包商时参考。企业要指定具体的人员作为承包商协调员或安全联系人。在允许承包商的员工使用企业的设备、设施前,应对其进行培训。协调员与承包商之间要定期举行会议,以沟通、分析承包商安全表现。对承包商实施经常性的检查,以识别、纠正和预防承包商造成的风险。企业应保存承包商的安全表现评估记录,作为将来选择承包商的依据。3.8安全认可与奖励企业应建立员工安全表现的认可标准和员工参与认可过程的程序。企业应在员工每天经过的地方,通过公告牌或其他可视方式展示安全信息,并定期更新。3.9工余安全管理安全宣传资料要张贴或散发到家庭和社区。工余的事故要报告和分析。培训和宣传内容要包括预防导致工余意外的原因。4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4.1辨识与评价要求4.1.1一般要求企业需建立管理风险评价的程序,系统地进行风险及其影响的识别与评价。让不同层面员工参与风险评价。评价应考虑所有的活动、设备、设施、人员和管理。考虑正常和非正常的情况及潜在的事故和紧急情况。考虑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考虑员工、供应商、承包商和其他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考虑内部和外部的改变和更改。认定及评价延续的风险。风险评价结果应形成文件。定期进行风险评价的回顾。企业应对重大危险源进行登记建档,定期进行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生产作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企业应按规定将本单位重大危险源及有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当地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4.1.2方法的确定选择与企业风险特点相适应的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方法,并确保方法的一致性、可重复性及可评价性。方法应能提供充足的信息。4.1.3辨识与评价流程准备工作:包括资料收集、人员培训。辨识与评价单元划分。单元划分结果评审。危险源辨识与分析。辨识与分析结果的评审。危险严重度估计与风险等级划分。4.1.4风险控制措施确定原则企业风险控制总原则应以实现本质安全为目标,以控制危险触发条件(人为失误或管理缺陷)为重点,以班组安全管理为基础。具体包括:a)消除;b)替代;c)工程/隔离;d)管理措施;e)个体防护。4.1.5持续风险评价持续风险评价是指企业应持续地进行风险评估,适时识别影响职业健康、安全的危险源,以便及时处理不可接受的重大风险。持续风险评价应作为企业日常运行管理的一部分,不间断地进行。企业持续风险评价常用的工具及方法包括:——使用前检查;——计划任务的观察;——设备点检;——工前危险预知;——交接班检查;——定期检修;——安全标准化评价。4.2关键任务识别与控制4.2.1识别与分析关键任务程序企业需建立边坡治理、爆破作业、机电设备检修、联锁设备开停机等关键任务识别与分析程序。完成关键任务风险分析。4.2.2作业指导书要依据关键任务风险分析,编写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要存放在使用部门和工作现场。突出作业指导书中的安全步骤。指导书的编写应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操作人员要接受使用作业指导书方面的培训。4.2.3认定需要工作票或许可的任务企业应给出需要工作票或许可的任务清单。编写标准及作业指导书发给受影响的部门和人员。识别承担需要工作票或许可的任务的责任人,并提供培训,进行能力评估。工作票或许可通知单应存档。高风险活动应通知医护人员和救护队,以备应急。5安全教育与培训5.1员工安全意识5.1.1意识的辨识与输入企业应对员工的安全意识进行辨识,考察员工对安全健康问题的掌握与熟练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