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矿分类由于分类的目的不同或学术观点和分类准则的不同,分类方案有很大差异,国内外学者对金矿床的分类已提出了多种分类方案;有按矿床成因进行分类的;有按成矿物质来源进行分类的;有按成矿大地构造背景进行分类的;有按容矿岩石进行分类的;有按元素组合进行分类的;有接矿石建造进行分类的;有按矿体产出形态或矿化类型进行分类的;有按工业类型进行分类的……。无疑,这些分类方案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金矿进行深化研究都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矿床分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客观上金的成矿作用是一个复杂的地质作用过程,各矿床的地质特征千差万别,而当前的技术水平和研究程度尚未达到完全符合客观实际的阶段,在主观方面,不同的研究者采用的分类基础、分类原则、分类方法不尽相同以及认识上的差异,故难以形成一致公认的矿床分类方案。其主要原因是近代成矿理论的发展和我们掌握利用理论的程度还有不尽完善之处,矿床分类的原则、分类的依据、分类的方法等方面的选择尚有不尽合理的地方,人们掌握矿床地质事实也有不够充分之处。众多的矿床地质工作者把成因分类作为比较能反映矿床自然规律的一种方案;另一些研究者把成矿物质来源作为比较能反映成矿作用本质的一种方案。在当前的成矿研究中两者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积累了事富的资料,为深化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我国地质构造和成矿作用都比较复杂,且研究程度尚低,对金矿成因的许多基本问题,诸如成矿的物质来源,成矿流体的来源和成因、成矿方式、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等方面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就以变质热液金矿的认识而论,引进这一观点,突破了以往岩浆期后热液“一元成矿论”的框框,这无疑是我国金矿成因分类的一大进步。但是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分歧越来越大。原因是在我国产于太古宙变质岩系中的金矿床不同于世界上其他稳定地台绿岩带中的变质热液金矿床,这些矿床是在区域变质阶段、变质热液作用下完成了成矿作用,因而成矿时代与区域变质时代相一致;而我国地台区极不稳定,不仅区域变质作用强烈,而且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明显;金的成矿作用有的是在区域变质作用阶段完成,更多的是在构造—岩浆活动的活化阶段最终完成的,故成矿时代与区域变质时代之间,大多数矿床有较长的时间间隔。因此,成矿热液就不是单纯的变质热液。有人认为是改造热液(王秀璋,1987),也有人认为是岩浆热液,区域岩浆热源热液等。由此看来,一旦对成因的认识有分歧或成因学说有变化,分类也就随之发生变化。当前对各类热液金矿甚至是同一金矿床,几乎都存在不同成因的认识或多种成因的观点。这就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在确定金矿床的矿质与热液来源方面,在技术资料、数据处理和解释等问题尚未完全过关。人们根据有争议的成矿物质与热液来源以及有关联的成矿作用来进行金矿分类、必然会导致对具体矿床的归类的不确定性,即对某一矿床持不同观点的人可将它归入不同类型,或随着成因观点的变化而将它归入另一类型中。Γ.c.莫姆吉(1988)指出:“将成因分类应用于具体矿床所出现的主观性和争论增加了,在解决新的实用问题时(如矿床预测、深部找矿等)这种缺陷表现得特别突出……。大多数矿床成因的归属,不仅在做过详细勘探之后,而且在开采之后仍有争论”。因此,这种分类的实用价值仍有不少问题。以成矿物质来源为基础的分类方案,如果能较准确地确定矿床的物质来源,无疑对指导找矿有重要意义,但当前这一方案难以普及并为大家所接受和利用,主要是由于当前技术条件下,物质来源难以迅速、准确地确定,同时有的矿床还存在着多种成矿物质来源。依据产出环境和容矿岩石组合进行的矿床分类,不涉及有争议的成因要素,分类的依据明确,并有利于从成矿地质环境和容矿岩石组合出发去寻找与之有关的某一类型金矿床。70年代以来,国外一些矿床学家开始运用按地质环境和容矿岩石类型进行金矿床分类(塔奇,1975;博伊尔,1979),确有其独到之处。在实际上,不同类型的岩石,可以赋存同一类金矿床,而不同类型的金矿床也可以出现于同一类岩石中,因此单纯按容矿岩石类型进行分类,尚难全面反映各类金矿床的基本特征。而以含金岩系为基础的金矿床分类方案就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因为含金岩系指的是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下形成的一套与金成矿有关的岩石组合,它赋有地质环境的地域空间和地质时域的时空双重要素,含金岩系本身也是金矿床在成矿地质作用过程中重要的依存标志,这种标志易为人们所认识和掌握而成为明显的找矿地质前提。在分类方法上以含金岩系所反映的成矿地质背景为基础,结合与矿体形态相联系的控矿构造特征,兼顾工业利用现实,运用传统的矿床命名方式,将我国已知金矿床共分6大类23式:第一类:太古宙含金绿色岩系中的金矿:①夹皮沟—金厂峪式金矿(含金石英脉)②南龙王庙—排山楼式金矿(含金糜棱岩带)第二类:元古代-早古生代含金浅变质岩系中的金矿:①沃溪—四道沟式金矿(含金石英脉)②河台—金山式金矿(含金糜棱岩带)③桐柏式金矿(含金层间构造或剪切带)④荒沟山—南岔式金矿(含金层间构造带)⑤东风山式金矿(含金硅铁岩带)⑥上宫式金矿(含金破碎蚀变岩带)第三类:古生代—三叠纪含金沉积岩系中的金矿:①板其—金牙式金矿(含金泥砂质细碎屑岩系)②九源—叫曼式金矿(含金碳酸盐岩系)③拉尔玛式金矿(含金碳硅泥岩系)④双王式金矿(含金钠长碳酸盐岩系)第四类:显生宙含金花岗质杂岩系中的金矿:①玲珑—焦家式金矿(含金石英脉及破碎蚀变岩带)②峪耳崖式金矿(含金石英脉及细脉浸染带)③东坪式金矿(含金石英脉及钾长石化带)④鸡笼山式金矿(含金矽卡岩带)第五类:显生宙含金火山岩系中的金矿:①阿希式金矿(古生代含金火山岩系)②老王寨—金厂式金矿(古生代蛇绿杂岩系)③八宝山式金矿(中生代含金火山岩系)④团结沟—紫金山式金矿(中生代含金次火山岩系)⑤两河式金矿(新生代热泉金矿)第六类:中、新生代含金矿砾岩系(层)中的金矿:①小金山式金矿(中生代含金砂砾岩)②韩家园子—月河式金矿(第四纪河流冲积砂金)。这种分类方案是从我国铁矿传统分类命名中借鉴而来的。如提起鞍山式铁矿,人们就会很容易理解为产于华北地台北缘的大地构造背景、太古宙鞍山群含铁岩系中的条带状磁铁石英岩、层状或似层状矿体等一系列特征,其命名含义深刻且富有特色。何立贤等(1993)在《贵州金矿地质》一书中也采用了以含矿岩系为基础的金矿床分类方法,并认为:以含矿岩系划分金矿和其他在成因问题上有较多争议的矿床的类型是可取的,也是可行的。因为:1.含矿岩系是无可置疑的地质体,标志明确,易于掌握,不致引起分歧。2.“含矿岩系集中地反映了地质背景,成矿环境和形成方式诸要素,是过去以矿床围岩命名的发展,也便于找矿。”(涂光炽,1989)。3.矿床是含矿岩系的一个组成部分,金矿床更是含矿岩系中一个微不足道(一般不过百万分之几)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是比较富金的岩石。不管它产在什么含矿岩系中,它必然是在含矿岩系的产生和演化的地质历史进程中的某个和某些阶段在其中富集的。成矿过程与含矿岩系的产生和演化过程是密切相关的。(本文是朱生英李静依据《当代中国金矿地质》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