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课题研究报告黑龙江省农垦北安分局襄河农场小学课题负责人:韩玉成一、课题提出1、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当前,世界主要教育先进国家,如美、英、法等,都积极推荐课程改革,而综观各国课程发展,虽然其教育目标不尽一致,但强调通过课程的实施来培养未来社会合格公民的做法则相同。即依据学生个别的起点差异,让学生按自己的实际进行个别化的学习,再根据实际情况实施补救性质的教学活动,最终达成学生有效学习的目标。欧美诸国纷纷倡导“主题探究”与“设计教学”活动,日本在新课程体系中专设“综合性学习时间”,其目的是“追求学科的、综合性的学习;并确认这种学习对培养儿童的生存能力,让他们更好地适应以国际化、信息化等为标志的社会变化。”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确立的基本学习理念是“终身学习、全人发展”,贯穿这一基本理念的核心是以“学会学习”为总目标。2、国内课程改革的需要目前我国农村小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长期以来,在传统教研模式的制约下,广大教育者过分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相对忽视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使得我们的教师俨然2成了知识的“传授者”,而我们的学生在教师和知识面前成了名副其实的“接受者”。为此,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决定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通过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由此拉开了我们基础教育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大幕。而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反映我国义务教育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重。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综合国内外有关“小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状况,进行“小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既顺应了世界学习方式转变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与必需。33、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小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方式;(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带动和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转变教师观念;(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增强教师科研工作的自觉参与意识,提高科研能力;(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转变教育观念,深化课程改革,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本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解决新课程下的学生学习方式问题作出探索,积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成功案例,为深化课程改革作出贡献。二、理论依据1、课题界定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基础教育要以人为本,做到两个“全面”,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育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包含以下内容: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体系综合性、开放性;教材资源多样性、趣味性、科学实用性;教学过程体现学习者的参与性;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多样性;评价体系的发展性等五个方面。4学习方式:美国学者纽曼从学生的生活方式角度提出,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从学习过程中信息的传输方向来看,有接受和发现之分;从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性的发挥程度来看,有自主和他主之分;从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水平来看,有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之分。发现学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有利于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分法,发展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对学生的学习将起巨大的积极作用,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而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经济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化的程度不断加剧。在这样是社会背景下,可以说几乎很难有一件事情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所能完成的。因此,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因而在学生达到课堂教学和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是时代的要求;同时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争辩与交流,也更易于获得对问题本质的理解。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未来学生的学习中,接受性学习仍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我们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却并排除接受学习;同样,倡导合作学习,也不排除独立学习;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在接受与探索、独立与合作之间形成一个恰当的平衡。为此,我们选择“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生学习方式”这一课题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生学习方式的特5征和形式,为新课改提供可行性的研究空间和具体范例,并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传统教学法单调,教学评价片面问题。(2)如何实施新课程,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问题。(3)如何构建优化学习方式的教学基本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在知识、技能、创造力和个性等方面得到主动的、和谐发展的问题。2、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一)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家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有着丰富的内涵,他倡导教学方法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来组织;他所倡导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是一种辅助者与学习的主人的关系;在教学管理上,他提倡应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为主。新课程关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表述。(二)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现代认知学习理论主要有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奥苏伯尔的“有意义的学习”等。布鲁纳的发现法指出,教学法的目标应该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情景,要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探究式学习,它能激发学生内部动机,注重反馈,注重直觉,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将产生深远影响。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应具有可以用以同化新材料的相应知识,其二是学习者应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其本质在于6学生乐于主动地把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材料或观念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在课堂教学中的基本策略是充分展开思维活动和强化心灵交流。(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学习同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情境、协作、对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的四大要素。这与现代学习方式的要求是统一的。(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3、理论思考学习方式不仅是一个方式问题,而是一个生存发展的大问题。学习方式的改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改变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并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积极性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三、研究原则1、自主性原则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是活动化的教学,而主体参与是学习方式的前提,在设计学习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他们经常遇到的7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出发,创设精妙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保证足够的探究时间。2、探究性的原则新课程倡导的是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方法。发现、探究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后的主要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在研究时要注重让全体学生能参与对问题的探索、思考,以及解决方案的设计和实施。3、生活化的原则新课程强调的是生活化的教材和生活化的内容,因此,我们在设计学习活动时,应当考虑那些贴近生活的话题。4、过程性原则淡化知识目标,注重过程。5、实践性原则引导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实践能力。6、开放性原则要求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有所发现,加以思考,加以创新。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转变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从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的结构的开放系统。我们研究的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则指自主学习、合作8学习、探究学习等。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新课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分工,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的沟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获得情感体验。学习方式的改变,首先应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本课题重点研究两项内容:l、在小学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逐步学会学习。(1)自主学习,培养主体意识。(2)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3)探究学习,培养科学态度。2、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形成的基本技能、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选择社会生活中与学习密切相关的课题,采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就是进行小课题研究。(1)选择课题9选择课题是进行“小课题”研究的第一步。选准“课题”或称之为“专题”。选题的过程就是学生跨进研究性学习的大门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确立研究专题的第一步学习活动,是强化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创新精神的起点。在实验的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对学生“选择课题”的指导。①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寻找专题。②帮助学生选择力所能及的研究专题。③努力拓展学生自主选题的空间。(2)设计方案。指导策略(1):引发智力风暴,在反复争论中孵化小组研究方案。指导策略(2):在多次协商中形成班级研究方案。指导策略(3):寻求多方援助,在不断自我超越中完善个体研究方案。(3)实施方案。研究方案制订出来以后,就进入了实施阶段。学生要走出学校,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做实验、搞调查、走访专家和有经验的实际工作者,实地考察记录、体验学习等方式去收集有关信息。同时小组成员之间还要经常互相讨论、研究。在这一阶段,学生可能会发现与本课题有关的新问题,或与原先设想不一致的地方,这时就要回头重新修订研究方案,使之完善。这是小课题研究的关键阶段,并不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师应及时了解、掌握各小组实10施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调控,确保小课题研究活动的顺利开展。(4)成果展示。首先需要强调的是小学小课题研究是一种学习的方式而并非研究方法,是学生对科学研究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即使研究成果十分幼稚,甚至未获成果,只要经历独立研究,对探究的态度和方法、乐趣和艰辛有所感悟、体验,这种学习就有价值。五、研究方法及对象(一)研究方法1、调查法:了解国内关于新课程改革下学习方式研究的现状: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国内外学习方式的研究历史;问卷调查,了解教与学现状,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奠定基础。2、文献资料法。重视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料、教学信息,研究中外教育教学理论专著,使本课题的研究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3、行动研究法。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找到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