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A项“横”应读hènɡ。B项“乾”应读qián。C项“着”应读zhuó,“载”应读zài。第2课时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蛮横.(hénɡ)悠.然飘落(yōu)横亘.(ɡèn)芜.杂纷乱(wú)B.翌.年(yì)摘星揽.月(lǎn)诞.生(dàn)扭转乾.坤(qiān)C.天疆.(jiānɡ)准确着.陆(zháo)酝酿.(niànɡ)运载.火箭(zǎi)D.轨.道(ɡuǐ)耸.入云天(sǒnɡ)共识.(shí)迄.今为止(qì)D解析A项“侯”应为“候”,“宵”应为“霄”;B项“慢慢”应为“漫漫”;C项“克”应为“刻”,“连”应为“联”,“签”应为“鉴”;D项“订”应为“定”。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A.静侯耸入云天直刺九宵扭转乾坤B.酝酿慢慢征途经济实力反复论证C.苛克连名上报借签经验摘星揽月D.配置最高致意预订轨道辉煌时刻C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古时不少诗文中含有朴素唯物论色彩。如“________,________”,就包含着实践第一的观点。②对于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这一结论,学术界不少人有________,认为半坡文字似乎更为原始。③刘翔刚到孙海平的麾下时,不少人认为他综合条件并不突出,难出成绩。孙教练却对他________,认为他经过系统训练后必成大器。A.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异议刮目相看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争议刮目相看解析“世事”句强调的是学习社会生活中的知识,与语境不符。“争议”用于结论未下时,“异议”指与结论不同的意见。“刮目相看”指对同一个人的看法前后不同,“另眼相看”指对待某人与其他人不同。答案DC.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争议另眼相看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异议另眼相看解析B项比喻为自己吹嘘,不合句意。4.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我应该是个八尺男儿,即使不能金戈铁马,醉卧沙场,也应该玉树临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B.在研讨会上,某位专家发言结束时说:“我刚才讲的是一些个人见解,纯属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请大家多提批评意见。”C.做事时不把事当事做,只一味因循苟且....,敷衍公事,甚至于贪污淫佚,遇钱即抓。D.奥巴马上台后,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会调整对华政策,与中国建立“建设性合作关系”。中美关系迂回..曲折..,再次呈现逐步改善和发展的良性互动局面。B二、文本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新华社酒泉10月16日电(记者贾永、曹智、白瑞雪)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解析关于这段文字的作用,可以从描述的场景和渲染的气氛角度思考。答案写“辉映的朝阳”“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飞船”和“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的航天员——杨利伟”,寥寥数语,勾勒了一幅静谧的画面,渲染了发射前紧张而激动的场面,引人联想。5.文章第一段,除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新闻诸要素外,还有什么作用?(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课文前三段是新闻的导语,这是一个过渡性语段,是为了写下文中国航天人的奋斗历程的。围绕“过渡”分析作用即可。答案过渡(承上启下),说明下文要写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探索努力的过程。6.第四段中画线的语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文章描写火箭发射情景的文字集中在第二段,这些动词非常明显,可以从写景抒情的角度思考这些文字的作用。答案这些动词有“喷射”“托举”“拔地而起”“直刺九霄”等。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神舟”五号发射时惊心动魄的瞬间,表达了作为中国人看到“神舟”五号顺利升空的自豪感。7.文章描写火箭发射时的情景用了一连串动词,找出这些动词,简要说明这些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通讯的语言相对于散文来说,不易抒情,但是本文的语言却饱含激情,理解时注意结合“神舟”五号在中国航天史上的意义体会。答案作者的语言饱含激情,等待时气氛的安静,要描写自然景物时有着一种必胜的信心。升空刹那,“惊天动地的巨响”“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是飞船发射的特写镜头,作者怀着崇敬和必胜的信心写出了飞船成功发射的过程,语言优美,极有力量。8.请以节选的部分文字为例,谈谈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堂延伸(20分)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9~12题。“嫦娥”奔向月宫新闻资料:嫦娥工程我国的月球探测工程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性科技工程,整个工程规划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选择有限目标,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力求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循序渐进,持续发展,为深空探测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嫦娥工程将实施三步战略。第一步是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突破至地外天体的飞行技术,实现首次绕月飞行。第二步是发射月球软着陆器,并携带月球巡视勘察器(俗称月球车),在着陆器降落区附近进行就位探测,这一阶段将主要突破在地外天体上实施软着陆技术和自动巡视勘测技术。在人类进行的月球与深空探测活动中,环绕探测、软着陆探测和巡视勘察是最主要的探测手段,软着陆更是踏上另一个星球进行实地科学探测的第一步,从获取探测数据的直接性和丰富性的角度来看,软着陆和巡视勘察是其他探测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在月球与深空探测技术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三步是发射月球采样返回器,软着陆在月球表面特定区域,并进行分析采样,然后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在地面上对样品进行详细研究。这一步将主要突破返回器自地外天体自动返回地球的技术,完成月球表面采样,以实施对月壤、月壳和月球形成和演化的深度认识,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提供数据支持。新闻链接一:________________嫦娥的传说来自古代中原地带。几千年前,中国人就已经给月亮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故事:上面有月宫,琼楼玉宇;有仙子,美丽的广寒宫主嫦娥;有伐桂的吴刚,有捣药的玉兔,那里是一个天上人间。这反映出古代人民对月亮美丽的幻想。“嫦娥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南开大学文学博士生导师李剑国教授说。古代的月神叫做“常仪(音娥)”,后来这两个字转化为“嫦娥”。嫦娥最早的名字是“姮娥”,而“姮”这个字在古代和“嫦”同音,到了汉代为了避讳汉文帝刘恒,遂改为“嫦娥”。公元14世纪一位名叫“万户”的官员,在一把椅子上绑了47支火箭,椅子两侧安装了两个自制的大风筝。然后坐在上面,并命仆人点燃火箭,随着火箭的轰鸣,这位世界上首个利用火箭飞行的人就消失在火焰中。他以生命的代价向着神秘的太空发起了第一次冲锋。20世纪70年代,国际天文联合会将月球背面一座环形山命名为“WanHoo”,以纪念这位勇敢的探索者。新闻链接二:诗人与月亮传统的中秋佳节到了,赏月将成为人们欢度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于是,万种风情、千姿百态的咏月诗便因此而生,历久不衰。无数文人墨客把明月当做传情达意的物象,追月抒情,千种思绪,万般情感,自然涌上心头,留下不少千古流传的动人诗篇。宋代苏轼的咏月诗对后人影响较大。同样一轮明月,在不同情况下不同心境中,他都有不同的展示。如春夜里“淡月朦胧”,秋末时“清夜无尘,月色如银”,离乡时“明月明年何处看”,酒兴时“对酒卷帘邀明月”,失意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傍晚时分“思檐初挂弯弯月”等。古人笔端的美好意境,为后人留下了心灵漫游的广阔天地。今天,我们读点咏月诗,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亲近和回敬。(文章有删改)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概括能力。信息的筛选要确定信息区间,题干中已明确在“新闻资料”中,具体段落中第1段是“嫦娥工程”规划方针及其原因,第2段是“嫦娥工程”实施的三步及具体三步战略,其中第一步、第三步较容易概括,分别是绕月飞行,采样返回,第二步战略在概括时抓住关键信息“在着陆器降落区附近进行就位探测”,第二步的其他信息均是对着陆器降落区“其”的说明。“新闻资料”中最有效的一条信息显然是在第2段,因为这一段文字在新闻资料中文字量最大,说明最为详实,而且与题篇新闻“‘嫦娥’奔向月宫”的联系更为紧密。答案嫦娥工程将实施绕月飞行、着陆探测、采样返回的三步战略。9.新闻的价值在于提供有效信息,试概括“新闻资料”中最有效的一条信息。(不超过30字)(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较为简单,只要将本部分主要内容用简洁醒目的文字表述出来即可。其中本部分第1、3段侧重写“嫦娥”寄托探月梦想,第2段主要写专家对“嫦娥”的解读。答案专家解读“奔月”神话(或“嫦娥”寄托探月梦想)10.请结合“新闻资料”给“新闻链接一”拟一个恰当的标题。(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在解答时,注意结合倒数第2段从多个角度去分析。答案苏轼咏月、惜月、爱月,见月动情,他笔下的月气象万千,情态各异,韵味无穷;既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又有浪漫的奇思异想。11.苏轼的咏月诗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说明。(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具有探究性。解答时注意第二、三则材料与“嫦娥工程”的内在联系,不要单纯谈“嫦娥工程”的意义。答案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对月亮一直情有独钟,渴望了解月球、探寻月球奥秘的愿望源远流长。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实施,不仅将把“嫦娥奔月”的神话变为现实,实现我国深空探测“零”的突破,有助于加深对月球的了解,而且还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在深空探测先进国家中的地位。12.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嫦娥工程”的认识与评价。不少于100字。(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语言运用(10分)13.给下面的新闻添加标题(不超过15个字)。(5分)北京时间11月7日8时34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第三次近月制动,卫星顺利进入工作轨道,即将开始绕月探测活动。自10月24日成功发射以来,“嫦娥一号”卫星在长达326个小时的飞行中,顺利实施了4次加速、1次中途轨道修正、3次近月制动,共8次变轨,经历调相轨道、地月转移轨道、月球捕获轨道3个阶段,总飞行距离约180万公里。有关专家认为,“嫦娥一号”运行状况表明,卫星的设计合理,性能稳定,卫星测量和控制精度达到新的水平,实现了我国航天测控技术的多项突破。按照预定计划,“嫦娥一号”卫星经过一段时间的在轨测试,卫星上的有效载荷将相继打开,开始进行科学探测活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