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读本2--苏轼《六国论》课件(上课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六国论苏轼•阅读全文借助注释•积累词语翻译全文•理解内容概括层意【原文】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注释】自谋,为自己打算。谋夫,谋士。坚白同异,指长于言说的人。靡衣,华丽的衣服。之流,之徒,这一些人。【译文】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各国的诸侯卿相,都为自己打算,争着收养人才。那些谋士、说客和谈天说地的、修饰文词的和长于言说的人等等,往下到击剑行刺的、力能扛鼎的、会学鸡鸣狗盗的等等,没有不以宾客的礼节去款待他们的。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珍贵的食品,被招待在官府里的人,不能数得清有多少。【原文】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注释】奸人,有罪的人。厮养,供人驱使的人。【译文】越王勾践有君子军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等,都有宾客三千人;田文并且还在薛地招聚了侠客和犯罪的人有六万家;齐国稷下地方聚谈的学者也有千人之多;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等,也都招致了宾客无数。以后到了秦汉更替的时候,张耳陈余的部下,号称人才很盛,宾客和供他们役使的人等,都是天下的俊杰;田横也有五百士人。【原文】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此皆役人以自养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注释】度,估计。倍官吏而半农夫,官员的一倍,农夫的一半。役人,被人役使。自养,养活自己的人。支,吃得消。堪,受得了。【译文】这是些见于传记的,估计不见传记的养士应当是官员的一倍,农夫的一半。这些都是役使他人来奉养自己的人,人民怎能吃得消,国家又怎能受得了呢?【原文】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注释】奸,坏人。区处条别,分别加于处理安置。锄,铲除。考,考察。察,注意。【译文】苏先生说:这是古先帝王不能避免的事。国家有坏人,像鸟兽中有猛鸷,昆虫中有毒螫一样。把他们分别加于处理安置,使他们都能各安本位,这些人便都有用了;把他们尽数铲除掉,是没有这种道理的。我曾就世代的兴废考察过,知道六国的所以久存,和秦朝的所以速亡,原因都在这里,不可不注意。•(一)自“春秋之末”至“不可以不察也”•说明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的原因——在养士。【原文】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注释】天民,人民。恶衣食,穿坏的吃坏的。先王,从前的帝王。共,共同享有。靖,安定。【译文】要知道有知、有勇、有辩才、有气力的这种人,都是人民中的优秀份子,大多不能自己穿坏的吃坏的而去奉养人的,都是要役使他人来奉养自己的一些人。所以从前的帝王把天下的富贵分出一部分来,和这四种人共同享有。这种人不失业,人民便安定了。四种人虽然性质不同,可是从前的帝王却根据习俗来制定法律制度,使他们都从同一途径中出身。【原文】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注释】尽然,完全这样。【译文】三代以上是从学校中出身,战国到秦代是从宾客中出身,汉以后是由郡县的选拔中出身,魏晋以来是由「九品中正」的铨授中出身,隋唐以至现在,是由科举考试中出身:虽不完全这样,但就大多数而言是这样的。【原文】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注释】减,次于,亚于。然,然而。以,因为。椎鲁,愚钝。莫,没有人。所以,------的原因。【译文】六国的君主,虐待他的百姓,并不亚于秦始皇与二世,然而当时百姓并没有一个人起来反叛。这是因为所有老百姓中优秀杰出的人才,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起来,没有失其职分。至于那些努力耕作奉养官府的,都是一些愚蠢而没有什么作为的人,虽然想反叛,但是没有人去领导他们,是六国所以能够有一时的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二)自“夫智勇辩力”至“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说明六国(因)养(秀杰之)士,(致椎鲁之民虽欲叛莫为之先),为其所以少安不即亡之故。【原文】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注释】既,以后。以,认为。恃,依靠。堕,毁坏。民之秀异者,优秀而有特殊才干的人。向,从前。【译文】秦始皇当初想驱逐宾客,因为采用了李斯的建议才没有实行。并吞天下以后,就以为宾客已无用处,于是便信任法律而不信任人才;说人民可以靠法律来统治,说官吏不必有才,只要能够遵守我的法律便够了。所以才毁坏了名城,杀戮了豪杰。人民中的优秀而有特殊才干的份子,把他们遣散还乡。这样一来,从前就食于四公子和吕不韦的那些人,都回到哪里去呢?【原文】不知其槁项黄馘(xù)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sh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注释】槁项,瘦长的脖子。黄馘,面黄。辍耕,停止耕作。俟,等待。纵,放纵。噬,吃。【译文】不知道他们能带着瘦长的脖子,黄黄的面孔,忍饥挨饿,老死在贫苦生活中呢?还是停止耕作,叹息着等待时机呢?所以,秦代的变乱,虽然是在秦二世的时候所造成的,然而,假使秦始皇当初知道这四种人的可怕,设法安置他们使他们不失业,秦代的灭亡还不至于像这样的快。把百万只虎狼放到山林里去,却让它们饿着渴着,不知道它们将来要吃人。世上以为秦始皇聪明,我是不信的。•(三)自“始皇初欲逐客”至“吾不信也”•说明始皇纵士归田(犹纵百万虎狼于山林)为不智。【原文】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豨过赵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至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然吴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争致宾客。岂惩秦之祸,以谓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邪?【注释】縻,羁縻。【译文】楚汉战争的灾祸,老百姓几乎完了,所谓豪杰也应该没有多少了。然而代相陈豨经过代国时,侍从车辆,仍然成千,都满载着宾客,萧何与曹参这两位相国先后当政,没有加以禁止。到了汉文帝、景帝、武帝的时代,法令已经非常严密,可是吴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那些人,都还争着招致宾客。这难道是由于秦代祸乱的教训,以为单靠名位官职不能完全羁縻天下的人才,所以稍稍放宽一点,使他们或者能够从宾客中出头吗?•(四)自“楚汉之祸”至“使得或出于此也邪”•说明汉(稍改秦策)世主不问诸侯养士之事。【原文】若夫先王之政则不然,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呜呼,此其秦汉之所及也哉?【注释】若夫,像那。道,礼乐。【译文】像那古代先王的政治就不是这样,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哎,这是秦朝和汉朝能够做得到的啊!•(五)自“若夫先王之政则不然”至“此其秦汉之所及也哉”•说明先王之重学,则秦汉皆不及也。【文章主旨】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评析】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苏洵所说的“赂秦”。六国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加上战国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一,符合人们的愿望。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堂练习检测】•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度,估计•B.盖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察,明察•C.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并,吞并•D.然吴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流,流派、派别答案、D,一类•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各国诸侯卿相“争养士自谋”的一组是()•①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②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③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④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⑤田横亦有士五百人⑥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A.①②⑤B.③⑤⑥•C.①③④D.②④⑥•②⑤都是秦汉初诸侯卿相“争养士自谋”•⑥是说秦始皇接受李斯建议不逐客的答案C•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苏”父子的《六国论》都长期被后人所传诵,三篇《六国论》,当属苏轼的《六国论》最为老辣,因为他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古讽今。•B.苏轼对有关史实的列举是为了说明但凡能够长久的朝代都善于安置有才能的人,使有才能的人不至于怀才不遇,能者不想乱,庸者无力为乱,这样,社会才能稳定。•C.苏轼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士的作用,并认为六国合理使用人才,也让那些鸡鸣狗盗之徒各安其处,最大限度的利用人才资源,使得国家强大,秦朝也就无法灭亡他们。•D、苏轼的《六国论》侧重点是怎样选拔人才和安定人才。苏轼认为秦朝应收回逐客令,广泛利用国内外的所有人才资源,这样,秦朝逐渐强大,就将六国灭亡了。答案AA将苏轼改为苏洵•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我曾就世代的兴废考察过,知道六国的所以久存,和秦朝的所以速亡,原因都在这里,不可不注意。•②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于是便信任法律而不信任人才;说人民可以靠法律来统治,说官吏不必有才,只要能够遵守我的法律便够了。•③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豨过赵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楚汉战争的灾祸,老百姓几乎完了,所谓豪杰也应该没有多少了。然而代相陈豨经过代国时,侍从车辆,仍然成千,都满载着宾客,萧何与曹参这两位相国先后当政,没有加以禁止。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