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我的文学观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我的文学观文学的本质是什么?由于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发展,对文学的理解也就不断深入。近人章炳麟认为:“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可是如果在竹帛上的任意文字就是文学,给我一种文学太过空泛之感,展现不出其独特之美。与之对比的另一种观点是范晔在《后汉书•文怨传》中说文学“情志既动,篇辞为贵。”文学不是出于纪事载言,而是缘于“情志既动”。后人又有归纳文学从本质上是意识形态属性,是诗人作家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以上那么多关于文学的观点各抒己见,而我也有自己小小的想法。我认为文学是复杂的,作家若是用简单化的眼光来看待生活,常常在作品中对生活做出简单的反映,那么在描写人物方面,也就喜欢非肯定即否定,非颂扬即暴露的常规化模式。这使文章显得单调而枯燥,也意味着固守观念而无法创新。我的观点依据来自《围城》。那么《围城》究竟写的是什么呢?初读《围城》我认为是写方鸿渐的个人爱情、生活及事业失败的爱情小说。世事浮沉,成长历变,我对先前的观点亦不以为然。由这种意见又很自然地衍生出另一种意见:方鸿渐是一个反英雄式的人物,正因为他的普通才引起我们的共鸣,他是众多知识分子中的平凡人。钱钟书采用幽默讽刺的笔法将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展现的淋漓尽致。比如小说中主人公方鸿渐兴趣广泛却不学无术,留欧归来却漂泊不定,不愿同流合污却不得不随波逐流,想逐名鹿场却又毫无手段和心计。最终,茫茫然不知所之,犹如卦中之鸿经历一场犹豫不决的人生寻觅。另一个是方鸿渐的陪衬人物赵辛楣,他爽朗精干具有敏锐的洞悉力。小说中写到他看穿孙小姐的“刁滑”和“装傻”,但他作为方鸿渐的情敌不计前嫌,依旧暗示方鸿渐不是她的对手。而作为方鸿渐的情感纠葛人物之一的苏文纨,身处上流社会的她美丽优雅更有才,但虚荣和耍心机又同时具备。她沉浸于方鸿渐、赵辛楣、曹元朗三人为其争风吃醋的虚荣中,有想把三人操纵于手的欲望,更想操作表妹与方鸿渐的约会。与此对应表妹唐晓芙则代表了一些理想主义女性,聪明可爱却容不得爱情有半点的杂质。面对表姐对方鸿渐丰富的情感史添油加醋时,最终信以为真的她难以把握命运,落荒而逃。然后,取而代之的是有深意的孙柔嘉。初识方鸿渐的她娇羞温柔,婚后的她任性厉害且有主见。婚前婚后的强烈反差也体现了最现实的婚姻,最传统的女人。《围城》对于人物隐秘心理有深入的把握和表现,我认为主要是因为钱钟书冲破了这种简单反映人物正面或反面的性格模式,力图再现生活自身的复杂性,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这是人最原始的本性。此外,也是文学现实主义的复苏。所以,我相信文学有时又是反映现实的。文学创作离不开客观的现实世界,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不仅要体现存在性更要求其认识性。作家通过深入生活,解剖社会,挖掘出一些引人深思的东西。比如鲁迅的作品,它有两种功效,会使一些人充满斗志,却也会使一些人心悸和不安。可为什么现在的中小学教材中减少了他的作品呢?我通过查找发现,人民教育出版社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复存在,仅存三篇《拿来主义》《祝福》《记念刘和珍君》。难道鲁迅的作品真的过时了吗?答案褒贬不一。因为鲁迅所面对的是政治黑暗的时代,所以他需要用锋利的语言同黑暗势力作斗争。虽然,今天的时代和过去不能相提并论,无法体会作品的深意,可无法体会并不代表我们不用体会了啊!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依”,我们谁也无法预测未来的世界。身处社会主义和谐春风中的青少年是否也应具备批判意识呢?而先生作品中的价值、先生的骨气,我们无法不去认识。所以,文学作品反映现实、塑造人格是十分必要的,而不是一味盲目的符合市场或一味的歌颂社会主义为政治服务。因为那样只会麻痹我们,让我们看到的只是表象而已!说到这我想起韩寒主编的刊物《独唱团》,韩寒认为,“没有独立的人格就没有独立的文格。一个蝴蝶可以刮起一阵风,一个士兵可以开始一场战争,一本杂志也许什么都不能,但文艺是需要花一辈子钓的一条鱼,辗转一年,《独唱团》来了,一切刚开始,每一个你是《独唱团》的不可湮灭的声音,每一个你经过审视的世界才是世界。”它抨击现实、表达不满,在寂寞的荒原上独唱。当然其结局也是悲凉的,才出刊一期便被强制停刊。听到这我内心不免一阵失落,书架上至今仍摆放着绝无仅有的第一期《独唱团》。感觉所谓文学还是逃脱不了政治的控制。即使不为其服务,但也绝不允许你去抨击。从上面的文学为政治服务,我又想到“散淡闲人”钱谷融。他以一篇《论“文学”是“人学”》而惹来非议。当时都讲文学是反映现实的工具,自然而然也把文学作为政治服务的工具。而钱谷融则强烈反对把文学作为工具,即使遭到批判险些划为右派也仍然坚持真理。他根据大量文艺现象,概括出一个精辟的见解“文学是人学”。运用这一观点,他评析《雷雨》中的人物形象,我觉得这其实也是对文学观点的一种创新,无论他的观点是否正确。文学是复杂的,古今中外的名人对文学的本质各抒己见。所以我觉得没必要追根究底为文学下一个定义。因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学本质,而我对文学也没有非黑即白的定义,有的只是对文学无限的憧憬和期望。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