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文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指导老师:单文慧族长:刘帅昭君文化之一:青冢幽幽昭君墓•呼和浩特之南,大黑河畔,一片平畴,封土堆立。那就是赫赫有名的昭君墓。高达33米的土墓,矗立在一片平原之中,巍峨高耸,姿态雄伟。当地传说,凉秋九月,塞外草衰,昭君墓上,草色青青,因此,历代相传称为“青冢”。•昭君墓占地1.3公顷。墓前有平台及阶梯相连;与中原地区汉代帝王陵墓的形制颇近。第二层平台及墓顶各建有一亭。伫立墓顶,极目远眺,阴山逶迤峥嵘,平畴阡陌纵横,墓草青青,古木参天。•昭君墓周围的景色更为宜人,晨曦的朦胧,骄阳的绚烂,晚霞的映照,墓地的景色气象万千。民间传说,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峰,午如钟,酉如纵”,更增添了这一塞外孤坟的神秘色彩。•长眠在青冢中的王昭君,名嫱,西汉抹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汉元帝时,入宫为宫女。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昭君自愿远嫁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这就是流传千古的“昭君出塞”故事。两千多年来,生长在巴山楚水奇女子,就默默地飘落在北国的异乡。•青山依旧,几度夕阳,幽幽青冢,如怨如泣。多少文人墨客的心灵激荡,多少美丽哀婉的故事传说,如涓涓溪水,流入中华文明的浩瀚长河。•和亲出塞兮泪纷纷,流落异域兮不顾身。•黄沙漠漠兮胡笳怨,青冢悠悠兮昭君魂。昭君文化之二:白云千载昭君诗•汉代以来,吟诵昭君题材的古诗词,计有七百多首,历经2000多年,时间之久,实属罕见。纵观异彩纷呈的诗词,其思想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3类。•一、对王昭君身世寄予深切的同情•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意境萧瑟凄凉,作者悲悯之情俱见。•清代词家纳兰性德《出塞》词,其下阕:“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昭君幽怨无数,作者不免哀怜无限。•二、对昭君生活不良环境愤怒抨击•李商隐《昭君诗》中:“毛延寿画欲通神,忍为黄金不顾人。”表达了作者对见利忘义势力小人的鞭挞。王夫之《明妃曲》:“金殿葳蕤锁汉宫,单于谈笑借东风。黄沙已作无归路,犹愿君王斩画工。”尽管对汉元帝犹抱一定的希望,但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邪恶之徒的愤恨抨击之情。•王安石《明妃曲》第一首中:“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欧阳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王安石)》诗中:“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王、欧关于《明妃曲》的唱和,是对皇权的大胆非议。•三、对昭君出塞历史作用客观肯定•明•莫止《昭君曲》:“但使边城静,娥眉敢爱身。千秋青冢在,犹是汉宫春。”耶律楚材《过青冢次买搏霄韵》诗曰:“延寿丹青本谎君,和亲犹未敛胡尘。穹庐自恨嫔戎主,泉壤相逢愧汉臣。玉骨已消青冢底,香魂犹绕黑河滨。愁云暗锁天山路,野草闲花也怨春。”对昭君出塞及汉代的和亲政策给予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巴山楚水奇女子,风雪出塞别故人。•斗转星移两千载,诗词吟诵绵古今。昭君文化之三:凄婉迷离昭君怨•流传至今的《昭君怨》,虽然为文人托王墙之名而作,却是昭君题材最早的诗篇。古朴清雅,优美凄婉。也许这首四言诗的流传,拨动了人们绵绵千古的凄婉情缘;也许这首诗给昭君的情愫带来了许多遗憾。•《昭君怨》诗中吟道:“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巍峨,河水湍湍,父兮母兮,道里悠长。鸣呼唤哉。忧心恻伤。”背井离乡,远离父母,孤身塞外,对一个弱女子来说,不能不“忧心恻伤”。从繁华故地,到“远集西羌”,陌生的巍峨高山,凄冷的湍湍河水,关山阻隔,通往故乡的路,悠悠漫长。作者虽非昭君,却准确地表达出,昭君出塞时去国离乡的哀怨。《昭君怨》对昭君题材的诗篇具有较大的影响,历代诗人大多出于哀其不幸、悲其远嫁的怜惜心情,给昭君涂上了一层哀怨的情愫。北周文瘐信的五言诗《昭君辞应诏》,写昭君走到汉边界时的心情,是“片片红颜落,双双泪眼生”,连诗圣杜甫也吟道:“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年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其实,《昭君怨》作者既然不是昭君,人们也就无法从中解读昭君的真实情感。有人认为,昭君是巴人后裔,土家姑娘,不像汉家女子那样,遵循“三从四德”。这只是一种猜测,目前还没有找到史实根据。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昭君生长在巴楚交错之地的秭归,吴永安三年(260)秭归北部地区才划归兴山县。当时巴楚人较少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思想比较自由开放,昭君也不会像儒家文人们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尊崇封建正统“三从四德”的“淑女”。昭君出塞确有哀怨,但不仅只有远去的哀思,还会包含深宫的冷落、身世的凄惨、蔑视权贵的愤懑、渴望自由的企盼。•黄沙漠漠,白云凄凄,冰天雪地,胡笳羌笛。•含泪出塞,魂落异域,千古谁知,昭君心迹?昭君文化之四:香溪潺潺昭君村•昭君村,在湖北省兴山县,城西三公里处。背倚纱帽山,前临香溪河,清幽恬静,如锦似秀。自古以来,地灵人杰的奇山秀水,孕育了绝代佳人王昭君。村以人名,人以村传。神奇和传说,使千年古村,成为名扬四海的古汉文化游览区。•据《兴山县志》记载:县南有妃台山,其是为昭君村,昭君出生地也。宋《太平寰宇记》又云:昭君村在县南,有昭君院,又有昭君台。昭君村源于西汉,晋时避司马昭讳,改为明妃村,唐代复称昭君村,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一代代传承着先祖的文明。昭君的后裔谈起珍藏的王氏宗谱和先祖昭君,绘声绘色,犹如昨天,让人唏嘘不已。•昭君村古汉文化游览区,景色秀丽,山水奇峻。王字崖云遮雾绕,香溪水九曲八弯,粉黛林、佳丽岛、彩石滩等胜迹,更如人间仙境、尤似世外桃园。昭君当年汲水的楠木古井,井中楠木依稀可见。梳妆台、娘娘泉、紫竹宛、琵琶桥等遗迹历经千年,风韵依旧。•昭君村民风古朴。村中仍保持着西汉时代的生活和劳作方式,被学者们誉为绝无仅有的汉代历史文化景观。春种薅草打锣鼓,秋收祭天拜农神。柴扉吱呀,牛铃叮铛,鸡鸣犬吠,炊烟袅袅,农耕风俗场面,把古村渲染得古朴悠远。•昭君村代代出美女,亦称美人村。2000多年间,村中先后有20多位美女奉诏进宫。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地的高级宾馆纷纷来村中选美。来到昭君村,眼睛不敢睁,满村是美女,一睁就掉魂,为何昭君村的村姑,个个美若天仙?也许是香溪河畔美丽景色的孕育陶冶,也许这里有千古遗传的美人基因。•民风古朴源仙山,钟灵毓秀香溪边。•孕育绝代佳人地,梦魂飘渺入云天。昭君文化之五:小说演绎昭君情•生活是文学艺术之源泉,但文学作品对生活的反映,却比实际生活更典型、更强烈、更理想。两千多年来,在文人的小说中,昭君出塞的故事,不断演绎;昭君的形象,日益鲜明;昭君的情感,也随着时代的演变而变化。•东汉蔡邑的《琴操》(也有说是孔衍作)、尽管情节较为简单,却是用小说写昭君、呼韩邪单于的较早作品。晋人葛洪的《西京杂记》,则对昭君故事进行了大胆的创作。小说描绘了,宫廷画工毛延寿,因向昭君索贿不成,在昭君画像上点了黑痣。仅凭画像选幸宫女的元帝,不辨美丑,冷落昭君。此时的昭君,仅为宫中的怨妇。南北朝时王褒《明君词》中有“阑殿辞新宠,椒房余故情”吟句,是最早在创作中增添元帝接纳了昭君,后才嫁给匈奴呼韩邪的情节。对后来的小说产生一定的影响。•台湾作家高阳先生,近年创作的《王昭君》,集诸家创作之长处,创作出人物形象更加圆满、情节分曲折动人的昭君形象。全面描写了:昭君被选人宫,受画工陷害,备受冷落;呼韩邪来朝汉求亲,昭君毅然请行;元帝后悔而宠幸昭君,封为明妃;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元帝最终远嫁昭君出塞。这是小说对王昭君形象圆满的描绘。秭归作家,宁发新的《一代名媛王昭君》等,也都对昭君的形象,有很好的刻划。•小说中,昭君有凄苦的哀怨,有不屈的个性,有过人的胆识,有叛逆的精神,也有善良的情怀。自愿出嫁,出塞和亲;住穹庐,披毡裘,食畜肉,饮奶浆,一改汉人习俗,•过着游牧生活。她与单于生有一子。三年后,呼韩邪单于去世,又依匈奴风俗,嫁前阏氏子复株累若鞮为妻,生有二女。自昭君出塞后的40多年内,汉匈相安无事,长城内外,出现了“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的祥和景象。•万里迢迢大漠天,真情播洒动心弦。•千年女子香魂断,留下佳话做奇传。永垂不朽的昭君文化(一)•“绝塞埋香骨,千秋不朽名。”这是著名学者费孝通赞扬王昭君的诗句。著名作家翦伯赞先生在其《内蒙访古》中说:“在大青山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因为在内蒙人民的心目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是一个民族友好的征象;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永垂不朽的昭君文化(二)•昭君文化散发出诱人的魅力,风云流转,千载循环。2000多年前,柔弱的昭君坐着木板车从汉都长安历经艰辛跋涉来到荒凉的漠北,以伟大的母性弥合了胡汉多年战争留下的创伤。今人以纪念昭君的形式,循着昭君促进民族和谐的路程前行。昭君文化作为中国先进的历史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最主要的一点是反映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以亲为荣”的民族凝聚力。“昭君文化的研究和弘扬,其意义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事实上,由一个弱女子的故事而演化成一段流亘千古的文化传奇,走入中华文化大家庭进而进入世界文化史的历史长卷,这一事件本身就足以成为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永垂不朽的昭君文化(三)•王昭君不仅仅只是容貌出众,千秋传颂的是她极具震撼力的“请掖庭令”,主动以柔弱之躯力赴促进胡汉和谐共处的民族大义。历史证明,昭君促进胡汉和谐共处的义举并没有因岁月的风蚀而褪色,反而因时代的流转被赋予了更多更新的历史内涵。王昭君之所以能够流芳千古,昭君文化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魅力,是因为昭君文化是以中国“和合”的哲学主张为基础,以和平统一、民族团结、合作发展、共同繁荣为核心,以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综合发展为目的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表现,能够为现代人、现代社会带来深刻的、富于哲理的启示。永垂不朽的昭君文化(四)•昭君文化体现了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政治思维。历史上的国家与民族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无非是“战”与“和”两种。这两种形态的交替或并存,一直贯穿国家与民族关系的始终。就战争形态来说,即使是具有正义性质的战争,在解决民族矛盾、促进统一、推动历史前进方面曾经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毕竟付出的代价太大,而且遭受最大生命财产损失的是各族人民群众。因此,各族人民群众都希望能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解决民族间的矛盾。一些明智的封建统治者也会尽量采用避免战争的手段解决问题。和平交往的方式有很多种,诸如和亲、通贡、互市、会盟或其他开明的民族政策。其中,和亲是影响最大效果最突出的一种方式,而且往往成为两个国家达成政治经济全面友好关系的标志。昭君和亲打破了自夏、商、周三代不肯接受中央王朝的领导的旧传统,首开了我国少数民族政权接受中央政府领导的先河,促成塞北与中原的统一,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永垂不朽的昭君文化(五)•昭君出塞,自愿和亲;以天下为一家,使天下为一家。昭君文化是“两个人”的文化,“两个民族”的文化,是民族亲和力的文化。它所展示的“华夏一统,胡汉一家,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深层原因。这种“和睦相处,和谐共进”就是跨地域、跨民族的文明对话的成功案例,代表了时代发展的方向,代表了人心向背的历史选择,是中华和谐文化的丰碑,是人类跨文明交流的佳话,代表了和平发展与世界大同的前进方向。这就是昭君文化长盛不衰之奥秘,这就是2000多年前的历史人物王昭君的精神传承千古的奥秘!研究昭君文化多年的专家们认为,今天的王昭君不再是昭君本人,而是热爱和平的使者;昭君文化不仅是一种地域文化,而是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一种大旅游文化、大经济文化、大美丽文化。•王昭君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中最伟大、最人格、最气质、最先进的魅力之人,美丽之人。许多文人墨客都盛赞过她。昭君之所以千秋万代被称颂,不仅仅因为她的美丽,更重要的是她绝佳的才艺与端直的品格。据记载,王昭君离家途中,看到远飞的大雁,引起无尽的乡思,触景生情弹起了琴,一群飞雁听到琴声竟忘了扇动翅膀而跌落在地,由此得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