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人文地理复习之人口与环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专题五人文地理复习之人口与环境[考纲要求]括弧内内容为删除考点,横线上内容为新增考点(1)人口的(增长和分布)再生产影响人口增长和分布的主要因素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布。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中国的人口政策。(2)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环境承载力。合理容量。控制人口数量的意义。(3)人口素质与环境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4)人口迁移与环境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考点简析]1世界人口增长状况①产业革命前(缓慢)②二战前(加快)③二战后(猛长)④60年代放慢2世界60亿人口日1999年10月12日3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造成资源和环境问题。4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原始型(高高很低)、传统型(高较高较低)、过渡型(高低高)、现代型5世界人口自然变化(2000年)出生率(2.2%)、死亡率(0.9%)、自然增长率(1.4%)6中国人口自然变化(2001年)出生率(1.34%)、死亡率(0.64%)、自然增长率(0.7%)7人口自然变化典型地区欧洲的德国和匈牙利(负增长)、非洲(2.4%)、韩国和古巴8人口数量的变化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机械增长(人口迁移)9生育率指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15-49岁)数之比10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生育率(主要是社会环境因素)、死亡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11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大、环境污染加剧(但不是主要原因)12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所能承载或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13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科技、对外开放、文化生活消费水平14环境人口合理容量某地区最适宜人口的规模(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15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16亿(人口承载量),8-9亿(合理容量)16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原生环境因素(水土)、次生环境因素(噪声和微波辐射、食品)17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影响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18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因素)19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迁出地(缓解人口压力,加强与外界的联系),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力)20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使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人口。21八十年代中期前人口净迁出地区辽宁、山东、上海、四川22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和工矿区。务工和经商为主。[知识精讲]2一、人口的增长和分布(1)世界人口增长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的发展受社会经济、政治的制约,同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和延缓作用。人是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人口发展要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指人类自身的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因为当人类自身生产同物质资料生产互成比例协调发展时,人口增长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当两种生产互不协调时,则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人口偏多或偏少,对社会发展都有延缓作用。时间差异:时期增长状况原因备注产业革命前人口增长速度极其缓慢社会生产力落后世界人口压力产生原因:①庞大的人口压力;②较高的人口增长率。产业革命后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人口倍增时间不断缩短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二战后人口迅猛增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后人口增长速度出现下降趋势很多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地区差异:地区增长状况原因备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迅猛广大发展中国家二战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和医疗卫生的进步,使死亡率大幅下降。世界人口超1亿的国家:中国、印度、俄罗斯、美国、印尼、巴西、日本、孟加拉、尼日利亚、巴基斯坦欧洲、北美发达地区人口增长缓慢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完善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使人们的世界观和生育观的改变。(2)世界人口分布:影响因素社会因素①社会经济条件(决定性因素);②政治、军事、历史因素自然因素①地理位置;②地形;③气候;④水源;⑤土壤人口分布不平衡是由于各地区自然、经济、历史、社会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分布状况区域影响因素备注密集地区东亚、南亚人文:世界古老文化中心、人类聚居历史悠久自然:地处中低纬度,气候条件优越;沿海地带,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河流中下游地区,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衡量人口分布合理的标准:一定历史时期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和人口资源的结合和利用程度。西欧人文: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工业发达,商业贸易活动频繁自然:气候温暖湿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水陆交通便利美国东北部人文:工业发达、城市密集,商贸金融活动频繁自然:地处五大湖区,矿产资源丰富、水源充足、地势平坦,水陆交通便利、气候条件湿润稀少地区①北美、亚洲的高山和寒冷地带;②撒哈拉、中亚、澳大利亚沙漠地带;③亚马孙河、刚果河流域的热带雨林地带;④南极洲至今无人定居3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3)世界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时期特点影响因素人口流向二战前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①旧大陆→新大陆;②已开发国家→未开发国家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发展与殖民扩张欧洲→美洲16世纪到19世纪黑奴贸易非洲→美洲19世纪到20世纪前叶殖民主义者招工开发东南亚和美洲亚洲→美洲二战后特点:①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②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工人,即外籍工人大量增加。影响因素:世界各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人口流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欧洲、美洲、大洋洲(或西亚)世界国内人口迁移原苏联20世纪40年代以来西部→乌拉尔山以东开发国土建立新工业基地有组织移民美国20世纪40年代以来东北部、中部→西部、南部建新兴工业部门移向阳光地带自发迁移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东部人稠区→东北、西北等地城市化;开发内地,建设边疆有组织与自发迁移相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山区→平原农村→城镇贫困区→发达区改革开放后,沿海经济发展,需劳力;农村大量劳力解放有组织与自发流动并存●人口迁移对迁出国和移入国各有什么利弊?一个国家人口的移出,对于缓和所在国人口过多的压力有一定的好处,但也往往形成人才的外流;对于移入国则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人口迁移也往往给国际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为什么美国人口大量从东北部和中西部“冷冻地带”向南部和西部的“阳光地带”移动?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由于传统工业过分集中,出现了争地、争水、争动力、争公共设施,加剧环境污染等问题;而南部、西部建立了石油化工和电子、宇航等新兴工业部门,发展了旅游业,并且阳光充足,环境污染较少,因而吸引了大量的人口。●二战后,欧洲为什么由人口迁出区变为迁入区?二战后,欧洲资本主义高度发展,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不少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化现象严重,需要青壮年劳力从事较脏、较累的工作,因而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外侨之国科威特(阿联酋)科威特人口总数183万,但本国公民竟是“少数民族”,只有68.2万人,占人口总数的37.3%,而外侨却有100多万。(4)中国人口:1、中国人口增长:时期增长状况原因备注4建国前人口增长速度缓慢生产力落后、战争频繁、医疗技术条件差2005年1月6日中国13亿人口日。建国后人口增长迅速国家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和医疗卫生技术及设备的改善70年代以来人口增长迅速下降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2、中国的人口形势和政策:(1)人口形势:我国人口形势严峻,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虽使人口增长速度得到有效控制,但因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仍达1500多万。如不严加控制,将会严重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基本国策:实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3、中国人口分布:分布特点:地区分布不平衡,东部沿海多、西北内陆少。分布状况影响因素备注密集地区(东部沿海)①地处沿海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城市密集;②东部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中国人口分布界线:“黑河-腾冲”线(东南人口稠密;西北人口稀疏)稀少地区(西北内陆)①深居内陆,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差,经济文化落后;②气候干燥,冬冷夏热,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中国人口密度在500人/平方千米以上的省份:江苏、山东、河南、台湾4、中国人口迁移:时期特点影响因素迁移方向历史上的人口迁移①起始时期:秦汉②迁移原因: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③迁移方向: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④人口中心:(“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⑤历史意义: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推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有利于各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使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①人口迁移规模小;②频率低(方式:就业、支边、工矿开发、招生、分配等)①计划经济;②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③政策限制农民进城①净迁出地:辽、鲁、沪、川②出入持平:西藏③净迁入地:其他省市20世纪80年代后①人口迁移日趋活跃;②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目的:务工、经商、学习)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剩余劳动力剧增;②户籍制度改革,为流动人口大量涌现提供了契机;③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人口大量流动的根本原因①农村→城市;②内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5中国“民工潮”现象分析:A、成因: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剩余劳动力过多,就业压力大;②城乡或地区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经济收入差距悬殊;③国家户籍制度改革为流动人口的大量涌现提供了机会。B、特点:①流动依据经济定向;②流动的季节性和不稳定性特征突出;③文化素质偏低。C、利弊:(利)①有效调整了劳动力资源的地区配置,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②缓解了农村的就业压力和人地矛盾,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弊)③民工盲目无序的流动增加了社会治安和局部(城市)就业压力;④民工流入地区常因人口的急剧膨胀导致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和生态环境恶化。二、人口再生产1、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概念: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总体延续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概念:人口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决定因素: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特征成因判断依据转变环节类型原始型高高低(极)生产力极为低下,劳动力不足且无节制生育导致极高的出生率;而频繁的战争、食物匮乏和极差的医疗卫生条件死亡率奇高。出生率都在3.0℅以上,但传统型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相对较低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始: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实现:出生率的下降最终促使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实现传统型高高低农业经济条件下,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供应和医疗条件改善,死亡率下降;但因劳动力缺乏,出生率居高不下。代表性国家如尼日利亚等。最主要的区别是死亡率的差异,传统型一般接近2.0℅,过渡型则不足1.0℅过渡型高低高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死亡率下降;同时劳动生产率也极大提高,加上节育措施逐渐普及,出生率开始下降。代表性国家如巴西等。死亡率相差不大,大致都在1.0℅左右,但过渡型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较高(现代型出生率在1.5℅下)现代型低低低现代科学和技术飞速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活观念的变革,出生率很低;死亡率因人口老年化而有所上升。代表性国家如德国等。分布特点因生产力水平不同,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存在差异,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具有不同步性特征表现世界:属于“过渡型”,处在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发达国家:现代型(内部具有不平衡性德国、匈牙利人口负增长,美、加、澳、新稍高)发展中国家:过渡型为主(韩国、新加坡、古巴、中国、乌拉圭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人口老龄化:A、标准:老年人口比率10℅B、问题:①引起劳动力不足;②增加政府财政和社会福利负担;③导致兵源奇缺C、措施:①移民或加强国际劳务进口;②进行贸易移民,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③进一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