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劳动政策分析》复习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一章就业环境—市场经济体本章主要要求学生了解就业环境—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中的三方格局、就业的性质和效益。本章介绍了市场经济体制结构的性质、市场经济中的三方格局、劳动者权益的国际规范以及市场体制的就业“三性”。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理解就业的社会性质;结合就业问题理解市场与企业、国家与市场、国家与企业、企业与个人、市场与个人、国家与个人的关系等内容。1、就业的性质(识记)(1)经济性(2)社会性(3)政治性2、就业的效益(识记)(1)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说是劳动生产率和产出总量高(2)社会效益:是保障人民的就业权益,即为了“人”(3)政治效益:具有政治和谐和社会安定的内容3、根据国际劳工组织规定,劳动者的权利内容(识记)(1)人的劳动权利(即获得就业岗位的权利)(2)免除强迫劳动的权利(3)人的平等就业权利(指不受各种歧视的就业权利)(4)受到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5)获取公平报酬的权利(6)合理工时和享受休假的权利(7)接受培训的权利(8)享受失业、养老、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险的权利(9)自由结社的权利(10)合法进行经济斗争和罢工的权利(11)提起劳动纠纷诉讼的权利(12)女性劳动者与未成年劳动者受到专门保护的权利4、对就业社会性的认识(领会)(1)社会就业性的国际认识。在世界各地,所有国家,不论其发展程度如何,都将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的任务列为经济和社会政策的首要挑战,以解决失业、就业不足和低报酬的问题。(2)我国就业的社会性质。25、结合就业问题具体分析,市场经济体制结构的六对关系(应用)第二章就业从业主体—劳动供给关系使学生了解就业从业主体的内容:劳动这一特殊生产要素、微观劳动供给、中观劳动供给和宏观劳动供给的基本原理,并能够在具体分析劳动政策的实践中加以应用。就业从业主体—劳动供给是运用经济劳动供给理论具体分析我国就业主体—个人、行业和社会的劳动供给问题。从劳动供给的主体和内容入手,了解制定和分析劳动政策的起点在于了解影响微观、中观、宏观劳动供给的因素的相关知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劳动供给的无限状态。1、现代社会的生产要素(识记)(1)劳动(2)货币金融资本(3)物质资产(土地,机器设备,厂房等)(4)科学技术(5)信息(6)管理2、人力资源的构成(识记)(1)适龄就业人口(2)未成年就业人员(3)老年就业人口(4)择业人口(5)就学人口(6)家务劳动人口(7)军队服役人口(8)处于劳动年龄阶段的其他人口3、工资与微观劳动供给(识记)工资:劳动要素供给的报酬微观劳动供给:发生在个人身上的劳动供给,取决于经济单位的工资水平34、个人劳动供给的经济条件(领会)(1)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个人劳动供给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个人劳动素质较差且数量过剩,不能被大工业吸收;经济水平较高的国家,劳动供给的个人文化素质水平也较高;由于人口老化,劳动需求较大,劳动要素珍贵;(2)不同经济体制下的个人劳动供给市场经济体制下,个人有充分的供给选择权,劳动要素个体之间的关系则是平等竞争,能力取胜,优胜劣汰,各得其所,劳动要素供给与经济结构有效匹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供给由配置主体,政府部门将劳动要素全部投入,个人没有自主选择权,个人能力不受重视,供给难以与需求形成有效匹配5、影响中观劳动供给的因素(领会)(1)工资竞争力。即一个部门与其他经济部门相比较的工资水平的高低。工资水平高,其激发的劳动供给大;工资水平低,其劳动供给就少(2)专业教育的门类。一定的教育门类能生产出具有一定特质的,不可替代的专门劳动供给,教育部门的专业设置,各类学校不同专业的招生和毕业数量,就是一定时期中观劳动供给的专业影响因素。(3)人的就业偏好。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评价和选择标准,由于人们对于某产业,部门有着不同的发展预期和个人偏好,就会形成对于某产业,部门的中观劳动供给。(4)劳动要素的流动性。是在一定的劳动供给格局和既定的劳动要素配置的条件下,影响劳动供给投入方向。6、宏观劳动供给的特征(识记)工资水平越高,劳动供给越多工资水平越低,劳动供给越少7、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劳动供给的无限状态(应用)在经济水平落后、人口过剩、产业结构处于原始状态的情况下,即传统农业人口比例大且严重过剩,现代工业部门人数比例较小且需求增长极其有限的极端条件下,劳动供给曲线会呈现为一条水平曲线,即只要有一定的工资,就有源源不断、无限的劳动要素供给。我国在“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庞大的国家。从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看,工业化、城市化和职业结构的现代化是必然趋势。随着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和速度都大大加大,形成一种无限的劳动供给。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无限供给”一般来说是缺乏技能的非熟练劳动供给,它可以迅速满足低水平的,普通的劳动要素的需求,但对有技术的,较高质量的劳动岗位需求来说,形成供给有一定难度,需要通过教育培训,并花费一定时间后才能滞后性地满足。因此,在经济进步和成长的过程中,把数量多,质量差的劳动供给变成数量合适、质量优秀的供给,是中国迫切解决的重大问题。4第三章就业雇佣主体—劳动需求分析了解就业雇佣主体的内容:需求的行业性与职业性、微观劳动需求、宏观劳动需求的基本原理,并能够在具体分析企业与就业的关系。通过运用经济学劳动需求理论阐述就业雇佣主体,具体介绍了微观劳动供给、宏观劳动需求的内容。在学习中,注重对企业与就业的关系的理解。1、劳动需求的增量与存量(识记)增量:追加的劳动需求存量:原有的劳动需求2、行业需求(识记)由产品种类和经济活动部门的不同造成的劳动需求3、职业需求(识记)指不同性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操作的专门性劳动岗位的劳动需求4、微观劳动需求结构(领会)5、解释“劳动需求的不同弹性”图(领会)D1:当工资变动需求按同样速率变化时,其弹性适中,是处于标准状态的弹性,称为单位弹性;D2:当工资略有下降时,劳动需求就有很大的增加,其反应灵敏,弹性大;D3:当工资下降很多时,劳动需求反应迟缓,增加较慢,弹性小。6、企业与就业的关系(领会)(1)企业是社会就业的承担者。只有微观单位具有劳动需求并对劳动要素进行吸纳,才可能有社会劳动供给的投入和使用。(2)企业的技术,资本密集度决定着就业状况。一般来说,在一定的市场需求情况下,企业的技术水平高,雇用的就业者数量就少,但其质量较高,经济效益好;企业的技术水平低,雇用的就业者多,质量低,经济效益差。(3)企业的发展是扩大就业的源泉。在经济形势正常和行业预期良好情况下,企业一般会扩大生产。有时也会采取“增加劳动要素“的外延式扩大生产的途径,扩大就业岗位。57、分析企业的就业动机(应用)第四章就业格局—人力资源状况分析了解就业格局,对人力资源的配置、人力资源的过剩现象、人力资源不足现象进行充分而全面的分析,进而对如何改善就业格局提出相应的对策。本章主要阐述人力资源状况,具体分析人力资源配置中存在的过剩与不足现象,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在学习中,学员应注重提高运用理论解决人力资源配置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的能力,对于本章的学习要结合相关的案例,全面的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并能够进行应用。1、人力资源的配置类型(识记)(1)自然配置(2)行政配置(3)市场配置2、不同国家的人力资源的状态(领会)(1)在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过剩,资本相对短缺,劳动市场规模狭小,土地和其他物质资源狭小,人力资源处于长期的、压力巨大的过剩状态,但存在结构性人力资源短缺状态;(2)在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资本要素富裕,人力资源因人口老化,教育培训时间长和个人择业、要求高等,而呈现稀缺状态,即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但随着经济总体周期性波动,交替出现人力资源不足与过剩两种状态,但程度较轻,且有一定的社会保障政策及经济政策和就业政策。3、人力资源的供求关系的三种类型(领会)(1)供过于求。人力资源的供给数量大于社会对它的需求数量,体现一个社会的就业不足,存在相当数量的失业或择业人员,这是人力资源的浪费;(2)供不应求。人力资源供给的数量小于社会对它的需求数量,体现一个国家缺乏劳动力,结果是影响其正常的经济活动,使经济增长受到一定的限制;(3)供求平衡型:人力资源的供给与社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达到基本一致的状态。4、人力资源的总量过剩(识记)人力资源供给数量的总额大于需求数量的总额。65、人力资源的结构过剩(识记)6、人力资源的总量过剩的形态(领会)(1)被社会劳动需求所吸收的正常就业状态;(2)从就业岗位上被排出、辞退或从学校毕业后尚未找到职业的青年,他们是显性的公开性失业;(3)一部分人处于开工不足、半日工作等状态,成为“半失业”人员,这被经济学家成为“不充分就业”;(4)社会劳动需求本不充分,但仍将人力资源硬性吸收进工作单位而就业,或者原正常的就业者在劳动需求数量下降时未退出结合状态,这形成人力资源在岗位上工作任务少、效率低的“潜在性失业”或“在职失业”;(5)农民、小生产者、小零售商等在经济水平落后、经济状况不景气、就业严重困难的情况下,难以进入市场与他人竞争,只能困守在自己现有的劳动岗位上,从事收入极少的劳动,这是“隐藏性失业”。当社会经济非常景气、人力资源需求旺盛时,他们就可能成为一支庞大的人力资源供给大军。因此,这种隐藏性失业就成为经济波动和经济发展的“劳动力蓄水池”。尤其在农村,其储存过剩人力资源的容量很大,甚至被人称为“大海绵”。7、人力资源的结构过剩的原因(领会)(1)某种教育发展过头,生产出的人力资源品种(专业类别和等级)不是社会所需要的;(2)产业结构的变动造成对劳动要素需求结构的改变,在夕阳产业中不免出现劳动者过剩;(3)个人择业行为的不适当,“高不成低不就”;(4)人口老化、人力资源老化与知识更新,造成一部分人力资源退化和废弃。8、解决结构性失业的对策(领会)(1)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事业,使人们快速掌握新的技能,适应新的岗位。(2)改进人们的职业评价,使人们乐于从事以前不愿干的工作。如提高工资水平,树立该类职业“光荣”的良好形象;(3)改进职业。包括两方面,一是简化新兴行业、新职业、新工作的复杂程度;二是改善繁重、低下职业岗位的劳动条件。9、失业的社会代价(领会)(1)失业造成人力资源的闲置浪费。就业是对人力资源的使用,是使这一资源发挥经济效用,失业则造成人力资源的闲置。人力资源在闲置期间,不仅(2)失业导致劳动者的生活困难。(3)失业使人受到多方面的损失。710、分析人力资源供求结合障碍的若干主要因素(应用)第五章就业场所—劳动市场分析了解劳动市场的含义,劳动的市场运作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劳动市场的成长,了解政府的劳动市场管理模式,并能够具体分析中国现行的劳动市场状况。通过对劳动市场运作的分析,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市场的功能,深刻理解中国现行劳动市场状况,并能联系实际的案例理解政府的劳动市场管理模式。1、劳动市场的涵义(领会)(1)狭义的劳动市场,是指从事劳动要素交换的场所,如各地挂牌的“劳动市场”、“劳动力市场”、“职业介绍所”、“劳动力交流中心”、“人才市场”。(2)中等口径的劳动市场,是指劳动要素交换场所与劳动要素交换关系二者之和,它强调市场上的工资由供求双方“讨价还价”决定。(3)广义的劳动市场,除了具有交换场所、交换关系的含义外,还反映了一种机制,即对供求双方进行引导,促进劳动要素配置实现的机制。这种机制包括价格机制(即工资决定)、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2、劳动市场的类型(识记)(1)从市场分层的角度,普通市场与人才市场,普通市场又包括技术工人市场和非熟练工市场。(2)从市场内容的角度,各种专业与职业的市场,如电子工程师市场、计算机软件人员市场、土建工人市场和保姆市场。(3)从市场形式的角度,固定性市场、临时集中性市场(如各种供需见面会)、散在性市场(如在路口“待唤”的民工)。(4)从市场范围的角度,地区性市场与全国性市场、行业(部门)性市场与综合性市场、用人单位内部市场与社会性市场。(5)从社会认定的角度,正式的市场与非正式的市场、有组织的市场与非组织的市场即自发市场、合法市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