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资料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用土地转为非农用地,全国每年至少有300万农民成为失地农民。现在累计的失地农民可能已达4000万—5000万,已成为很庞大的社会群体,其中完全失去土地、没有工作的农民至少在1000万人以上,占失地农民的20%。尽管有些地区经济发展很快,农民失地后得到的补偿也比较高,但有关调查显示,46%的失地农民失地后生活水平下降,部分失地农民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保障无份、创业无钱”的群体,由此引发诸多社会矛盾。在一个经济很发达的省份,1998年以来,征用农民一亩地补偿9800元,只相当于城镇居民一年的收入,确实太低。作为一个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想要质问:“这种被安置是否等于融入城市?”第一章绪论1.1调研背景政策背景国家土地使用管理法只有针对农民用地补偿的条款,但是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和之后他们是否能真正适应城市的生活,没有相关法律的的保护。社会背景:1.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各地掀起投资热潮,城镇周边的大量耕地被占用,变成了开发区和商品房。这股“圈地”的热潮给我国带来了一些经济和社会问题。2.中国现代“圈地运动”最鲜明的特色是:主要发生于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其中有许多都不是“公地”。1982年的《宪法》把它们宣布为“国地”——“城市的土地归国家所有”。导致大量城市边缘的农民土地被征收,就地安置同时把他们的身份变为“城市居民”,对于被逐出原地的“城市居民”或者说改变身份的乡村农民来说,只补偿地上部分(含安置),私房土地使用权被剥夺。21.2调研目的和意义目的:通过研究被动城市化下的失地农民生活情况及其心理上的认同情况,探究其对城市的融入程度。意义:研究的成果为提高失地农民的生活质量,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提供指导,并对城市化质量的提高及当地社会的安全稳定与和谐发展做出贡献。1.3调研范围及对象调研范围选取调研对象1.4技术路线1.5分析框架曲江新区是省级旅游度假区,是陕西省、西安市确立的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为主导的城市发展新区,是西安人居环境最好的区域。这些土地都是由政府征收农民耕地改造而成的结果,表面光鲜,有谁又知道背后失地农民生活状况到底怎样。西曲江池村是在曲江池遗址公园项目建设中被拆迁,其涉及拆迁户667户、2000多人。西曲江池村安置小区位于雁湖路中段,小区内部共有安置楼31栋,住户567户,常住人口2038人。西曲江池村的村民已经全部回迁,至今为止已经在这里居住了三年。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通过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失地农民行为动机,判断其融入城市的程度3第二章失地农民自我身份判断圈地运动,使得农民生活的物质环境由农村环境转变为城市环境,农民在法律的身份由农业户口转变为居民户口。农民失去土地上楼,这种物质环境与户籍上的变化,是否能让他们改变自己从前在农村的生活方式,让他们融入城市,并认同自己是城市居民。对以上问题我们进行了效验。失地农民自我认同表项目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加权评分对目前身份的判断感觉自己已经是城里人了210-1-23.5从生活方式上看,自己还是农村人-2-10122.5相比现在的生活方式,我更喜欢以前的生活方式-2-10122.5我已经适应城市生活了210-1-21.0未来的身份意愿既然在城市,就要适应城市生活210-1-22.0我很愿意愿意与城市居民交往210-1-23.0我很愿意成为城市居民210-1-25.0身份判断程度计算Q=Σni=1wizi/Σni=1wi公式说明:Q为目前、未来身份判断程度总得分,w为因子的权重值,z为因子的得分其中小于-0.3分,身份判断倾向农村;大于0.3分,身份判断倾向城市;分值在-0.3和0.3之间,身份判断比较模糊、很迷茫。对目前身份的判断调查对未来身份的意愿调查目前身份判断与未来身份意愿的交互分析:目前身份判断未来身份意愿农村迷茫城市总计农村32.80%8.90%1.50%43.20%迷茫11.90%14.90%1.50%28.30%城市9.10%10.40%9.00%28.50%总计53.80%34.20%12.00%100%注:转化结果分析表示分化的人(对过去生活强烈认可,对城市排斥、规避)表示边缘化的人(既对保留过去的生活习惯,又不完全接受城市文化)表示融合的人(既保留一定过去的文化,又灵活接受城市文化)表示同化的人(对原有文化不保持固有认同,又与城市密切交流)失地农民对目前的身份判断有52%倾向于农村,只有12%倾向于城市。说明失地农民现状融入城市度很低。而对于未来的身份判断有28%都倾向于城市。较目前大大提高。说明失地农民对城市还是有较强的向往。52%36%12%43%29%28%其中同化和融合是良性适应,分别占9%、19.5%。分化与边缘化是不良反应,分别占41.7%、29.8%,远高于前者。说明被访者现状的转化结果很不理想,他们对进入城市的意愿很低。42101010222121683220岁以下20~3435~4445~5455岁以上男女2101010222121683220岁以下20~3435~4445~5455岁以上男女01020304人以下4人5人6人6人以上人数第三章失地农民融入情况分析西曲江池村安置小区位于雁湖路中段,小区内部共有安置楼31栋,住户567户,常住人口2038人。随机抽样调查法调查发放150份问卷,有效问卷116份3.1人群特征3.1.1性别年龄结构3.1.2文化程度3.1.3失地农民群体特征家庭结构西曲村安置小区家庭结构为典型的农村家庭结构,主要以4到6人为核心的家庭组成。与城市家庭不同的是,这种家庭结构中不同代之间融合相处,更具凝聚力。随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现状社区内以50岁以上老人中青代居多,整社区呈老龄化趋势。据调查数据显示,现状西曲村居民受教育水平较低,生存技能也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但对下一代教育重视程度较高,故多数家长选择让孩子到较远的,教学质量较高的学校就学。有逐渐融入城市的趋势。失地农民文化程度调查172913902040人数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失地农民家庭人口构成调查人群构成农村社区人群构成趋向于同质化,社会关系较为简单。而城市社区则较为异质化,社会关系较复杂。而西曲村安置小区中,人群构成较以前因外来租住住户更复杂,但依旧以失地农民为主。7%16%77%外来租住住户非本村失地农民同村村民生活方式农村社区生产力水平较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水平不高,生活节奏松散,时间观念淡漠。而且,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传统的风俗习惯势力较强,思想上偏于保守,接受新事物较慢。城市社区生产水平较高,又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较高,有较多的闲暇时间,生活方式具多样性特点,而且交通、邮电事业发达,信息量大,因此,易接受新事物,传统习惯影响小,思想开放。53.2物理生存空间——身份判断的模糊性3.2.4交通状况失地农民中拥有私家车者较少只占10%,他们的主要日常出行方式以公共交通为主。而小区周边公共交通比较便利,能够满足其需求。出行方式调查3.2.5治安状况小区现状治安环境较好,但住户混杂。相比以前失地农民防范心有所加强,家家户户都装有防盗网。050100259315私家车公共交通电动车010203040503.2.1住房条件征地后,农民上楼,失去了原有的院落环境。现在住栋均为6层的多层住宅。大部分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在30㎡/人以下,与以前相比较为局促,出现了一家6口共住90㎡住房的情况。05010030㎡/人以下30㎡/人30㎡/人以上3.2.2环境质量小区整体绿化卫生环境条件与征地前相比有所提高,但仍然不理想。绿化无人管理,宅间绿地几乎都被失地农民用来种菜、养狗。这反映他们还延续着从前的生活方式。10%16%35%31%8%非常满意较满意一般较不满意非常不满意3.2.3公服设施小区内部各类公服设施都相当缺乏,其中商业设施均为自发形成。如小区内部自发地沿小区主干道形成的集市,与征地前农村商业形式非常相似;由底层住房改造形成的商业零售点。教育、文化、体育等设施也不能满足其日常生活需求,小区内也没有公厕,与周边小区相比更是相差甚远。小区内可供人们交往的活动空间也十分缺乏。公服设施缺乏状况调查小学集市中心绿地篮球场环境卫生满意度调查人均住房面积调查住栋为阵列式排布,间距合理,但整体空间缺乏品质。638%30%32%满意一般不满意失地农民对现状居住满意度调查从上表可以看出:只有38%的人满意现在物理生存环境,说明其能基本满足失地农民的生活需求,相比以前也与城市更接近。但其质量、设施条件等有待提高。生存环境的质量一定程度影响着失地农民对城市的融入。0%20%40%60%80%100%满意一般不满意农村迷茫城市转变程度及原因分析:3.2.6居住满意度项目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加权评分物理环境满意度住房条件210-1-23.5交通状况210-1-24.0公服设施210-1-22.5绿化环境210-1-22.0卫生状况210-1-23.0治安状况210-1-22.5满意度计算Q=Σni=1wizi/Σni=1wi(公式说明:Q为目前、未来身份判断程度总得分,w为因子的权重值,z为因子的得分)住房条件的转变:失地农民的住房条件发生了转变,从原来的农村独立住宅生活变成现在的小区式集中生活,即“上楼”。‘一家人生活在一个私密的空间里面,与外界隔离’,这样的单元式家庭生活方式是城市特有的,区别于农村那种开敞式的家庭生活方式。同时家庭结构的变化,由以前的三代同堂但现在的两代,住房人口减少。因此,住房条件的改变使得他们家庭生活方式彻底的发生转变,他们的家庭生活方式趋于城市化。社会记忆的延续:比如,‘种菜’现象就是开垦宅间绿地为菜地,很直接的反映农民喜爱种地的本质,在以前农村的生活环境中,没有特殊规定的绿地,所以生活环境的改变并没有让他们意识到绿化的重要性;小区里的‘养狗’现象,是区别于城市里的养宠物现象的,他们并不是把狗当作宠物来与人为伴,而是农村的生活习惯‘看门犬’,是他们对以前生活习惯的延续。小区内部自发地沿小区主干道形成了‘集市’;一楼住户变住宅为商业零售点;有些人把以前的旧家具放在院子里,以便于日常休息;这些现象公服设施的不完善而产生的,在如此情形下,他们的社会记忆将会被延续并强化,长久的保留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这些有关农村生活生活习惯加强了他们的社会记忆,同时社会记忆的延续减缓了他们自我身份认同的转变。验证:对居住条件满意的被访者中有23%倾向于城市,而不满意的人中没有倾向于城市的。这说明居住条件越好,越接近城市水平,失地农民会认为跟城市人生活水平、方式更近了一步,那么他们的自我认同越倾向于城市人。73.3户籍及补偿、保障政策3.3.1户籍的转变3.3.2征地后补偿、保障政策总结:验证:访谈语言均为口语。为维持调研真实性,访谈以现场录音为准,不做作文修饰W大爷:补偿太少了,一人才15万、30平米,然后就啥都不管了,现在这点钱做个啥啊?政府卖地那都是几百万几千万的卖,才给我们补这点点,这一来一回就翻多少倍。凭啥拿我们的地叫他们挣钱?————访谈记录一定的社会保障有助于解决失地农民得后顾之忧,也是其享受市民待遇的重要标志。但失地农民在被城市化过程中不但失去土地保障,更没有享受到同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这就易使他们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城乡边缘人。边缘群体,更会使他们对未来的生活感到无助、担忧。最重要的是政策的不公平会使失地农民将无法融入城市的原因归结于政府而不是自身。这就将很大程度阻碍失地农民对城市的融入程度。现状:现居于安置小区的失地农民户口已经都转为居民非农户口。但被访者中45%对户籍转变不在乎、认为没什么改变,有32%认为户籍转变后不如从前,认为城市户籍不好。失地农民对户籍变化态度调查对比分析:与失地前比较:以前为农业户口,国家对农业户补偿政策越来越好,转变户口后无法享受到原来的保障。与城市人比较:虽然在失地农民转入城市以后,保障待遇有所提高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