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中学:祁霞哲学专题复习——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动力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价值观历史观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征和标准3、人生价值的内涵4、人生价值的实现一、【考点扫描】人生观1、理想的作用2、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二、【判断题】C层级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变化是同步的2、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4、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5、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精神贡献6、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就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可能同步也可能不同步阶级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则是通过改革实现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还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先进的社会意识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三、【体验高考】B层级7、(2011年高考天津卷)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这说明()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④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A。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幸福感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说明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①②说法符合题意。③④说法错误。故选A。8、(2011年高考山东卷)在广泛听取群众不过意见的基础上,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八),该修正案首次将飙车、醉驾、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定位犯罪。这次刑法修改反映的哲学道理是()A.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要求B.政治制度决定立法实践的变化C.上层建筑应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D.社会意识能脱离社会存在面发展【解析】C。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属于上层建筑的内容,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故C项正确;A项观点混淆了上层建筑与生产关系,是错误的;政治制度属于认识的范畴,应该是社会实践决定认识,故B项观点错误;D说法错误,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不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9、(2009年安徽高考)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费税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①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②生产方式变革决定社会性质的变化③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④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A。②④有误,②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不是改变社会性质,④应该为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故选A①③10、(2011年高考四川卷)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给我们的人生启示是()①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对人生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③个人的人生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可自然转化为现实④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A。解答本题关键要理解题干中三种境界蕴含的道理,第一境界反映了成大业者必须有崇高的人生理想,①符合题意。第二、三境界反映了在追求理想的人生道路上要有百折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②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项。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才能实现,不可能自然转化,故③排除。题干没有涉及人的本质属性以及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的条件,故④排除。11、(2011年高考江苏卷)舒婷在《人心的法则》中写道:“为一个诺言而信守终生?为一次奉献而忍耐寂寞?是的,生命不应当随意挥霍,但人心,有各自的法则”。这段诗所包含的哲理是()A.价值实现取决于人们的选择B.人的价值是永恒的C.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D.价值选择有正确和错误之分【解析】C。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关系。从题干的关键句“人心,有各自的法则”可以看出,只有C表述符合题意,A、B表述错误,D表述不符合题意。启示类体现类依据类启示类答题思路对于启示类题目,一般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材料说明的道理;二是要求我们应该怎么办。一般情况下,偏重于回答“怎么办”体现类:解题思路设问中明确告诉的知识点:“……是如何体现某某道理的”,此类步骤一般可采用演绎法(原理+材料)或归纳法(材料+原理)但是最好采用原理+材料依据类解题思路应从不同角度分析,选择主要的几个观点,每一个观点都按照“原理、方法论+分析”模式作答,注意简明扼要。A层级12、在抗震救灾中,涌现出许许多多让我们感动的英雄人物。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授予成都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等320个集体“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称号;追授雷勇等5名同志“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授予蒋敏等517名同志“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角度分析,抗震救灾英雄人物的事迹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12分)12、参考答案①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4分)②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4分)③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4分)④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4分)13、材料: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8分)13、参考答案:(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就体现了这一点。(4分)(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就体现了这一点。(4分)14、材料:1978年,安徽省小岗村的18位农民,按下了18个红手印,搞起了“大包干”,掀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一改革被认为是1952年全国完成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之后的农业生产力的第二次大解放。从1978年到2007年,全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全国农产品彻底告别了短缺时代,广大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若让你写一篇有关农村改革的总结文章,请根据材料写出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唯物史观依据。(9分)14、参考答案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遵循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3分)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经济局势的发展要求农村经济体制必须改革。(3分)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小岗村农民首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表明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3分)15、某校高三(1)班召开“我看中国农村改革30周年”主题班会,以下是两位同学的发言。同学甲:30年来,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和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改革,到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乡镇机构改革和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道路和方向是正确的。同学乙:我国的农村改革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比如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差距较大等,中国的农村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上述两位同学发言的正确性。(9分)15、参考答案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我国农村改革使农村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先进的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3分)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3分)③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我国农村改革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体现了社会发展过程的曲折性,也必须通过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来解决。(3分)四、【作业】16、材料: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轻民生。在2008年12月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和政府重申了民生问题,明确表示:2009年将“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对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根据会议部署,2009年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就业,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并且加快面向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廉租住房建设。从哲学道理上说明,为什么“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对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9分)Good--bye16、参考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此,改善民生的政策和投入,都要注重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3分)②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善于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因此,要“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手”,加大改善民生。(3分)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实践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所以,国家关注“人民”最关心的问题,加大对“民生”的改善力度。(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