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字目录1、前言1.1工作目的及任务1.2以往工作程度1.3评估依据2、矿山建设概况3、矿区自然环境概况3.1交通、自然地理与气象3.2地形地貌3.3地表水3.4地层及岩浆岩3.5构造3.6地震活动3.7水文地质条件3.8工程地质条件3.9人类工程活动3.10地质环境条件4、矿山工程分析4.1露天采坑4.2井下采矿巷道4.3地下采空区4.4废渣堆积场4.5选矿场24.6运输道路及矿山辅助工程5、评估范围与评估级别5.1评估级别5.2评估范围6、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6.1评估内容6.2评估影响因素的选取6.3评估方法的选取6.4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现状6.5现状条件下环境质量状况6.6现状评估结论7、矿山地质环境预测评估7.1预测评估内容7.2预测影响因素的选取7.3预测评估方法7.4预测评估结果8、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估8.1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特征8.2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8.3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分区8.4评估结果9、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防治对策9.1采矿区边坡保护防治对策9.2地下丌采巷道及竖井的保护措施39.3废渣堆积场尾矿库保护防治对策9.4矿坑水及选矿废水排放保护防治对策9.5粉尘、噪声和废气保护防治对策10、结论和建议10.1评估结论10.2有关建议附图目录图号图名比例尺01××省××县××镇××铁矿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图1:500002××省××县××镇××铁矿矿山地质环境评估(综合)分区图1:50041、前言1.1工作目的及任务××铁矿,拟在××铁矿区范围内开发铁矿资源,为合理开发、充分利用矿产资源,有效保护矿山地质环境,遵照《××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中“采矿权人在办理登记领取采矿许可证时,应当向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的规定。特委托××××对其所属矿山进行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工作。为此我单位于2005年7月上旬对该矿山进行了野外调查,主要是以现状调查为主,重点了解各种环境地质问题,并收集前人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其目的任务是:1.1.1初步查明矿山环境地质特征,对矿山环境地质现状进行评估。1.1.2初步查明矿业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和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综合评估矿山工程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1.1.3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防治对策和建议。1.2以往工作程度评估区及外围有很多部门开展过不同目的、不同精度的区域地质调查、综合水文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等工作。以上工作为本次评估工作提供了大量基础资料。1.3评估依据1.3.1《××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1.3.2《××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土资办发[2002]××号)。1.3.3《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要求》。1.3.4企业《委托书》1.3.5《××铁矿地质普查报告》(2003年11月)。51.3.6《××铁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设计研究院2007年4月)。1.3.7本次实地调查成果。2、矿山建设概况××铁矿为私营企业,成立于2003年10月,为加强矿产资源的管理,经××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己划定矿区范围;并要求其矿山按规定办理开采的相关手续;到目前为止,矿山已完成了《普查地质报告》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的编制工作。矿山采用山坡露天、凹陷露天开采方式进行开采,汽车运输开拓方案;矿山修筑1.50km上山公路,然后利用简易公路约2km达禾口平街,14km至麻桥与“柳界主干公路相接。矿山现有开采设备主要有:挖掘机、装载机、矿车、空压机、抽水设备及选矿设备等。目前,矿山企业以生产磁铁矿精矿粉为主,其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矿石量20.0千t(矿石平均品位29.90%),采矿权人申请范围内,经2003年资源储量地质普查:矿山(①、②、②-1、③、③-1、④矿体)探明122b基础储量铁矿石量为66.1千吨,资源量333矿石量为22.80千t。设计可利用资源储量为79.78千t,总损失率25%计算,设计可采资源储量为60.00千t,矿山服务年限为3.2年。3、矿区自然环境概况3.1交通、自然地理与气象矿区位于××县城西侧直距约12km处,行政上属××镇××村管辖。地理座标东径××北纬××。矿山有简易公路约2km达和平街,14km至××与“柳界’’主干公路相接,××铁路通过××县城,“××”公路从矿区西南边通过,矿区有简易公路与主干线相6县气象站(局)提供的数据有:①多年平均气温16.8℃,昀冷月(1月)平均3.9℃,极端昀低气温-15.6℃,昀热月(七月)平均29.1℃,极端昀高气温39.7℃;②多年平均降水量1360.7mm,昀大年降水量2310.9mm,昀小降水量807.3mm,昀大日降水量245.1mm,昀大曰积雪量0.20m,③年平均蒸发量1377.7mm,昀大年蒸发量1484.5mm,昀低年蒸发量1197.4mm;④年平均相对湿度80%,昀低湿度为9%,年平均水气压17.2mb,昀高31.3mb,昀低6.4mb;⑤常年主导风向东南风,年平均频率18%,年平均风速1.9m/s,昀大风速20m/s。3.2地形地貌矿区及周围地势以丘陵地貌为主,总体地势是中间低,而南北两侧相对较高,山脉走向北西向,区内海拔高程30—200米,昀高点藏谷垴,海拔标高+200.00m,昀低为××河沟,标高约25m,相对高差175m左右。山体多呈浑园状,自然坡角一般为10-20度,少数25度,地势较缓,沟谷呈“U”字型。矿区南侧为×湖。××河沟水位约在+25.0m(视为当地昀低侵蚀基准面)。按地貌成因及形态划分,矿区属剥蚀堆积地貌。3.3地表水区内地表水体(系)不太发育。水系呈平行状、网格状发育,主要发育矿区南、西两侧,多属间歇性河流,一般流量0—5L/s,洪水期昀大流量20L/s左右;河水受大气降水及少量地下水补给,排泄于区××湖。××河沟为区内较大的地表水系,属常年性河流,一般流量5—20L/s,河水位昀大标高+25m,河水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排泄于××湖。当地侵蚀基准面标高+25m。而矿区范围内矿体推深标高为+170~+lOOm,矿区设计昀低开采标高+10m。3.4地层及岩浆岩普查区内主要见有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hal)及新太古界大别山岩7群含铁片麻岩组(Db3)、斜长角闪岩组(Db2)变质岩地层。现分述如下:3.4.1地层3.4.1.1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hal)分布于矿区张家脚沿山谷的××一带及南西部××楼一带,面积约0.4km。,约占测区面积的23%。岩性主要由亚粘土、亚砂土、砂土、含砾砂土组成,厚度O.5—15米。3.4.1.2新太古界大别山岩群含铁片麻岩组(Db3)分布于矿区南西部的大部分地带,地层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出露面积约0.45km2,约占测区总面积的26%。岩性为:斜长角闪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少量磁铁石英岩、磁铁角闪岩、大理岩、斜长变粒岩。该地层产状一般为195~230°∠30~53°,厚度大于1000米。该地层是本区主要含铁层位。3.4.1.3新太占界大别山岩群斜长角闪岩组(Db2)分布于矿区北东部,出露面积约0.76km2,约占测区面积的43%。岩性为:斜长角闪岩、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变粒岩及少量磁铁角闪岩。该地层产状一般为200~260°∠30~60°,厚度大于1000米。3.4.2岩浆岩测区仅见有古元古界~新太古界花岗质片麻岩组合之毛张院片麻岩(Mgn)。该片麻岩为古老的花岗岩岩体变质形成,岩性为二长花岗质片麻岩。出露于测区北东部,面积约0.15km2,约为测区面积的8%。3.5构造矿区位于××褶皱系的南东端,南西紧靠××——××断裂带,是一个相当活跃的构造区。在测区内主要见有F1性质不明断裂,其走向北西——南东向,倾向南西,倾角70度。从黑坳向北西方向延伸,该断层由于与矿区矿体产状基本一致,倾角相差无几,所以分析认为又寸矿体破坏性不大。测区在褶皱构造上8处于××镇背斜北东侧之福主庙向斜构造轴上,矿区中部为较新的Db3地层,两侧为较老的Db2地层,组成倒转向斜构造。3.6地震活动按省地震构造分区:该区属××地震构造区,其中心为多种火山沉积建造,经早元古代末大别运动褶皱隆起,形成早期结晶基底。从此一直处于漫长的隆起状态,直至中生代初,始卷入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发展阶段,构造强烈活化,大面积多期花岗岩侵入,玄武岩喷溢,山体强烈抬升等。其中昀显著的活动构造是:造成复杂的断块结构,新构造活动迹象比较明显。本区及周边地区历史上曾发生过8次有记载的破坏性地震,具体资料见下表。区域强震统计表地理坐标(°)地震时间震级(N)烈度地震位置东经北纬震源深度1584年3月17日5.0七度115.730.81634年3月26日5.0六度114.930.51633年4月6日4.75六度114.930.61897年1月5日5.0六度115.229.91913年2月7日5.0六度115.031.21932年4月6日6.0八度115.0731.3713Km1954年2月8日4.75六度113.929.78Km2005年11月26日5.7八度115.729.720Km由此看来,××地震构造区新构造运动较为强烈,近代地震活动较频繁,其特点是强度较小,频率较高。据我国地震区、带划分:本区为地震基本烈度7度区占93.7水文地质条件依据其水文地质特征划分其含、隔水层如下:3.7.1第四系砂砾层、含碎石粘土弱孑L隙含水层分布于评估区外围山坡底部和七里冲河沟两侧,厚度0—10m,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形成孔隙潜水含水层,其富、导水性较差,地下水水位埋藏浅,水量5—20t/d,排泄于湖水及下部含水层。该含水层多分布于矿区之外及开采标高之下,对矿山开采无影响。3.7.2基岩风化裂隙含水层区内岩石主要是太古界大别群上部的变质岩、混合岩,局部零星分布有岩脉,露头良好,受风化作用影响,表层岩石风化裂隙较为发育,风化带发育深度受构造、地形影响,据钻孔揭露,发育深度5—30m,一般在10m左右,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形成基岩风化裂隙含水层,该含水层厚度及含、导水性极不均匀,水量小且不均匀;基岩风化裂隙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沿风化裂隙径流,排泄于地形低洼地段,局部在切割较深的沟谷两侧渗出成泉。3.7.3断层富、导水性区内断裂构造不发育,且多为压扭性断层,其富水性和透水性极差,对未来矿坑充水影响不大。经地质普查时查明:区内断层规模较小,未切穿厚大的隔水层(岩系),且×湖距评估区较远,湖水位极低。因此,×湖湖水对矿坑充水不会造成威胁。3.7.4新鲜基岩隔水层(岩系)区内基岩风化带以下新鲜岩石,均完整致密,裂隙均不发育,含、导水性极差,构成区内新鲜基岩相对隔水层(岩系)。3.7.5地下水动态变化及补给、排泄条件区内地下水通道随地形起伏而异,地下水流向与地形变化基本一致,地表分10水岭即为地下水分水岭,地下水位、水质、水量均受大气降水影响。大气降水后大多成为地表迳流,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迳流,在低处风化带或断裂带附近,以泉水形式渗出,另一部分以地下迳流形式向深部循环。3.7.6未来矿坑充水条件分析区内地表水体(系)不太发育。地表水系多呈网格状发育,属间歇性流水,一般流量2—10L/s。×湖为区域上较大的地表水体,湖水位昀大标高+20m(当地侵蚀基准面标高20m),湖水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区内导水断层规模较小,未切穿厚大的隔水层(岩系),且×湖距评估区较远,湖水位极低。因此,×湖湖水对矿坑充水不会造成威胁。××河沟为区内较大的地表水系,属常年性河流,一般流量5—20L/s,河水位昀大标高+25m,河水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排泄于××湖。而区内矿体设计昀低可采标高为+10m,低于当地侵蚀基准面,故河水对未来矿床开米疏干有一定影响。未来矿山为山坡露天和凹陷露天开采方式,故未来矿坑主要充水水源为大气降水和地表水。3.7.7水文地质类型未来矿坑疏干排水会导致区内水环境的改变,局部地段有产生地面沉陷、开裂的可能。矿坑存在突水、淹坑的威胁。在洪水季节,露天采坑因大量汇集降水,导致露采场和矿坑的淹没。因此矿山开拓时必须充分注意并采取有效的防水措施。区内地下水贫乏且水质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