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基础知识》三藏十二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二)三藏十二部•1、三藏•所说的“三藏”即经、律、论三藏,是印度佛教圣典的三种分类。•据《大乘庄严经论·述求品》卷四记载,“藏”有总摄之义,即总摄一切所应知之意。“藏”还有谙记之义,即以谙诵之法而师徒口传。•另据《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中载,“藏”本身具有容器、谷仓、笼等义,即容受所应知之一切教法之意。•1、经藏,音译素怛缆藏、修多罗藏,意译契经藏。佛所说之经典,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有关佛陀教说之要义,皆属于经部类。•在唐朝宗密《盂兰盆经疏》有说:“修多罗,此云契经。契者,契理、契机。经者,《佛地经》云:贯摄为义。谓贯穿所应知义,摄持所化生故。此教于三学中诠于定学”。•2、律藏,音译毗奈耶藏、毗尼藏,意译调伏藏。佛所制定之律仪,能治众生之恶,调伏众生之心性;有关佛所制定教团之生活规则,皆属于律部类。•宗密《盂兰盆经疏》则有:“毗奈耶,此云调伏。调谓调练三业,伏谓制伏过非。此教诠于戒学”。•所说的“律”是佛教出家教团日常生活规则的总集,由于这些规则都是佛所制定的,所以可包含于广义的佛说法之中。•律藏的组织大体可分为止持戒(禁止事项)与作持戒(遵守事项)两种。•“止持戒”指比丘的250戒和比丘尼的348戒。这些戒条的数目依部派的不同而有差异,将这些戒条分类整理出来的大纲,于各部派都是共通的。•在律藏中对戒条也有加以分别解说注释的文字,这个就是“经分别”。•“作持戒”包含出家教团的生活规定,如出家受戒、布萨、雨季安居、自恣,及其它关于衣食住等问题的规定。并且包含有对这些规定的注释说明,这叫做“犍度部”。•除了上述这两部份以外,后世加上的附录称为“附随”。•巴利律藏有“经分别”(大分别与比丘尼分别);“犍度部”(大品与小品,计二十二犍度);“附随”。•律藏就是由这三部分所组成,其它部派的律藏也大体相同。•现存各部派的律藏有巴利律、汉译五种、西藏律一种,共计有七种。即:1、巴利律,南方上座部所属;2、五分律,化地部所属;3、四分律,法藏部所属;4、摩诃僧祇律,大众部所属;5、十诵律,说一切有部所属;6、有部新律,根本说一切有部所属;7、西藏译律藏,根本说一切有部所属。•印度大乘佛教时期,所沿用的还是小乘佛教根本说一切有部的律藏,未另制作律藏。•中国的大乘佛教则将《梵网经》(梵网戒)与《善戒经》(瑜伽戒)当成大乘戒。•3、论藏,音译阿毗达磨藏、阿毗昙藏,意译作对法藏。对佛典经义加以论议,化精简为详明,以决择诸法性相;为佛陀教说之进一步发展,而后人以殊胜之智慧加以组织化、体系化的论议解释。•宗密《盂兰盆经疏》称:“阿毗达磨,此云对法。法谓涅槃、四谛;对谓对向、对观。其能对者,即是妙慧。此教诠于慧学”。•论藏的成立,被认为是初期佛教时代已经过去,而开始进入部派佛教的时代。在这时经藏与律藏已经成立了,于是各部派做为原则的经律论三藏都保持传承了下来。•现存诸部派的论藏有巴利七论、说一切有部七论,及被认为是属于法藏部的《舍利弗阿毗昙论》。•《舍利弗阿毗昙论》是巴利七论与说一切有部七论全体的综合。•《舍利偈颂》为《论藏》界论之一,清刻本,收集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经文以傣仂文拼写巴利语;傣族信奉小乘佛教,所诵经典多用贝多罗树叶,经加工后,用铁笔刻写而成,所谓贝叶经即是。“贝多”即指此类经典。贝叶经以贝叶作书,贝叶重叠,上下以板相夹,用绳串结,故称梵夹装。此种装帧形式随佛教而流传,对我国藏、回纥、蒙古、满等民族的佛教典籍影响很大。•巴利七论为:•初期的《法集论》、《分别论》、《人施设论》;•中期的《论事》、《界说论》;•后期的《双论》、《发趣论》。•说一切有部七论则是:初期的《集异门论》、《法蕴论》、《施设论》;•中期的《识身事》、《界身论》;•后期的《品类论》、《发智论》。•这七论应是在公元前二、三百年间发展形成的。•三藏之次第,迄无定论,•若就三藏结集之先后而言,则其次第为经、律、论;•若就行修之顺序而言,则为律、经、论。•一般认为,律藏可断除贪欲,对治受用二边之随烦恼;经藏可断除嗔恚,对治疑烦恼;论藏可断除愚痴,对治自见取执之随烦恼。•把经、律、论三藏配于戒、定、慧三学,则经相当于定学、律相当于戒学、论相当于慧学。•设立三藏的作用是显示戒、定、慧三学,其中素怛缆藏(经藏)所显示的,是趣向解脱的教法,这就是定学。•毗奈耶藏(律藏)所显示的,是实际行为的训诫,这就是戒学。•阿毗达磨藏(论藏)所显示的,是阐扬抉择佛教法义,这就是慧学。•2、十二部•佛陀说法的三藏内容外,另有佛陀说法的教法,即十二部经,也称“十二类”、“十二分经”、“十二分教”。•“十二部”就是指佛陀教法的十二种形式,所说经的十二类别,是由于一切经的经文体裁和所载的事相不同,故从三藏分出十二种名称。•包括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偈称:“长行重颂并孤起,譬喻因缘与自说,本事本生未曾有,方广论议及授记”。•或为:“长行重颂与记别,孤起无问而自说;比喻本生及本事,方广论议未曾有”。•1、契经,译为经,又作长行。如《四阿含》、诸大乘经、戒经以及三藏外的一切经典,皆名契经。•此处所说的契经,单指经中直说法义的长行经文,以散文直接记载佛陀之教说,故又称长行经。•2、应颂,与契经相应,此译重颂或应颂,•颂有一定的字句,四、五、七字一句,三、四、五、六为一颂不定;以偈颂重复阐释契经所说之教法,故亦称重颂。•凡经中偈颂,以偈颂体裁重颂前经长行经文之义,此类颂经,名“重颂经”。•3、记别,又作授记。本为教义之解说,后来特指佛陀对众弟子之未来所作之证言;•经中佛于菩萨授当来必当成佛之记,于缘觉后世当得道,于声闻人今后世得道,记余六道众生后世所受果报之处,即名“授记经”。•4、讽颂,此译讽诵,又作孤起、孤起颂。全部皆以偈颂来记载佛陀之教说。•与应颂不同者,应颂是重述长行文中之义,此则以颂文颂出教义,故称孤起。•不依长行,直以偈颂显示诸法的经,如《法句经》等,名“讽诵经”。•5、自说,译为无问自说经,佛陀未待他人问法,而自行开示教说。•凡无请问者佛自宣说之经文,如《阿弥陀经》,名“自说经”。•6、因缘,译因缘经或缘起经,记载佛说法教化之因缘,如诸经之序品。•《大智度论》卷三十三:“说诸佛法本起因缘,佛何因缘说此事,修多罗中有人问故,毗柰耶中有犯是事,故结是戒,一切佛语缘起事,皆名尼陀那。”•如来说法必有因缘,即经中见佛闻法因缘,及佛说法教化本末因缘之处,如诸经“序品”,故名“因缘经”。•7、譬喻,以譬喻宣说法义。•凡经律中所说譬喻,以譬喻显示法义之处,故名“譬喻经”。•8、本事,译为如是语经,载本生谭以外之佛陀与弟子前生之行谊。或开卷语有“佛如是说”之经亦属此。•即经中讲弟子、菩萨、声闻等过去世行业事历之经文,及教令精进求道解脱因缘之处,即名“本事经”。•9、本生,译为本生经,载佛陀前生修行之种种大悲行。•凡经中佛说自身往昔行菩萨道时,修诸苦行,利益众生所行因缘之经文,名“本生经”。•10、方广,宣说广大深奥之教义。即一切大乘经之通称,又指词广理正,广辩诸法甚深真理的经。•如《菩萨地持经》卷三:“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小乘的方广经,唯以语广,此类经文,名“方广经”。•11、希法,又作未曾有、未曾有法。•载佛陀及诸弟子希有之事。•即经中说诸天身量,大地震动,旷古稀有,以及佛力不可思议之事的经文,名“未曾有经”。•12、论议,载佛论议抉择诸法体性,分别明了其义。•即佛所说诸经,若作论议问答辩理,分别广说之经文,即名“论议经”。•上述十二部,契经、重颂和讽颂是经文上能诠的文体,其余九部为经文所载别事而立名。•(三)巴利语及梵语佛典•1、巴利语佛典

1 / 4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