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户口盛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历代户口盛衰一、杜佑生平简介杜佑(735——812),字君卿,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唐代重要政治家和著名史学家。杜佑出身名门,父杜希望,玄宗时任鄯州都督,立有军功,后来历任恒州刺史,西河太守,死后追赠右仆射,颇有名望。杜佑以父荫入仕,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六朝,在地方基层和中央都有丰富的任职经历,官至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封岐国公。他对政务非常熟练,又曾兼水陆转运、度支、盐铁等理财大员,对唐王朝在经济、政治方面的弊病有很深刻的观察和了解。他好学而博学,又有“经邦济世,富国安民”的理想:“性嗜学,该涉古今,以富国安人为己任。”“性勤而无倦,虽位极将相,手不释卷。质明视事,接对宾客,夜则灯下读书,孜孜不怠。”(《旧唐书》本传)但他温柔谨慎的性格特征,只能使他成为一个合格的乃至优秀的官员,却很难成为一个勇于变革、富有创意的改革者。跟他同时代的理财专家刘宴、杨炎,都富于创新,而杜佑只能扮演改革的赞同者和既定制度的轨行者,有时甚至对当时实行的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例如主持推行的“两税法”财税改革,是唐朝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事件,但在《通典》里仅作十分筒略的记载,语焉不详。当杜佑二十岁的时候,“安史之乱”爆发了,虽然这场历时八年之久的兵乱最终被平息,但昔日繁荣昌盛的大唐帝国已不复可见。为什么在这短短的几十年之中,天下的形势就发生了如此急剧的变化?作为有识之士的杜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安史之乱过后不久,他就决定通过著书立说,来总结历史经验,找出挽救大唐王朝的办法。与杜佑同一时代的刘秩,是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的儿子,他曾搜罗经史百家有关典章制度方面的资料,按照《周礼》所载六官职掌分类,撰成《政典》一书,共35卷。杜佑见后,觉得堪为济世之用,但惜其“条目未尽”,于是参考《大唐开元礼》,按照自己的编排体例,历时36年,撰成《通典》200卷。《通典》开创了典志体政书的新史学体裁,并且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杜佑长期的仕途生涯,积累下丰富的政治经验,对唐王朝的弊病有切身的体会和深入的观察,他写作《通典》,带着强烈的现实关怀;而长期勤奋的学习,则为《通典》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所以,《通典》既有巨大的学术价值,也有强烈的经世致用色彩。二、《通典》的主要特点和史学价值(一)主要特点《通典》一书具有以下主要优点:1.贯通考察典章制度,贯通中又贴近现实《通典》问世以前,各朝的典章制度,主要见于纪传体史书的“志”部分。但《史记》以后的纪传体史书,虽然不少沿袭了“八书”体例,列“志”以记各朝典章制度。但从《汉书》“十志”以下,各纪传体史书的“志”,都有共同缺点:因为历代王朝的制度大都承袭前代而又有所创新,所以“志”不追叙前代,便不明制度渊源;但若追叙过多,又觉重复冗杂。还有,像《三国志》及南北朝的几部纪传体史书,大多没有“志”;就是有,篇目也有不同。《通典》问世,典志体政书产生后,以上困难得到妥善解决。《通典》以事类为中心,除《兵典》外,分别叙述重要的制度沿革和史实发展,以及有关议论。《通典》的时间断限,其自唐、虞三代,止于唐中叶。但“本初纂录,止于天宝之末,其有要须议论者,亦便及以后之事。”可见下限时间,并非机械地止于某一年,而是依据史实发展的具体情况而定。《通典》所记以唐代内容最为详尽,这也体现了贴近现实的特征。2.重视经济史,将“食货”放在最重要位置《通典》的篇目安排顺序和以往的纪传体史书不同。以往的纪传体史书,多将礼乐、天文等置于志首;而像《后汉书》、《宋书》和《南齐书》,甚至不设食货志,而《通典》则一反常规,把“食货”放在志首。杜佑在书序中讲明了自己的理由:“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他又认为:“财足而食丰,人安而政治,诚为邦之所急,理道之所先。”“农者,有国之本也。”“谷者,人之司命也;地者,谷之所生也;人者,君之所治也。有其谷则国备用,辨其地则人食足,察其人则赋役均,知此三者,谓之治政。”在他看来,衣食是根本,说明他认识到经济对政治、文化的重大作用。这与以往轻视经济史的传统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杜佑对经济的重视,应该和他长期从事经济工作有关。他特别注意到农业生产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因此在《食货典》中,先述田制,次谈水利、屯田、社会组织、赋役制度、户口盛衰、货币流通和各种杂税。在《食货典》12卷中,涉及了生产和流通的整个过程,说“征诸人事,将施有政”,目的是为现实服务。3.分门别类,从不同侧面反映制度的沿革、变化《通典》一书200卷,共分“食货”12卷,记载土地、财政制度等;“选举”6卷,记述官员选拔制度、爵位制度,以及考核官吏的措施等;“职官”22卷,叙述官制源流;“礼”100卷,记载历代礼仪制度;“乐”7卷,记述历代乐制概略;“兵”15卷,“刑法”8卷,分别记载兵略、兵法和刑法制度;“州郡”14卷,记述历代舆地沿革;“边防”16卷,记述历代外族、邦国等九门。又有八门之说,乃将“兵”、“刑法”合为“兵刑”23卷。每门之下又分为若干子目,子目下还有细目,按朝代顺序,以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废置为叙述中心。这样,就可以脉络清晰地呈现历代制度的变化、沿革。但《通典》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1.内容有编排不当之处元马端临曾批评《通典》“节目之间,未为明备;而去取之际,颇欠精审。”杜佑出生关中大族,受到六朝、隋唐重“礼”的社会风气影响,书中礼的部分过多,有100卷,导致内容失衡。此外,最为史家所批评的,在于“兵”的部分。一是“兵”所列子目不免繁冗,例如“引退取之”、“引退佯败取之”、“出其不意”、“击其不备”、“攻其不整”等;二是单记兵法,甚至火鸟、火兽等亦一一备载,这对于研究科技史而言,自有其价值所在,但将对于研究军事史和社会史都很重要的兵制沿革,反而记录极少。2.内容有偏颇之处《水经》及《水经注》的价值,世所公认。但《通典》却认为“殊为诡诞,全无凭据”,显然偏颇。(二)史学价值《通典》的史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开创了典志体政书的新史学体裁《通典》确立了典志体政书的体例。这种分门别类、以类相从(同类史实集中在一起)、还原本末的典志体之出现,是史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开拓了历史研究与撰述的另一个新领域。《通典》诞生后,后世学者纷纷仿效,典志体政书不断产生。例如典志体通史有马端临《文献通考》、郑樵《通志》(其中“二十略”)、清“续三通”、“三通”、《清朝续文献通考》等;典志体断代史有至少19种,包括《唐会要》、《五代会要》、《宋会要辑稿》、《元经世大典》、《元典章》等。2.搜集史料广泛、叙述严谨,较好地展现了唐代中期以前制度的变迁《通典》成书后,史称:“其书大传于时,礼乐刑政之源,千载如指诸掌,大为士君子所称。”(《旧唐书》本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博取五经、群史及汉、魏、六朝人文集奏疏之有稗(俾)得失者,每事以类相从,凡历代沿革,悉为记载,详而不繁,简而有要,元元本本,皆为有用之实学,非徒资记注者可比。”该评价基本上是中肯的。3.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通典》所征引的典籍不下二百余种,所记唐代事最为详尽、可贵,唐以前虽然较简略,但也有史料价值。例如所记隋代仓库之富,唐代仓储,以及唐代不少格、式和臣僚们的奏疏,都是关于唐史的重要资料。杜佑认识到“古今既异,形势亦殊”,他不“非今是古”,对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作了肯定。“选举”的记事,是《新唐书·选举志》的主要史料来源。“兵”虽对兵制记载疏略,侧重于兵法、计谋和战例,但有关兵法和农民战争的战例,仍然宝贵。《通典》的史料价值还体现在,由于所引之书许多今天已无法看到,所以保留在书中的佚文便弥足珍贵,可供辑佚和校勘之用。仅《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就有近九百条是从《通典》里辑佚出的。所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考唐以前之掌故者,兹编其渊海矣。”课文译文周武王在牧野誓师,声讨商纣王的罪恶,不费吹灰之力就打败了商纣王,接着无为治天下,而天下被治理得井井有条。周武王平定殷商后,确立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别对臣属进行分封,一共有1773个封国。而被灭掉的商的封国,有1300个,人力的损耗也是相应的。周公辅佐周成王治理天下,迎来太平盛世,刑法搁置而不用。有人口1370万4923人,这是周最好的时期。(相,动词,辅助。致理,即致治、太平盛世,此为动词。唐高宗名李治,为避讳,改为“治”为“理”。刑措,亦作刑错,指刑法搁置而不用。盛,兴盛。)后来周昭王南征败亡,周穆王年老糊涂,周厉王、幽王为政昏乱,周平王被迫东迁,前后社会动荡三十多年。(据课文《召陵之盟》注释,周昭王曾两度南征荆楚,第二次被打败,死。荒,迷乱,淫乐过度;耄,本指年老或昏乱。这里“荒耄”义同“耄荒”,指年老糊涂。《列子·周穆王》记载:“穆王不恤国是,不乐臣妾,肆意远游。”然而,他常年征讨,不在朝堂,导致朝政松弛,自穆王之后,周王朝开始由盛而衰。幽、厉之乱:周厉王在位期间,横征暴敛,加重剥削,同时还剥夺了一些贵族的权力,实行“专利”,将社会财富和资源垄断起来。因此招致了贵族和平民的不满。他还不断发动战争,耗费大量财富,与周边的少数民族也有矛盾。最过分的是,周厉王为压制国人的不满,任用卫巫监视口出怨言的人,发现就立即杀死,这些措施引得国内矛盾愈来愈尖锐。公元前841年,发生了国人暴动,平民包围了王宫,袭击厉王。厉王仓皇出逃,后于公元前828年死于彘(今山西霍县)。周幽王为西周末代君主。他继位后,自然灾害严重,但他贪婪腐败,不问政事,重用“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的虢石父进行专利,引起国人强烈不满。又废嫡立庶,废除申后及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及其子伯服为太子,并加害太子宜臼,致使申侯、缯侯和犬戎各部攻宗周。结果,被犬戎兵杀死于骊山之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平王东迁:平王即太子宜臼,被诸侯拥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晋、郑、秦等国诸侯的支持下,将都城迁徙到东都成周。)周庄王十三年,也就是齐桓公二年,周天子已经式微(天子直辖千里王畿,外为九服,见教材第39页注释)。当时从皇室贵族到平民百姓,一共有1184万1923人。后来诸侯兼并,还留下1200个国家。在春秋时期的242年当中,君主被杀36人,国家被灭52个,诸侯之间互相攻伐,数不清的诸侯逃亡在外,国家不能保全。(弑君,臣下杀死君主。弑,专指臣杀君,下杀上。)齐桓公解救了华夏诸国的危难,孔子维护了周的文化传统。(齐桓公“尊王攘夷”,帮助华夏一些小国抵御了周边民族的攻击。)到战国初年,保留下来的国家,只有十多个。于是纵横家互相争雄,投入战争的军队,动不动就达到数万。(夺,强取;残,摧残;诈,欺诈。人,诸侯;力,力量,代指诸侯。)韩、赵在伊阙被秦打败,降军被斩首二十四万人。长平大战中赵军被秦军击败,流血漂橹。周当初分封的诸国,只有秦、楚、燕国能够保全。齐和晋都被篡夺政权,而卫国虽然勉强保全,却苦苦支撑,悬于一线(齐国发生田氏代齐,晋国发生三家分晋。卫国因齐桓公帮助而得以重建,见前面所讲“存邢救卫”)。但分析苏秦和张横的游说之辞,可以计算出秦和六国的军队,超过500万,由此推算总人口应当在一千万以上(山东,崤山以东)。秦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杀灭了天下三分之一的人口,但剩下的人口仍然不少,秦国能够发动人众四十多万在北边修筑长城,五十多万戍守岭南,而修筑阿房宫、骊山陵墓的人,又有七十多万。秦统一天下的三十多年间,人口损耗极大(秦始皇从被立为秦王,到统一天下,前后三十多年)。陈胜和项羽又肆意攻伐,其中项羽在新安坑杀秦军降卒二十余万,在彭城大败刘邦,溺死在睢水者甚多。(肆,放纵)以上内容讲西周至秦户口的变化。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为此而死伤的数量,有几百万之多。所以刘邦北征匈奴,用兵不过三十万人,比起战国时期的军队数量,还不到十分之三(方,比较)。汉文帝停止攻伐,加强文治,让民众休养生息(修文,兴修文教,加强文治)。他曾经打算修筑露台,让工匠计算成本,结果需要花费一百金。他就说:“一百金,是十户中等家产人家的全部家产。我继承先帝传下来的帝业,修筑露

1 / 4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