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亚洲电影鉴赏第一节日本电影鉴赏一、日本电影发展简介日本电影诞生于20世纪初期,日本作为一个“二战”时期的帝国主义国家,其军事垄断的策略,对日本电影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围绕战争前后日本电影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阶段:(一)战争前期的电影萌芽20世纪初期,美国和法国的电影商就开始在日本设立代理发行所、分公司。差不多同时。“日活”、“松竹”、“东宝”等全资的日本电影企业也先后创办起来。(一)战争前期的电影萌芽二战前,日本每年的电影生产量已达到400部左右,但从内容到表现形式,这些电影仍然没有脱离日本传统的“歌舞伎”模式。1925年左右,传统的“歌舞伎”影片分为“历史剧”、表现历史故事的“情节剧”和为中下层人民观看的“现代剧”。20年代中期开始,有声电影出现。随着新的生产方式的进入,传统“歌舞伎”形式也在逐步消亡,有声片电影开拓和丰富了新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这时期日本电影的代表人物衣笠贞之助,代表作《疯狂的一页》被称为“新感觉派电影”。(二)战时电影的发展走向有声电影的最初十年,恰好是日本军国主义逐渐膨胀时期,战时电影分为“倾向电影”的左翼电影和为军国主义服务的官方电影。“倾向电影”多以暴露社会问题为主题,一般都表现出现实主义的创作倾向和人道主义精神。“倾向电影”的创始人是伊藤大辅,他的主要作品就是揭露德川幕府时期的封建主义现象。作品有《仆人》、《忠次旅日记》三部曲、《大冈的审判》等。1937年,“倾向电影”作为一种进步力量而被军部禁止开始逐步消亡。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后,日本军方合并影片厂,直接归属“公共信息办公室”管辖。并于1939年4月5日公布第66号法律即“电影法”,加强对国内外电影的审查和管制。代表人物一:沟口健二日本电影界的“女性电影大师”,擅长运用长镜头和移动摄影。1929年,沟口健二加入青年导演“倾向电影”的行列,执导了经典名片《城市交响曲》。1936年,沟口健二拍摄了两部奠定日本电影现实主义风格的影片《浪华悲歌》、《青楼姐妹》。在这两部影片中沟口把他的电影风格发挥到极致,成为日本女性电影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代表人物一:沟口健二1952年,沟口推出了名噪一时的《西鹤一代女》,以画卷和史诗的形式在银幕上呈现出了日本的历史事件,获得第十七届威尼斯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代表人物一:沟口健二1953年,沟口健二的《雨月物语》因其精彩的意境塑造受到高度赞赏,获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该年没有金狮奖)。这部影片被认为是日本影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成为研究他个人风格的重要资料。代表人物一:沟口健二沟口健二本人习画,他受欧洲长镜头的影响较深。但并没有抄袭欧洲的风格,而是把日本歌舞伎的空间观念和日本绘画的绢轴画的空间观念结合起来,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沟口健二早年拍过的作品中较多表现底层劳苦大众生活,当日本军国主义倾向日益猖獗之时,为了避开政治问题,他开始转向拍摄女性题材,特别是表现妓女生活的影片,如《浪华悲歌》、《青楼姐妹》等,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沟口健二在题材上表现女性被奴役被牺牲的悲惨命运,在拍摄手法上也形成了“一个镜头主义”,既长镜头风格化的表现方式。因此沟口在创作的风格上被认为是自然主义、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二:小津安二郎小津安二郎作品多以现代日本家庭生活为题材,描写父母、子女及夫妻之间的感情,呈现在表面的是一种现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及浓浓人情味。小津影片中遵循民族文化、心理的处理方式,在画面构图的视觉形式上形成了极富民族性的特征。代表人物二:小津安二郎导演风格:1.仰拍。将摄影机放在几乎紧贴地面,最多不高于地面几十公分,即使是面对坐在日式房间的榻榻米上的人物,摄影机也同样是采用仰角。2.固定的机位。竭力避免采用移动摄影以及上下移动摄影机或是镜头摇摄。设法不使画面的构图因摄影机的移动而发生变化。小津对画面构图的准确性十分重视。3.人物的拟态式布局。当两个以上的人物出现在同一画面内时,多数情况下,他们都是采用同一姿态,向着同一方向;尤其是坐在榻榻米上的人物,甚至连他们身体前倾的角度都几乎完全相同。代表人物二:小津安二郎4.禁止大幅度动作。避免画面中出现人物的激烈动作。5.人物说话时总要面对观众。不让人物从画面前景中穿过这一做法本身,就说明要尽量避免从侧面拍摄人物面部。小津常喜欢让人物侧身或斜侧身坐在摄影机前形成拟态式的排列。6.稳定的景别。小津作品中,除了最早期的影片外,从未使用过特写镜头。7.镜头的组接。小津在处理镜头与镜头的组接方法上,几乎未使用过叠影。代表人物二:小津安二郎8.“窗帘”镜头“窗帘”一词,意指在影片的段落与段落之间替代淡进淡出的手法而插入几个没有主要人物出现的景物描写镜头。9.间隔。小津不喜欢利用剪辑的技巧而人为的制造出来的速度,他更想要表现的是一种与人们日常生活速度本身更为接近的东西。10.指导演员。在小津的作品里,人们见不到演员的所谓激情表演。小津的人物,举止总是非常稳重,说话带着微笑。他对演员的动作严格指定。(三)战后重建时期的电影1954年日本投降,战争结束,美军占领日本。美军在“占领期”内采取几项措施:禁止宣传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影片放映,在战争时所拍摄的影片多被销毁;鼓励拍摄宣传民主思想的影片;大量输入美国影片,日本战后的一代导演是在美国影片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因此,日本在这一时期电影的主题多数是在民主思想影响下新的社会自由,特别是妇女解放内容。50年代以后,日本电影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黑泽明。1943年执导其处女作《姿三四郎》。1946年拍摄的《醉泥天使》反映了他创作的一贯思想----仁爱和利他主义。1950年,他推出力作《罗生门》,获得1951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大奖,1980年执导的《影子武士》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大奖。(三)战后重建时期的电影自《罗生门》获奖之后,日本电影事业进入一个新的世纪,极大地振奋了本土电影的发展。黑泽明还是一位充溢着强烈阳刚之气的导演,其影片的一个重要表现对象是日本武士阶层。这类影片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日本文化和精神的象征。黑泽明的影片风格粗犷奔放,威武有力,洋溢着阳刚壮烈之美。同时他的影片还具有十分强烈而深刻的道德评判和人生哲理。黑泽明最善于模仿美国电影,他把现代的电影手法和日本传统文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最终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黑泽明(四)新时代背景下的日本电影1960年,日本电影遇到了巨大的冲击。首先是日本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人民生活习惯、社会道德、审美情趣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上电视普及和国外电影的冲击,传统日本电影日渐受到青年人的排斥。另外是城市居住条件的变化导致影院观众群产生了变化。一些大公司为迎合影院特殊观众群的需求,拍摄了一批色情片和暴力片,并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这时为了摆脱大制作公司的束缚出现了一批具有创作和独立精神的青年导演,在向西方学习中形成了“斜阳时代”的新浪潮。受“新浪潮”影响的新近导演有羽仁进、大岛渚等。大岛渚(四)新时代背景下的日本电影在日本电影“新浪潮”中最有声望的导演是大岛渚。其执导的《青春残酷物语》、《太阳的墓地》等影片成为日本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作。大岛渚的影片倾向涉及两大问题,即政治倾向问题和性在电影中的地位及意义。由此,大岛渚被推崇为“日本电影新浪潮的旗手”。1961年,大岛渚成立“创造社”,这期间创作了1965年的《悦乐》、1968年的《绞刑》、1971年的《仪式》等优秀作品。其中,《绞刑》参加了1968年戛纳电影节的展出。(四)新时代背景下的日本电影1993年日活公司破产,随之制片厂纷纷倒闭,取而代之的是迅速发展起来的众多小型独立制片公司。这一时期重要的作品有1995年的新藤兼人的《午后遗言》、1997年今村昌平的《鳗鱼》和北野武《花火》、2001年的《大逃杀》等,90年代中期电影形成了一次创作高潮,转瞬即逝。新一代导演中岩井俊二是一位佼佼者,擅长拍摄唯美的浪漫青春片,主要作品有《情书》、《燕尾蝶》等。(四)新时代背景下的日本电影新世纪里,日本影片的主题完全打破传统,呈现多极化趋势。这一时期主要作品有:2003年的惊悚片《咒怨》、《坠天使》、《茶之味》等;2004年《渴望深呼吸》、《哈尔的移动城堡》等;2006年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名侦探柯南》等;2007年《武士的一分》、《多罗罗》等;2008年《悬崖上的金鱼姬》、《入殓师》等,2009年《不沉的太阳》、《失去的太阳》等,2010年《告白》、2011年《第八日的蝉》等。《入殓师》影片鉴赏导演:泷田洋二郎编剧:小山薰堂主演:本木雅弘、广末凉子、山崎努等配乐:久石让制片国家:日本上映日期:2008-09-13片长:130分钟《入殓师》简介入殓师又称葬仪师,是专门为死去的人化妆整仪、纳入棺中的职业,主要出现在日本。在中国尸体美容类似该职业。本片讲述了日本入殓师的生活,影片以一名入殓师新手的视角,去观察各种各样的死亡,凝视围绕在逝者周围的充满爱意的人们。本片曾获第32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高大奖、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等奖项。•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日本国旗•日本天皇的象征符号•高风亮节、高雅傲霜的象征,代表着名士的斯文与友情。“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不驯等•《菊与刀》——从日本民族文化看《入殓师》的美学特征•一、惜生崇死——从日本人生死观看影片主题•现今电影里的死往往充满悲痛,本片将入殓工作艺术化,推崇一种安然赴死的观点,借此也可以感受到日本人生死观的变化。——佐藤忠男•中、日文化都极其感慨世事多变,“人生无常”•中国人安生重死,对死亡充满极度的恐惧,对待死亡的讳莫如深•日本生死观:惜生崇死,积极地主动地向神归依,故呈现为对死亡的尊敬(尊死)、崇拜(崇死)和病态的美化和爱恋。•原因:•1、地理环境。•多山岛国。死亡的降临常有突发性、袭击性和不可预计、不可理解、不可抗拒性的特点,人生无常的观念更为悲凄感伤而无可奈何。•2、社会结构。•武土道,就是对死的觉悟……每朝每夕,念念悟死——山本常朝•准备死,死即“平常心”。••3、神道基础:•岛国,人、鬼需要和谐共居,人神互敬、共爱,人神和谐相处,原本就蕴涵于生死哲学中。•一方面视生命如虚幻,一切皆空无,蔑视死亡的来临;同时也正因为此,便竭力把握和十分珍惜生存的时刻。•“惜生崇死”成了极为突出和强烈的特色音调。•4、民族文化积淀。•重视仪式感,精致、婉约、细腻,这是日本文化的一个重要特性。•珍惜上苍赐予的一切,讲究享受精致的物品、精致的生活,更加深知人生、世事、生死无常,因之悲观、悲凉在先,对于临头的一切,都坦然相向、自然相向。•自觉体味死亡与严肃预演死亡的文化心理与国民性格。•二、影片分析:•(一)独特的视角和题材表现主题•影片讲述了一个为生活所迫的大提琴手成为送葬仪式助理的成长过程。他从最初的恐惧和排斥,到理解,逐渐融入这个职业,这个过程让他对生死有了最深的体会。导演也借此传达了他对生死的理解。•1、谋职:嫌恶的神情,接受工作后的鬼鬼祟祟刻意隐瞒,排斥和不认可,也正是对死的不敢正视心理的折射。•2、第一次面对死尸时:反应强烈,恐惧、呕吐,表现出对死亡强烈的恐惧和排斥。对死亡的恐惧靠延续生命的交媾来抵消,感受生命的气息,证明自我的存在,对生命的渴望。•3、认可:社长为病死的妇人入殓。生与死的幻化,这种对于生命与感情的延续,这种将一生的精彩变为永恒的瞬间,重重的敲击到了小林大悟的心灵,感到了这份职业的神圣与庄重。死者丈夫脸上流露出的感激之情,更让他体会到这份职业的美丽与神圣。•导演细致入微的表现男主人公在对所从事的行业由最初的嫌恶、隐瞒、抗拒不解到逐渐认可、接受直至喜爱钟情的职业旅程,同时这也是小林学会尊重死亡、接纳死亡的心路历程的折射,在这过程中,小林亦逐渐学会了看待诸多生存问题,与原本纠结痛苦的“生”之困惑达成了和解与宽容。•(二)浓墨重彩的入殓过程侧面折射生死观。•四次表现入殓的全过程•神情专注投入、动作娴熟优雅,如同一个艺术家在精心雕琢一件艺术品,场面肃穆而神圣,导演将这一切神圣和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