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学设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蒹葭》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是《诗经》中的名篇,于古于今,都闪耀着灿烂的光辉。它描绘了一幅唯美而感伤的场景:深秋的清晨,抒情主人公在长满芦苇的河畔苦苦追寻心中的“伊人”,而“伊人”始终飘渺阻隔,可望难即。对《蒹葭》的赏析是多维度的。最常见的是从音韵、意象和情感三方面领略它延续千年的美。《课标》要求初中生“熟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所以,对教材的解析不宜过深,对诗歌的意象有初步了解即可。学情分析: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诗经》与音乐密不可分,教师应该注意这个特征,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能富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除此之外,应该对诗歌的意象有大概的了解。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应该激发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兴趣与热情。教学设想:《蒹葭》这首诗歌篇幅简短,语言优美简洁、通俗易懂。鉴于《课标》要求初中生“熟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教师应该注重营造特定的氛围,将诗歌与音乐、诵读紧密连接在一起,并通过时间、空间、过程三个因素来诠释全诗,体会诗歌的情感、意境,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情趣。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2.学习《蒹葭》,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3.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4.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分析《蒹葭》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2.把握《蒹葭》中的重章复唱的特点。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冠于诗三百之首的《诗经》中的《关雎》,了解了《诗经》的一些基本常识,现在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分为哪三个部分?共有多少篇?答: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共有305篇。2.《诗经》的表现手法共有哪些?答:赋、比、兴。今天我们将要学习《诗经》中另一首优秀的诗歌—《蒹葭》。《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全诗以蒹葭起兴,写深秋的清晨,抒情主人公在长满芦苇的河畔苦苦追寻心中的“伊人”,而“伊人”始终飘渺阻隔,可望难即这样的情景。朗诵诗歌:1.全班齐读2.重点字词注音蒹葭(jianjia)溯回(suhui)晞(xi)跻(ji)坻(chi)涘(si)沚(zhi)3.唱读诗歌之前和大家说过,《诗经》三百首皆可入乐而歌之,通过唱读的方式,诗歌的音韵美将得到更加淋漓尽致的体现。4.抽同学单独朗诵诗歌二.品味赏析1.疑难字词解释蒹葭:蒹即初生的芦苇;葭即未抽穗的芦苇。苍苍:淡青色萋萋:深青色采采:色彩斑驳溯洄:逆流而上溯游:顺流而下晞:干涸湄:水草交接处,即岸边涘:河滩坻:水中的高地沚:水中的小岛2.诗歌翻译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走。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3.具体讲解《蒹葭》一诗分为三章,每章以蒹葭起兴,描写了主人公对“伊人”的不断地追求,形成三阶段似的重叠反复。在这种重叠反复中,有着各种因素的替换,使得情节能够层层深入,不断发展,韵味无穷。问题设置:(1)诗歌三章重叠反复中,有哪些因素的替换?答: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过程的曲折。(2)《蒹葭》是以哪种顺序来组织章节的?答:时间顺序。(3)诗中选择了什么事物来作为时间流逝的参照物?答:蒹葭和白露。时间的推移:苍苍——萋萋——采采三种颜色代表了芦苇生长的不同阶段,即春季、夏季和秋季。春天万物复苏,芦苇的叶子开始生长,颜色是淡淡的青色。到了炎热的夏天,叶子的颜色变成了深绿色。秋天是芦苇叶子褪色的季节,叶子的颜色在褪色过程中变得色彩斑驳。叶子颜色的变化暗示着时光的流逝。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露珠凝结成霜是发生在深秋的清晨,主人公早早地开始了对“伊人”的追寻,可是他失败了。时间已经发展到第二个阶段。这是太阳渐渐升起来了,凝结成霜的白露开始溶解,他进行了第二次的跋涉,却仍旧以失败告终。这时,太阳越升越高,露水马上就要干涸了,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追寻还在继续。他热切期盼奇迹的出现,但是仍然没有结果,只能停留在可望难即的追寻之中。问题设置:景物的变化揭露了抒情主人公内心怎样的感受?答:抒情主人公失望、迷茫、惆怅、孤寂凄凉之情一览无余。空间的转换:问题设置:1.诗中描写了哪些空间、方位上的转换?2.除了失望、凄凉之情,主人公不懈的追求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答:毫不退缩、坚定执着。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在水之湄——宛在水中坻在水之涘——宛在水中沚“伊人”飘渺、迷离、可望难即,主人公为了追寻她,时而顺流而下,时而逆流而上,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却始终没有结果。这种空间的转换和时间的流逝都体现了“伊人”的艰难。过程的曲折: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溯洄——溯游主人公时而逆流而上,时而顺流而下,路途不仅遥远,而且崎岖、曲折,充分体现了追寻的艰难。至此,主人公鲜明的形象建立起来了平,特别是性格中的坚韧和勇气,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伊人这一意象的分析:可知又不可知,虚幻缥缈的“伊人”是本诗的中心意象。“伊人”的形象始终是朦胧而模糊的,所以千百年来,读者对“伊人”的解读也是各种各样,众说纷纭的。“伊人”可以是高洁的品质,也可以是美好的理想;可以是向往的爱情,也可以是难得的知己。它涵盖了人世间所有可遇而不可得的人生境遇。作业布置: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能够背诵下来。2.以《蒹葭》故事梗概为题材,写一篇200的小说。教后评课:(1)教师部分优点:1.在教学中发掘了诗歌的音乐性,采用唱读诗歌的方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对本诗的学习兴趣和热情。2.教态大方自然缺点:1.问题设置对于初三年级学生而言难度偏大,容易打击学生积极性和自信心。2.板书设计过少,框架没有设置好。(2)同学部分优点:1.语速适中,态度亲切,表达清晰自然,板书清晰大方。2.以时间、空间和追寻过程三个因素为轴来讲解全文,设计新颖并且教学效果良好。缺点:1.声音较小,坐在教室后排的学生因为听不见会出现开小差的状况。2.疑难字词讲解部分不够生动有趣。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