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散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十三讲90年代的“散文热”基本要求1.简要了解现80年代以来当代散文的基本情况。2.重点了解文化散文、学者散文。3.养成阅读散文的兴味。其中不少推荐阅读,请同学在完成课本内容后根据个人情况进行选择阅读。第一节八九十年代散文的新变•人生如同散文,散文最契合人生。•人人皆爱读散文,皆可作散文。•散文易学而难工。•1980年代——诗歌、小说热•1990年代——散文热•英雄时代——小说、史诗、戏曲•平民时代——散文——诗性消退的年代一、“形散神不散”论的淡化•1985年前后贾平凹首先在《文艺报》上发表文章对“形散神不散”提出批评。•1986年下半年,《散文世界》对“形散神不散”观点提出质疑。•林非在1987年第3期《文学评论》发表论文《散文创作的昨日和明日》批评“形散神不散”已经形成“格子与套子”,“如果只鼓励这一种写法,而反对主题分散或蕴含的另外写法,意味着用单一化来排斥和窒息丰富多彩的艺术追求,这种封闭的艺术思维方式是缺乏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所致。主旨的表达应该千变万化,有时候似乎是缺主题的很隐晦的篇章,对人们也许会产生极大或极深的思想上的启迪,这往往是那种狭隘的艺术趣味所无法达到的。”•1988年1—2期《河北学刊》发表四篇关于“形散神不散”的争鸣文章,《文汇报》对此作了报道,文学评论界形成共识。至此,多年来曾被人们深信不疑的关于散文特点“形散神不散”的概括淡出。•二、散文观念的变化(泛化、窄化等)•1980年巴金《说真话》、《再论说真话》、《写真话》提出“真话论”。•1982年,贾平凹在《美文》发刊词提出“大散文”概念,追求大格局、大气象、大境界。“还原到散文的原本面目。散文是大而化之的,散文是大可随便的,散文就是一切文章。”——强调“大”,忽视美。定义模糊。•美是世间的一切大有。散文可以抒发天地宏论,可以阐述安邦治国之道,可以作生命的沉思,可以行文化的苦旅,可以谈文说艺,可以赏鱼虫花鸟。•1993年,刘锡庆在《散文百家》第11期发表《当代散文:更新观念,净化文体》,指出“大散文”是复古,没有前途,提出“纯散文”及“净化文体”论,主张将散文文体中可以独立的文体剥离,只留下抒情散文和游记、自传等艺术散文。——有利于提高纯文学性,但过于狭隘,曲高和寡。•1999年10月16日,《文艺报》发表赵小雷《散文为什么不能虚构》;11月20月,发表瓜田《散文当然不能虚构》。支持者认为散文不能虚构,否则即小说;真实是散文核心。反对者在实际写作中自觉应用想像与虚构修辞手法,以达到“真实”。其他散文中兴论/末世论之争•王干、费振钟在《文艺报》1986年7月21日发表《对散文命运的思考》指出:散文本质上只是一个文章学的概念,缺少本体论的依据,“必将走向‘解体’和‘消亡’”。•黄浩《当代中国散文:从中兴走向末路》:“历史都是躁动不安,走在整个文学前列,时时引人注意的散文创作,竟然在一个‘文学复兴’的时代里表现出麻木不仁、无动于衷的态度,而以广泛的萧条来慢待这个对文字充满爱的时代。……毫无疑问,散文走的是一条下坡路,它确实落魄了。”•对余秋雨散文的评价之争•……•三、散文文体意识的自觉及其争论•上述争论的原因归根到底在于对散文文体的定位。两种倾向:•窄化与泛化。•明晰的文体意识与模糊的文体意识并存。•自觉的理论建设与消解独立文体并存。主张文类消解的几种观点•(1)“残留的文类”与“文类之母”论•郑明俐《现代散文类型论》:散文是“残留的文类”,即把小说、诗、戏剧等具有完备文体剔除后,剩余的即是散文。散文本身永远缺乏自身独特的文体特征。但“散文本身仍然不断扮演着母亲的角色,在她的羽翼之下,许多文类又不断生长。”“若一旦发展成熟,就会从散文的统辖下跳跃出来,自成一个文类。”散文是“文类之母”,即强调其大而杂,而非追求纯粹。•(2)“反文类”观•南帆《文学的维度》中提出散文“反文类”观:散文的文体不拘一格,其边界完全被废除。散文的特征首先是无特征。“不可归类恰恰是散文的文类尺度。”•(3)开放观•周涛:在文学这个公寓里,各种文学形式都有各自的居室,被墙隔开;只有散文是个开放式的客厅,谁都能进来歇歇脚,聊聊天。包括文学以外的人。但客厅不属于谁,客厅是大家的,它的客人最多,主人最少。•叶圣陶《关于散文写作》:“除去小说、戏剧、诗歌之外,都是散文。”•秦牧《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不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围”。主张散文加强文体建设•认为散文必须有:•自我性,有我/无我成为散文或非散文的标准,以作者的生命体验或生活历程为主体,表现作家的主观情感。•题材与情感的真实性•讲究艺术的审美性,诉诸读者的审美感受第二节1990年代散文热一、散文热的原因•90年代,虽然不同散文作家具有很不相同的价值取向,他们创作的内容、风格的个性特征也更加突出,但是,作为一种总体状况的“散文热”现象,却与市场经济下的文化消费取向有密切关联。1.外在的社会原因•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发展、社会转型、文化产业发展、大众报刊与生活类散文涌现。消费文化背景下读者追求阅读的消遣性,远离小说的先锋性与诗歌的朦胧性。2.内在•大体经历着从一元化到多元化的精神变迁。在理想/世俗、理性/欲望、灵魂/物质、必然/偶然、本质/支流、集体共名/个体无名等之间出现裂缝,大众主体趋于价值多元化,注重精神上的自我反省与价值的自我实现,长于自由表达、个性展示的散文成为流行文体。•相对宽松的社会文化生态的营造,情志自由的写作主体的参与,创造了散文热。•众声喧哗、开放多元,是90年代散文创作的基本特征。二、代表性散文1.1980年代的序曲:回忆性散文、挽悼散文、追忆散文、哀祭散文、伤痕散文等散篇内容:•一类是沉痛悼念领袖人物的,如巴金《望着总理的遗像》等;•一类是悼念在“文革”中冤屈而死的知识分子,如楼适夷《痛悼傅雷》、丁玲《悼雪峰》《我所认识的瞿秋白》等。特点:•一是有真情实感,突破了“三突出”八股风。•二是有批判意识,控诉与声讨“四人帮”的专制——歌颂缅怀革命家的功绩与正气,控诉四人帮对知识分子的迫害。2.老年作家“文革”回忆与反思散文•从激愤中冷静下来,由哀悼转入反思“文革”。•直面苦难,批判政治对人性的剥夺。•老年作家:经历丰富,史料价值;老年智慧;恬淡之美;语言从容。巴金:无情的解剖•《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代表篇什:•《怀念萧珊》•《怀念胡风》•《“文革”博物馆》•……•我在文化大革命中有很大的收获,“四人帮”之流贩卖的那批“左”的货色全部展览出来,它们的确是封建专制的破烂货,除了商标,哪里有一点革命的气味!……他们为了推行他们所谓的“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不知杀了多少人,流了多少血。……我常常这样想,我们不能单怪林彪,单怪“四人帮”,我们也得责备自己!我们自己‘吃’那一套封建货色,林彪和“四人帮”贩卖它们才会生意兴隆。……封建毒素并不是林彪和“四人帮”带来的,也不曾让他们完全带走。我们绝不能带着封建流毒进入现代化的社会。(《一颗桃核的喜剧》)•奴隶,过去我总以为自己同这个字眼毫不相干,可是我明明做了十年的奴隶!……我就是“奴在心者”,而且是死心塌地的精神奴录。这个发现使我十分难过!我的心在挣扎,我感觉到奴隶哲学像铁链似的紧紧捆住我全身,我不是我自己。(《十年一梦》)•由怀念、忏悔到反思:为什么在“文革”中失去知识分子独立思想的能力?•“觉新性格”批判•……•贾植芳:“读到《随想录》这部在内容和意境上远远超过了卢梭的《忏悔录》的巨著,感到无比的慰藉和兴奋。因为我看到了一个灵魂里淌着血的负伤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它既是中国良心的真实表露,也是人类理性胜利的生动记录。”•陈思和:“事实上,整部《随想录》也正可以看做是巴金用纸和笔建立的一座个人的‘文革’博物馆。”杨绛:卑微中的人生静观•记叙散文——对抒情散文的反拨。•白描以趣味、间离消解苦难•我寄寓杨村的时候,房东家的猫儿给我来了个恶作剧。我们屋里晚上点一只油盏,挂在门口墙上。我的床离门最远,几乎全在黑影里。有一晚,我和同屋伙伴儿在井边洗漱完毕,回房睡觉,忽发现床上有两堆东西。我幸未冒冒失失用手去摸,先打开手电一照,只见血淋淋一只开膛破肚的死鼠,旁边是一堆粉红色的内脏。我们谁也不敢拿手去拈。我战战兢兢移开枕被,和同伴提着床单的四角,把死鼠抖在后院沤肥的垃圾堆上。第二天,我大老清早就起来洗单子,汲了一桶又一桶的井水,洗了又洗,晒干后又洗,那血迹好象永远洗不掉。•我遇见默存,就把这桩倒霉事告诉他,说猫儿“以腐鼠‘饷’我”。默存安慰我说:“这是吉兆,也许你要离开此处了。死鼠内脏和身躯分成两堆,离也;鼠者,处也。”我听了大笑,凭他运用多么巧妙的圆梦术或拆字法,也不能叫我相信他为我编造的好话。我大可仿效大字报上的语调,向他大喝一声:“你的思想根源,昭然若揭!想离开此地吗?休想!”说真话,他虽然如此安慰我,我们都懂得“自由是规律的认识”;明知这扇门牢牢锁着呢,推它、撞它也是徒然。(《误传记妄》)白描的文字与静观的人生态度•她小时候,和我年龄差距很大。她渐渐长大,就和我一般儿大。后来竟颠倒了长幼,阿必抢先做了古人。(《记杨必》)•“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蓝德)孙犁:化绚烂为平淡•孙犁:“人的一生,青年时容易写出好的诗;壮年人的小说,其中多佳作;老年人宜于写散文、杂文……”孙犁《耕堂劫后十种》:《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远道集》《老荒集》《陋巷集》……•绘者覃精,制者兢兢,煅炼成器,希延年用。瓦全玉碎,天道难凭。未委泥沙,已成古董。茫茫一生,与瓷器同。(《鸡缸》)其他•《牛棚小品》•陈白尘特点:•声势浩大,篇什众多,持续时间较长。•出现的原因:压抑感情的宣泄。•审美价值不足,文化和史料价值更充分。•对知识分子人格建构意义重大。•与新时期“思想解冻”潮流同步•3.作家散文:汪曾祺、贾平凹等——以描写人性美为主。•贾平凹《月迹》《丑石》《冬景》•……春初新韭,秋末晚菘•“齐白石自称诗第一,字第二,画第三。有人说汪曾祺的散文比小说好虽非定论,却有道理。”•“此集诸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4.80年代中期开始,周作人、林语堂、张爱玲、梁实秋等——尘封的散文重见天日,闲适风流行。•5.三毛、席慕蓉、罗兰、尤今等台港散文流行。•6.独白与青春三、90年代散文热表现•据统计,在1990年代,全国各报刊每天能发表散文二十余万字,一年约计发表七千余万字;还有人估算,1990年代以来各种散文、随笔集几乎每日可见,每年至少出版五百本以上,每年度公开发表的散文约在十万篇以上。种种迹象表明,当代散文进入了全民写作化的阶段,呈现为一种狂欢状态。(楼肇明)1.创作主体多元化、跨文体写作•诗人——周涛、于坚、舒婷等•小说家——张抗抗、史铁生、张承志、王蒙等•学者——余秋雨、周国平、张中行、王小波、陈平原、南帆、季羡林等•艺术家——吴冠中、李皖•……2.代际分布•老——季羡林、冰心、巴金、宗璞、汪曾祺……•中——贾平凹、王英琦、韩小蕙……•青——60年代散文家3.题材多样化•剖析社会问题——王小波《思维的乐趣》《我的精神家园》•历史散文——余秋雨、李国文、王充闾•乡土、自然——张炜、刘亮程、•怀人——张中行、王蒙•……4.散文市场空前繁盛•散文集、散文选本、散文“大观”、散文杂志等散文刊物、丛刊或书系增多;•旧作重刊层出不穷;•散文呈现出消费化趋势;•电视散文、摄影散文、散文诗、散文化小说等“混生性文体”新形式流行……杂志北:百花文艺出版社南:浙江文艺出版社•“中国现代经典作家诗文全编书系”、“学者散文”丛书、“当红作家散文系列”5.文类多样•文化散文——张中行、余秋雨、季羡林——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兼具•学者散文——承续王力、钱钟书、梁实秋等现代作家——知性与智性•老年体散文——

1 / 15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