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主讲人:訾希坤第一节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宝藏•一、中国的古代史学的光辉历程•(一)、远古至秦汉的史学:•第一个史学之最:殷商和周代的甲骨文和金文,是中国历史上目前所知最早的历史记载。•《尚书》中记载了殷、商王朝的大事,它是中国最早的文献总集。•《春秋》:孔子整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创立了编年体史学题材,开启了私人修史之先河,形成“寓褒贬、别善恶”之史观,因此孔子被学者们尊为中国史学之父。春秋战国时期的史著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记事为主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左传》、《竹书纪年》。•《竹书纪年》,战国时魏国史书。该书原无名题﹐后世以所记史事属于编年体﹐称为《纪年》﹐又以原书为竹简﹐也称为《竹书》﹐一般称为《竹书纪年》﹐亦称《汲冢纪年》﹑《汲冢古文》或《汲冢书》。凡十三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今王”二十年为止。•另一类是以记言体为主的心言体史书,如《国语》、《战国策》等。•总之,先秦是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二)两汉史学•两汉是中国史学的确立时期,成长时期.•司马迁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小说通史《史记》,•梁启超赞:“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东汉时,班固沿用《史记》的体例,编修成《汉书》,(即《前汉书》),此乃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断代史。•《史记》与《汉书》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史记》为通史的开山,《汉书》为断代的初祖。•东汉末年,荀悦写成《汉纪》,创编年体断代先例,也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三)魏晋南北朝史学•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史学的大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1)史著数量大为增加。•史学著作较以前增加了四十多倍。•陈寿的《三国志》,叙事井然有条,成为我国纪传体史书中的又一杰作。但《三国志》过于疏略,《史通·人物篇》说它“网漏吞舟”,实为美中不足。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之作注和补,以补陈寿书的不足。•范烨的《后汉书》,史学观点较班固大为进步,体例上也较《汉书》有所发展。创立了《列女传》、《文苑传》。•沈约《宋书》、萧子显《南齐书》、魏收《魏书》•(2)史著种类繁多。•别史:晋袁宏的《后汉纪》、常璩的《华阳国志》、鱼豢的《魏略》,梁萧方等人的《三十国春秋》和魏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帝王《起居注》•“谱谍”、“家传”•地方志:杨衒之《洛阳伽蓝记》、(东晋)法显《佛国记》、郦道元《水经注》•(3)这一时期,史学摆脱了经学附庸的地位。•刘宋开始,国家所设置的四种专科学校,以史学为专科之一。“史学”这个名词即出现于这个时期,表明了史学已有其突出的地位和重要性,也表明了史学本身的发展。(四)隋唐史学•隋唐是我国古代史学的繁荣时期。主要表现在:•(1)史书数量有了更大发展。《新唐书·艺文志》称“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唐之学者自为之书者,有二万八千四百六十九卷”。•(2)正史编撰成绩斐然。被列为正史的二十四部史书中,有三分之一是在这个时期修成的。唐代官修史书有《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及《隋书》各史。当中隋书、晋书是集体创作,此为前所未有的方式•隋唐五代,完善了史官制度,官修史书成绩斐然,二十四部正史中有八部完成于唐初。•(3)官修史书制度正式确立。•隋文帝:“人间有撰及国史者,皆令禁绝。”•(4)出现了史学理论专著。刘知几所著《史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5)诞生了我国第一部典制通史。唐人杜佑《通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变迁的通史著作。•刘知己《史通》、杜佑《通典》为史学开辟了新路。(五)五代、宋、元史学•我国史学继续发展的时期,两宋史学发达,:•(1)正史的编修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宋代薛居正的《五代史》(即《旧五代史》),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和《新唐书》。元朝脱脱的《宋史》、《辽史》、和《金史》。•(2)产生了带有总论性的三部通史巨著,即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郑樵的《通志》、元代马瑞临的《文献通考》。•(3)南宋袁枢撰《通鉴纪事本末》,首创纪事本末体。•司马光与《资治通鉴》•袁枢新创纪事本末体•(4)宋代的金石学独具特色,成绩斐然。•宋仁宗时刘敞,《先秦古器图碑》(已佚),对研究金石有开创之功。•吕大临撰《考古图》,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古器物图录。•其后又有《宣和博古图》、《历代钟鼎彝器款式法帖》等铜器著录书,《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隶释》等石刻著录书,金石研究已相当兴盛。•元明时期金石学成就较少,《河朔访古记》和《古玉图》为代表性著作。•另有《格古要论》,是中国早期的文物鉴赏书。(六)明清史学•是我国史学的嬗变时期。•(1)这一时期,私人修史之风兴盛。•李贽著《藏书》、《续藏书》,对历史人物重新分类评价。•王夫之《读通鉴论》、《宋论》,顾炎武的《日知录》、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都具有启蒙色彩。•(2)明清两代,类书、丛书的编修达到了高潮,明《永乐大典》、清《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3)清代的考据盛行,在校、勘古籍、考证史实等方面,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果。重要的著作有钱大昕的《廿二史札记》等。•(4)方志编修在清代发展到鼎盛时期,数量之多、范围之广,亦为前代所不及。•(5)史评史论在在明清时期有了新的发展,以清代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成就最大。•(6)明清两代的官修史书,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种类上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官修正史有《元史》和《明史》。其它重要的官修史书有《大明会典》、《明实录》、《清实录》、《清会典》。“清三通”(《清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等。乾隆年间官刻《二十四史》。二、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梁启超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最发达”(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1)首先,中国史学在古代学术领域中地位崇高,成就巨大。构成了传统文化的主干和基本内容之一。•(2)其次,我国古代史著的数量相当可观,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系统完整的记载。•(3)再次,中国古代史著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历史著作涵盖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第二节中国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一、内容与形式•丰富的历史内容和多样的表述形式之结合,是中国古代史学的特点和优点之一。•正史:纪传体•古史:编年体•杂史:记帝王之事,但内容杂•霸史:特指十六国的记注•起居注:记录君主言行举止•旧事、职官、仪法、刑法:有关制度•杂传:世俗、佛、道人物传记•地理:州郡、山川、物产、风俗•谱系:纪姓氏•簿录:著文献目录•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抄•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十五类:二、编年体•编年体:史籍体裁名,按历史编年分述历史事件,并杂以评论,借以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十二公•指《春秋》所载鲁国的十二个国君,即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汉书·儒林传序》:“﹝孔子﹞因鲁《春秋》,举十二公行事,绳之以文武之道,成一王法,至获麟而止。”唐陆德明释文:“又一云:《春秋》,十二公经也。”•鲁国太史左丘明撰《左氏春秋传》(简称《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4年),其体例更加完备,记事更为详实,文字更加优美,代表了先秦编年体史书的最高水平。•东汉末年,荀悦撰成《汉记》,共三十卷,纪事起于汉高祖元年(前206),止于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荀悦主要是对《汉书》剪裁删润,去繁就简,所以内容基本不出《汉书》范围。体例严整、文字简洁、叙事明确。•《汉纪》的贡献,在于它继《春秋》和《左传》之后,再次采用编年体,使这种修史方法渐臻成熟,成为与纪传体并重的两种基本的史书体裁。•《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该书体例严谨,结构完整、叙事翔实、注重考证。且文字优美质朴,生动传神。在编纂方式上,它既坚持了编年体以时间为序的特点,又吸取了纪传体自己为首尾的写史方法,对某些史事的叙述比较集中。代表了中国古代编年体史书的最高成就,•南宋李焘撰有《续资治通鉴长编》、清代毕沅撰《续资治通鉴》,清末陈鹤编《明纪》•编年体的优点是史事和时间的紧密结合,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便于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可避免叙事重复。缺点是记事按年月分列杂陈,不能集中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月编排的事件,往往详于政治事件而忽略经济文化。一个人的活动,散见于各年之中,难以完整系统地记述其生平事迹。三、纪传体•史书体裁名,司马迁始创。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并用专章记载典章制度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本纪、世家是纪传体的主体,故称纪传体。《史记》=.html•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史记》是一部通史,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中国古代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五字。•“本纪”是全书提纲,以帝王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载帝王的政绩言行,兼及当时的重大事件,相当于全书的总纲。•“表”分年表和月表几种,按时间顺序,提纲挈领地谱列史实,相当于大事记。•“书”是各种制度的专史。•“世家”记载诸侯列国和部分重要历史人物。•“列传”主要记载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史记》在每篇之末,都附有一短评论性的文章,叫“太史公曰”,发表作者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看法优点:•(1)记述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近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上古历史的一次大总结。•(2)将各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放面,有机地汇于一书,纵横条贯,气势恢宏,展现了上古时期我国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场景,是我们研究古代社会最好的一部大百科全书。•(3)司马迁在《史记》中爱憎分明,表现了一个史学家“秉笔直书”的大家风范。•(4)这部史书文笔简洁,语言生动,描写人物栩栩如生,塑造了众多性格迥异的历史人物。•东汉班固著《汉书》,又称前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改“书”为“志”,并“世家”入“列传”,分为纪、表、志、传四部分,专记西汉一代历史。其中的“志”,补充了新的内容,开拓了新领域,形罚志、五行志、地理志、文艺志。•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二十四史:中国古代的所谓“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这二十四史是清代乾隆年间下诏编订整理的。总计3229卷,记载了上至黄帝,下至明末共四千多年史事。《隋志》首先以“正史”一名概括纪传史一类,记录南北朝末年史籍。后世各朝陆续增加,到了宋代,定为十七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