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_教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八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八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一)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是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人实行专政–过度时期担负着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又承担着保卫社会主义制度,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人民民主专政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和专政的对象来看:–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劳动者对极少数敌对分子专政•从政党关系来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政权表述来看–更全面、更明确的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概念–全国各族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定期选举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并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其他国家机构,以实现人民管理国家的一种制度。–核心内容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选举产生•一切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代表人民决定全国及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国家政权的民主性–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广泛的代表性•利于国家权利的集中和统一–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国家的立法机关•既利于中央统一领导,又利于地方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我国人大工作的进展•扩大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并加强了它的组织•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加强对同级人民政府、法院、检察院的监督•赋予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会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改进和完善选举制度,改等额选举为差额选举,直接选举扩大到县级(三)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的民主党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我国多党合作的主要方式–参加人大、政协,参与管理国家和参政议政。–通过多种渠道实行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吸收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中的优秀人才到国家机关担任领导职务。•十六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多党合作的特点•坚持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党(靠的是权威、威望)•多党长期合作–中共是执政党(靠的是权力)–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反对党)•有一定的组织形式–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宪法保障–在宪法范围内活动,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地位(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国情–符合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民族的平等自治结合起来,可以使少数民族在党和国家的总的方针政策的领导下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享受国家赋予的自治权,实现当家作主。–有助于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三)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政治保证和支持;–属于人民、利于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全面小康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现代化的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我国没有根本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的状态,更不具备高度民主所需要的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众多人缺乏民主意识、民主知识和民主习惯•封建意识残余和资产阶级影响的长期存在;–“官”的身份:“老爷”还是“公仆”?–“民”的身份:“统治对象”还是“统治者”?–“极端自私”与“合法维权”(“刁民”与“良民”)•认清在我国具体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规律,要有一个过程。–认识是一个过程:借鉴吸收与创新发展。(三)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一致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执政的目的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的一致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领导人民遵守和执行•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作主的一致性–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目标是保护人民的权利。•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我国政治体制本身存在弊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政治体制改革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政企不分、决策高度集中、机构臃肿等阻碍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也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的需要。•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总目标:•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的具体目标•就是要增强党与行政机构以及整个国家领导机关的活力;•就是要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就是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以及基层的积极性,在政治上创造出更切实际的民主。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扩大和加强基层民主制政治体制改革应当遵循的原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必须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加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民主政治的制度化;•民主政治的规范化;•民主政治的程序化。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也就是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依法治国所依的法,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依法治国的宗旨是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的方式是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治理国家。依法治国的意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不断完善立法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加强制度建设和执法、司法队伍建设;•加强普法教育,增强全民法律意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应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步推进。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国体方面:哪个阶级掌握政权,居于统治地位,享有民主,这是民主的本质。•政体方面:如何实现民主,采取什么形式组织政权,这是民主的形式。•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教训主要有两条:–一是没有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二是没有切实建设民主政治。•“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党所处的历史地位要求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要求–执政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的要求–中国社会阶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腐败是缺乏有效的政治制度的一种表征”。党所面临的国际环境要求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要求–兑现承诺•国际格局多极化的要求–“没有硝烟的战争”•科技和网络技术发展的要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要求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巩固和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丧失了“全能政治”的基础–改变了执政党与国家权力结构的关系•进行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核心内容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贯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要求–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如果不坚决改革现行制度中的弊端,过去出现过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现”参政议政•参政议政是我国的民主制度,人人都有参政议政的权利,但不是说人人都必须参政,而是说,每个人都有参政议政的渠道。这话的另一层意思是,不想参政议政也可以,“人人必须参与”和“不许人参与”都不是民主制度。•当下政协委员产生方式的好处在于综合了各方面意见,保证能遴选出各界最优秀的人士。但不足之处在于,对于选中者,政协委员称号难免会成为一种荣誉负担。也就是说,有些不想参政或者没有参政议政热情的人,也勉为其难地当上了政协委员。•参政议政,首先要有热情,自己愿意才能参与进来;但光有热情还不够,还要有水平,肚子里有货才能议论政治;有水平还不够,还要有利益,人只有对自己和对自己有关的利益,才能做到真切的关注。此乃人之常情,委员也不例外。所以有热情、有水平、有利益,才是政协委员的最佳人选。政协委员产生的方式•政协章程第二十一条,凡赞成本章程的党派和团体,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协商同意,得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个人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协商邀请,亦得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参加地方委员会者,由各级地方委员会按照本条上述规定办理。•这种“协商邀请”,说明了与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的根本不同,并不要本人志愿申请在前,也就是说事先当事人完全毫不知情。•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把政协委员作为“奖品”,授给某些有突出贡献的人且他本人并不一定愿意,这就把政协给庸俗化了。•中共中央在作出重大决策之前,一般都邀请民主党派主要领导人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召开民主协商会、小范围谈心会、座谈会,通报情况,听取意见,共商国是。除会议协商外,民主党派中央可向中共中央提出书面建议。协商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中央委员会的重要文件;宪法和重要法律的修改建议;国家领导人的建议人选;关于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决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关系国家全局的一些重大问题;通报重要文件和重要情况并听取意见,以及其他需要同民主党派协商的重要问题等。•在2003年和2004年两年时间里,中共领导人亲自或委托有关部门召开的各种协商会、座谈会、通报会等

1 / 4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